分享

一寸乾坤 —— Arpara 5K VR 首发拆解 折叠光学/硅基OLED探秘

 山蟹居 2022-05-14
本帖最后由 qy680ty 于 2022-5-12 09:39 编辑

【2022.4.22更新日志】 在实测部分末尾补充一个网盘链接,内含10个用于PWM分析的1000fps原视频

————————————

【因本文专业性较强,而本人非相关行业出身,故难免疏漏和谬误,欢迎各位勘误和补充,非常感谢!】




前言


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因缘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事实上哪怕在Quest2最火的去年,我也未曾设想哪天会发表这样一篇关于VR眼镜的拆解测试贴,毕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看到帖子标题有“VR”的字眼我都会下意识地把鼠标移开,是的,自从2016年的VR大泡沫破裂以来,VR产品就是沉寂到如此让人不感兴趣的地步。。。。


真香之路的起点是去年底,当时我实在闲得蛋疼,就去本地的女仆咖啡厅转悠了几次,其中一家开了间VR房,里面有台Pico NEO 3,别的不说,Neo3的默认场景确实设得比Quest2逼格高很多,当置身于一个虚拟宇舰平台看着前方仿佛有着真实质感而触手可及的地球,内心深处真的有一种来自儿时的情怀缓缓升起~~


之后就是各种研究和尝试了,Pico平台的游戏还是孱弱了点,好在有个朋友之前买了Quest2,才得以见识到这个去年堪称引发了VR第二轮热潮的爆款魅力,中间也去过几家本地的VR体验馆,硬件和人气都比较成问题,最后,所谓的大数据时代你懂的么,老是搜这些东西自然就会给你推各种VR产品的广告了,仔细推敲了一番后——身为堂堂“不折腾会死星人”,果断舍弃了简单好用还便宜的Quest2,在小黄鱼上收了一台二手arpara 5K VR,对,也就是本文主角了


这里先说一下,这款arpara头显我是今年1月收的,在1月底已经进行了第一次拆解测试,但一拆的时候忘记忘记拍照了、只在组装时补了几张,而且我个人偏好的那种日常环境下的评测风格对这类专业性极强的拆解作业很不搭,所以之后专门买了个桌面摄影箱,又直到最近疫情二轮大爆发,终于在时隔两个月后把这个坑填了,总之以下基本上都是前几天二拆时的内容了


OK,下面正式开始



产品介绍


关于arpara,目前该公司在网络上能查到的信息不多,仅确定是一个位于浙江湖州的新兴团队,和VR行业许多团队一样,亮点在于arpara的第一款产品5K-VR使用了两块2K分辨率、PPI高达3514的硅基OLED,可以说率先把如此高规格的面板引进了主流价位的VR设备之中,而他们基于5K-VR打造的第二款一体机型号AIO-5K则在去年12月登录海外Kickstarter平台进行众筹并获得了成功

是的,本次将拆解分析的arpara 5K VR是一款传统的VR头显,而非Quest2这种一体机,这意味着倘若不搭配手机、电脑、连接线乃至小盒子这些东西,5K-VR是无法独立工作的,这就是一个纯粹的VR显示器

顺便再科普下,如果你和我之前一样,对VR的认知还停留在HTC Vive时代,那么看到Quest2和Neo3这种可能会有点惊奇,因为现在这些新的一体机设备完全不需要布置曾经的小盒子就能实现正常定位,简单地说,这是因为它们使用机身上的摄像头进行了“Inside-out”式的内部跟踪定位,而类似于5K-VR这种传统的纯头显搭配自家的Tracker时仍需要布置小盒子来做一个“Outside-in”式的外部定位,显然,后者的精度更高,但前者的便利性完胜


言归正传,下面是官网上的一些关键参数
⬇⬇⬇


【arpara 5K VR头显】

显示屏      
双1.03寸Micro-OLED屏幕重量 200g  
分辨率
单眼 2560 x 2560双眼 5120 x 2560                    

屈光度        
1D~-5D
刷新率最高120HzPPD32
PPI3514IPD56mm~72mm
FOV95˚定位主机3DoF/
搭配arpara Tracker实现Outside-In6DoF                       
对比度1,000,000:1音频双声道定向音频传输
色域DCI-P3 90%sRGB 127%连接口USB-Type-C 3.2端口 x 1
3.5mm耳机口 x 1
Micro-USB端口 x 1


可以看到屏幕部分参数很顶,重量也比同类产品轻非常多,毕竟相比Quest2这种一体机少了很多组件


因为本文主要是一个拆解、测试向的帖子,所以这里直接贴出官网(⬅可点击)的外观说明和尺寸,所有介绍都是和接下来的拆解一一对应的
⬇⬇⬇
新建位图图像 (2).jpg

外观和尺寸
⬇⬇⬇

新建位图图像 (3).jpg


看到这的朋友可能有点急了,你到底拆不拆呀?!

OK,咱们准备完毕,接下来就是正菜了!



拆解篇


一、外观

说实话,没想到包装盒意外地上镜~

DSC04617.jpg

拿起来看一下头显内侧

DSC04620.jpg

头显底部各种接口和按钮,具体功能见上一节

DSC04619-3.jpg

拆解需要准备的工具有,一个塑料拨片,一个PH0或PH00的小型十字螺丝刀,还有一个小尖嘴钳、漏拍了,非常简单

DSC04622.jpg

然后我们拆掉面罩,露出后面板四角处的面板螺丝位

DSC04623.jpg

注意螺丝孔位上有防尘塞,需要用挑针取出

DSC04625.jpg


二、内置扬声器

卸完四个面板螺丝后别着急,下一步需要拆掉扬声器/旋转模块这边的盖子

DSC04626.jpg

塑料盖下面的扬声模块上方还有个金属罩,拆掉金属罩,我们就可以把单元拆下来了,顺便说句官方讲什么“定向音频”纯扯淡,就是个0.6寸的长方形喇叭而已

DSC04630.jpg

把单元恢复回去,然后拆掉最左边的两颗限位固定螺丝,另一侧如法炮制,总共是4颗

DSC04632.jpg


三、前面板

搞定外面的8颗螺丝,现在可以用拨片卸下前面板了,注意要细心,不要硬来

DSC04633.jpg

初步打开后第一件事就是拔掉左右扬声模块的排线,拆掉两个小耳朵,否则前面板也下不来

DSC04635.jpg

现在可以仔细看看前面板的内部了,蓝色的应该是导热膜,左右两块散热贴对应下方金属散热片的凸起,设计得还算考究

DSC04638.jpg

上方的品牌LOGO为透光设计,对应下方的白光LED贴片,开机时就是这样一个效果

DSC04639.jpg


四、散热片/主板/功能副板

接着我们要拆掉散热片才看到主板,6颗螺丝不要遗漏

DSC04640.jpg

散热片背后有石墨导热贴,右上的印记对应下方主板芯片上的散热贴块

DSC04641.jpg

打赤膊上盒子摆个POSE~

DSC04642.jpg

下面我们揭去主板上的两块散热贴和一张二维码

DSC04643.jpg

据说是TI的USB芯片,上方用了最大块散热贴的芯片没查到是啥、丝印“MN86473DAA”

DSC04646.jpg

终于看到个熟悉的了——ARM的处理器

DSC04649.jpg

实话实说,可能VR产品定制性和专业性较强,这主板上绝大部分芯片都不是我这个门外汉能搞明白的。。

DSC04651.jpg

对应3.5mm耳机输出的副板

DSC04652.jpg

最重要的副板,Typc-C输入模块

DSC04653.jpg

给Typc-C模块正面来个特写

DSC04654.jpg

下面我们拔掉主板上剩下的4个排线,并取出上方的副板

DSC04656.jpg

这个小板的正面是三颗贴片白光LED,对应上面提到的前面板LOGO,后面则是一个Micro-USB拓展接口,用于连接官方Tracker定位套件、或者第三方Nolo套件

DSC04662.jpg

实际上固定主板的螺丝只有开始那个散热片的6个,卸掉所有副板和排线后,我们就可以从下方塑料托架上的四个卡点里取出主板

下图为主板背面,上方左右各一个MIPI接口,对应硅基OLED面板的排线

DSC04664.jpg


五、分离后面板

现在我们已经能看到显示模组及其支架了

DSC04667.jpg

此时继续拆下右侧的4颗螺丝,左侧同样,共8颗

DSC04668.jpg

小心地取出支架。。

DSC04670.jpg

先看一下后面板,中间的光线传感器就不拆了

DSC04669.jpg


六、分离支架

支架下方的按键排线因为粘得很牢也不拆了,另外这按键挺靠谱,无论手感还是寿命都没话说的那种

DSC04671.jpg

再观察一下这个通过导轨和齿轮实现无极瞳距调节的联动构造,浅显易懂

DSC04674.jpg

显示模块(右)的子托架下方有个凸起,对应瞳距调节拨杆,直接而有效

DSC04676.jpg

下一步我们要用一个小钳子把镜头&显示模组上下共4个导轨都取出

DSC04678.jpg

直径2mm的金属导轨,两长两短,一根都不能少

DSC04681.jpg


七、分离子托架

卸完导轨以后,就可以简单拿走装在子托架上的核心模组了

DSC04686.jpg

我们来量一下这个模组的厚度——23.8mm

DSC04683.jpg

模组的背面,已经能完整看到散热片了,拆下外面一圈的3颗螺丝,即可卸下子托架

DSC04685.jpg


八、镜头&显示模组

只剩下镜头和硅基OLED面板了,不得不说,当只手拿起这样一个集现今集成电路和光学之大成的小玩意儿,比任何时候都能体会到“科技”这两个字的分量!

DSC04690.jpg

——是的,塑造起我们这个所谓“现代世界”的力量

DSC04691.jpg

废话不多说,卸下最后3颗螺丝!

DSC04693.jpg

事实上我一直很庆幸自己拆的是arpara,相比Quest2之类传统的菲涅尔透镜、那个包含了巨大空腔的“镜腔”、或者叫“镜箱”,下面这个才堪称货真价实的“镜头/Lens”,一个瞬间勾起我昔日摄影痴魂的词儿

DSC04694.jpg

作为一个“镜头”,它甚至可以对焦,咳、我是说“屈光度调节”,在这个状态下可以很方便地测出镜组的可伸出范围约1.7mm,而这1.7mm对应了官方给定的“-100°~500°”的屈光调节量,关于这个镜组的种种将在下一节详述,先按下不表

DSC04710.jpg

OK,终于轮到压轴的登场了!

DSC04695.jpg

1.03英寸的微型硅基OLED面板,没错,而且“Made in China”

DSC04696.jpg

检验一下尺寸,分毫不差,另外不知道是否因为硅基OLED是在晶圆上制造的,其在光源下有着极为瑰丽的色泽,和相机的CMOS非常接近

DSC04705.jpg

如果你有注意到这块面板上的残胶的话,是的,其实镜头朝向面板这边的后镜片只有0.9寸,也就是说面板的四个角是没法显示的

DSC04700.jpg

再回头看一下显示模组,实际上面板只在最上一层,中间为高粘性的导热膏,下面贴着一块体积不小的散热片

DSC04698.jpg

这个散热片的意义我们同样在下一节详述,实测该散热片厚度约有5.5mm,几乎占去整个镜头&显示模组的四分之一

DSC04699.jpg


九、全组件图

至此,本次拆解完成,来摆个队列吧~~~

DSC04711.jpg


十、拆解心得

如果非要评价所谓的【可维修性】的话,整机45颗M2小螺丝只需要用一把常见的PH0十字就能搞定,再加上一个拨片,和一把小尖嘴钳,也没有任何无法复原的单个组件,几乎称得上满分了

DSC04718.jpg

至于组装回去,这个硅基OLED面板其实很好清洁,表面硬度比看上去的高很多,随便擦都没有划痕,最头疼的是给镜组屁股清灰,不管你弄多少次总还能在显示时看到黑粒,有如跗骨之蛆,清这个灰没有半个小时绝对别想搞定。。

DSC04723.jpg

进行本次作业的同时,我也上B站搜了一些VR头显的拆解视频,其中绝大多数的内部都比arpara复杂得多,这固然是因为还集成了各种摄像头、电池、更好的扬声单元等一系列原因,尽管如此,通过使用最新的折叠光学镜头,arpara 5K VR的内部仍然有着清晰分明的结构层次、没有一处杂乱排线,除了实现有效功能的模块以外几乎没有被浪费的空间,由此而产生出一种极其精巧的工业设计之美,使得整个拆解过程让人非常滴享受~~



探秘篇


一、折叠光学/Pancake Optics

在拆解篇的总结中,我提到了一个词——“折叠光学”,事实上,这正是arpara头显相比目前许多同类产品轻薄如此之多的最关键原因,当我们检索该关键词会发现Facebook(现Meta,亦Quest2的发行公司)在去年已经在相关稿件中做了某种解释:

“为了将光线聚焦到显示屏上从而使用户看到显示成像,目前的VR头显中的光学镜头必须与显示屏之间保留几英寸的设计距离,而Facebook提出折叠式光学元件的概念是将这一距离路径被折叠到更紧凑的区域。
..........使用偏振器,光线可以沿着光路来回多次反射,最终在用户眼里显示成像。该方法也称为'pancake optics’,其可以让光学镜头和显示屏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使头显体积更小。”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看图说话,下图左边是arpara所用的Pancake模组、和Quest2这些传统VR设备所用的菲涅尔透镜模组之对比,两者厚度差了一倍

15136716492482882.jpg

关键在于左边的Pancake模组在内部将光路进行了“折叠”,从而实现了和菲涅尔模组接近等效的光路长度

或者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原先在菲涅尔模组中、光线从显示屏以一直线传播到透镜的距离是60mm,而在Pancake模组中、光路分为前30mm和后10mm,这后10mm的前后我们放置了两块特殊透镜导致中间产生了2次反射(可称之为“折叠”),使得原先10mm的距离增加2倍变成了30cm,最终30+10x3=60mm,即变成了和菲涅尔模组相同的60mm(非严谨推导,仅举例)

32714716492484442.jpg

另一张可能更直观的Pancake光路示意图

3253216492488642.jpg


上述截图主要出自3M官方视频,里面有不少干货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h411r7LV


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下这两篇,文中对相关原理有进一步的阐述和探讨:

《偏振光学应用——折反式VR专利解读及案例分析》(⬅可点击)

《Pancake+可变焦,揭秘Meta(Facebook)轻薄VR头显光学设计》(⬅可点击)


顺带一提,通过上面的拆解,我们可以发现arpara的镜头&显示模组厚度还挺接近这个3M公版的,都是24mm左右

13487916495191762.jpg


如果是对各种民用光学产品略知一二的朋友,可能马上会发现,这个结构其实就是经典的“折反”式,无论在长焦镜头、望远镜甚至光学取景器中都有它的身影,而昔日的索尼A口单电上最具有标志性的组件莫过于那块“半透镜”,可见光学都是相通的

无论如何,根据当前能搜集到的信息来看,VR业界的共识是包括Quest3在内的下一代主流产品都会换装Pancake镜头,毕竟,从仅需一块镜片的单片折射式镜箱,到至少需要两块特殊镜片的短焦光学镜组,意味着VR头显开始真正迈入了下一个世代,Pancake的特性也将带来显著的减厚、和减重

当然,折叠光学只是VR进化科技树的其中一个分支,此外还有类似于“光波导”这种更加科幻的技术、将带来更革新的AR/VR头显形态,不过综合考虑成本、成熟度等因素,Pancake仍是VR领域目前的首选


PS:突然想到,其实用激光笔应该是能对VR设备的光学模组进行一定程度的实测展示的,emmmmm,可惜已经装回去了。。


二、硅基OLED面板/OLEDoS

和过去任何传统的显示设备不同,VR的显示模组分为镜头和微显示面板两个部分,两者不可分割,既然上面说完镜头,下面就轮到面板了

从拆解中,我们可以看到arpara这款头显所使用的面板型号为“SY103WAM01

DSC04724.jpg

该型号为国内合肥视涯技术(SeeYA Technology)的OLEDoS产品中最大的一块,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官网上的简易规格书

2022-04-12_235358.png

几个关键参数,尤其是色域这一项,值得划个重点

2022-04-12_235454.png

在这份规格书中,视涯给了“OLEDoS”这个名称最大的字号,啥叫OLEDoS,我第一次看到时也是懵逼的,这里不得不提一下arpara最初的介绍中自称头显使用的是“Micro-LED”,完全是混淆概念甚至虚假宣传,其实际使用的是“硅基OLED”这种近两年开始大规模普及、专门用于AR/VR头显乃至EVF的微尺寸OLED面板

OLEDoS,全称OLED on CMOS(也有称OLED on Silicon),中文名“硅基OLED”,是一种“结合CMOS工艺和OLED技术,以单晶硅作为有源驱动背板而制作的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不同于目前中小尺寸的OLED(如三星AMOLED面板)多使用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LTPS TFT),大尺寸的OLED(如LG电视机)多使用氧化物薄膜晶体管(Oxide TFT),OLEDoS则用了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来驱动其像素,因此在功耗、耐温等工作性能上有一定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可以更简单地制作出这类3K-PPI级别的超精细微型OLED面板

但无论哪种,上方的显像单元仍然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不是无机的,所以它不能被归为“Micro-LED”,依旧是OLED的一个子类,现在厂家更喜欢使用的一个词叫“Micro-OLED”,从单像素尺寸的方面来说倒也没错,只是以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它就是OLEDoS


接下来是一些更有趣的,根据我这几天的资料搜索、以及索尼的说法,因目前技术所限,这些硅基OLED在发光层采用的是“W-OLED”结构,没错,和LG供给各大厂商的大尺寸OLED面板为同一种方案

注意右边的“White OLED”——

img.jpg

下图是去年爱普生一个宣传硅基OLED的视频截图,更清楚地展示了这种“白光OLED+RGB滤色片”的色彩结构

5816616497779412.png


对显示器和电视机有那么点发烧的朋友可能马上会想到,因“白光OLED”的原始光谱较宽、致使其色域表现较“RGB-OLED”弱一些,一直是此类方案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的,这大抵也是视涯的规格书中仅给了“DCI-P3,>90%”的原因,当然,我们会在下一节进行更详细的实测分析

不过,考虑到如今我们在一块仅1.03英寸对角线的面板上塞进去了整整1800万个白光OLED、厚度仅约1.5mm、下方则是一块80nm工艺的CMOS基板,其技术含量仍堪称当前的显示技术之冠,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国产显示面板厂商的巨大飞跃,这是一件令人非常欣慰的事情!


三、面板实测

经过上两节的相关知识铺垫,终于可以对这块高技术的面板进行一个实测了,就像上面强调过的,VR头显和传统显示设备不同,对VR头显示的显示模组的客观测试,同样也必须分为两种状态:
其一、微型面板的各项原始数据
其二、面板+镜头作为一个模组整体的显示参数

马上各位就会发现要测试VR设备的这个核心组件有多么复杂,以及为什么只有通过彻底拆解来获取原始数据,才能得到一些更加准确的判断


本节各种数据均由“i1 Pro2”光度计采集,由色度计“i1 Display Pro Plus”对比采集检验,软件为“DisplayCAL”和“BableColor CT&A”

【郑重提示,因环境、测量设备、产品批次等诸多因素的不确定,以下数据仅供个人参考,请勿随意盗用,更勿用于商业!】

【另,因光学模组的结构特性所致,叠加镜头测试时,仪器光头的位置和角度非常讲究,稍有偏差便会影响数据,因此对下面叠加镜头后的数据,请更多以定性而非定量的态度来观看,当然未叠加镜头时的纯面板数据基本没有这个问题】

(实际上i1 Pro2的尺寸勉强能进行对这种微型面板的测量,Display系列等色度计因光头口径更大、可能需要一些类似于集光筒的组件、才能进行至少是亮度方面的一个较准确的检定)
DSC04720.jpg


亮度

在“SY103WAM01”这块面板的官方规格中,其最高亮度为1800nit,实测仅3D模式中最末尾的“5120x2560@30Hz”可以达到,甚至不清楚这是不是早期硬件/固件版本的一个BUG,要注意的是倘若在该分辨率下进行任何亮度调节操作,都会导致亮度减半、且调光模式从DC变为PWM

下图的红框处,上为“5120x2560@30Hz”中激发、可持续的亮度,下为将该亮度时的面板与镜头合体、在镜头上方测量到的亮度

2022-04-08_003729.png

哈,是不是有一种所谓“开幕雷击”的感觉,对,你没看错——
这个Pancake镜头的光损约为93%

前面讲了很多Pancake的好处,那么实际上它有一个可能是最大的缺点,即对入射光量的损耗极高,以上图为例,1835nit进去,出来就剩121nit了

这也是为什么arpara选择了这块1800nit的超高亮硅基OLED作为显像终端,毕竟原始亮度过低的话,叠加镜头后出来的画面就太暗了

另外,该头显提供了五档的亮度调节功能,我在官方推荐的“5088x2544@70Hz”分辨率中测试了最低和最高亮度,并推算了一下加镜头后出来的实际亮度

2022-04-08_005214.png

这里必须指出,以这款VR头显来说,“64-35nit”的亮度范围并不是一个过低的数值,例如一台传统的24寸SDR显示器推荐把亮度设为120nit、并在半米外使用,那么此时人眼接收到的实际亮度当然不可能是120nit,而上图中的64nit几乎没有距离损耗地射入了人眼,因此无论理论上还是实际主观体验,都并不嫌暗

另外,我也尝试在室温24℃的情况下,用白色图片持续激发全屏1800nit的超高亮度,此时面板背后的散热片会持续升温,用接触式温度计可测得最高有48℃(实际温度应更高),之后似乎会触发面板内部的温度保护,直接黑屏断电,等温度正常后可重新插拔Type-C开机显示,当然正常使用时散热片的温度基本控制能控制在35℃以下,无需担心


色域

色域方面,我测试了这块面板在两种亮度条件下的情况、均不叠加镜头,500nit是正常使用时的亮度,约90%的P3基本符合标称,而1800nit的超高亮度下几个色域均有一定程度的衰减

2022-04-15_162334-2.png

从90%左右的P3、到高亮衰减,SY103WAM01的表现基本符合对“W-OLED”方案的预期,而叠加Pancake模组后的色彩表现就放到下面了


色温、对比度及色准

以目前多次测量获取的数据来看,这块面板原生色温高达8000K左右,而叠加镜头后会降低1000-1800K,达到一个更为舒适的暖调,又因OLED的特性,黑位不发光,所以对比度为无限

2022-04-16_004224.png

色准方面,我按DCI-P3的标准对面板进行了一个简单测试,平均2.5、最高5.3的成绩只能说普普通通,而在叠加镜头后,平均色差至少会增加1个单位左右,就比较糟糕了

2022-04-15_235728.png

从基于上述色差数据生成的二维色域/测量点图上,我们能更好地看到这种漂移,事实上颜色整体变得更加偏绿了

2022-04-17_151958.png

这里同样需要指出的是,这款arpara头显没有提供“色彩管理”或“色域缩限”一类的设置,意味着对于目前仍占主流的使用了sRGB色域的数字内容来说,它所呈现的色彩都是错误的,相较之下镜头带来的这点色准偏移算不上什么了,不过从色温和色准这两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于arpara这种内置Pancake镜头的VR设备,出厂色彩管理(如果有)必须基于面板加上镜头的整个模组、而非单纯的面板部分


伽马/Gamma

作为OLED,笔直一条线的伽马属于意料之中,不过这块面板的原生伽马还是比较平顺的,整体略低于2.2可能是超高亮模式下的关系,而叠加镜头后曲线的头尾都有一些变化、有拉高反差的倾向

2022-04-17_161715.png


光谱结构

通过光度计测量得到的光谱图如下,从430nm的位置来说,厂家宣传的“低蓝光”姑且也不算扯淡,另外叠加的镜头会进一步削减蓝光能量,这也使得色温有同步的下降

Arpara 5K - 128gery.png


像素排列、屏幕精细度

由于“SY103WAM01”的像素密度达到了3514,几乎是普通手机的十倍,如果没什么实感的话,可以这么说,倘若按这个PPI制作一块6英寸的18:9的主流手机屏幕,那么其分辨率会达到“20560 x 10280”的20K级别!

而我手头的设备仅能勉强拍到一个比较模糊的像素结构,尤其是蓝色子像素形状较不明确,这里参考屏库该型号的相关参数(⬅可点击)中“像素布局:RGB π形”这一项,可推断B应为长条状、R和G为点状,与下图相符

DSC00236.jpg


得益于超高的像素密度、配合95°FOV实现了32的PPD,使得arpara的屏幕看上去几乎没有肉眼可见的“纱窗效应”

DSC00255.jpg


可视角

这块面板本身的可视角不高,基本超过30°就会产生严重色偏,屏库中其“可视角度”一项为“30/30/30/30”,不过考虑到它的安装位置,实际使用VR头显时完全无法以类似下图的左、上两个角度去观看这个屏幕,所以并不是一个问题

DSC00233.jpg


镜头&面板遮挡

在拆解篇中,我提到Pancake镜头的屁股其实略小于面板,大致的遮挡情况如下图所示,不过实际使用中同样感觉并不甚明显

DSC00249.jpg


调光频率/PWM

因为手头没有示波仪和光电传感器,我这边无法制作常见的PWM波形图,好在随着这些年民用影像器材的跨越式发展,1000fps的慢速视频录制已然普及,而1000fps对于记录当前OLED面板常见的200~300Hz范围的PWM频率其实是足够的,因此我通过一台索尼ZV-1相机分析了这款arpara头显几个有代表性的分辨率/刷新率下的PWM频率,如下表所示


【再次提示,以下数据和结论仅代表我手头这台21年9月最初购置版本的官方设定,另外视各种因素变量的不同、目前尚无低频PWM必等于伤眼的权威共识,望知悉!】

模式分辨率刷新率调光频率/PWM
3D5088x254470Hz70Hz
3D3840x192072Hz72Hz
3D3840x192090Hz90Hz
3D5120x256030HzDC(or >1000Hz)
2D1920x1080-s120HzDC(or >1000Hz)
2D2560x144060Hz240Hz


事实上该头显在2D和3D两种状态下具有多达12种分辨率/刷新率模式,而在部分模式中又可以通过PC进一步调节其刷新率,异常地复杂,不过仅在2D的5120x2560@30Hz(未调亮度)和3D的1920x1080-s@120Hz(非拉伸),这两个模式中可实现DC调光,其他模式均为PWM调光,尤其3D状态下各模式的调光频率完全等于刷新率,导致出现了70Hz调光这样的情况。。


另外我也将其中部分视频上传B站,下为“5088x2544@70Hz”这个默认档的桌面慢速示例,刷新率=调光频率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i4y127d3


“5120x2560@30Hz”模式下,且未进行任何亮度调节操作的示例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a411Y7tN/


“2560x1440@60Hz”模式下的示例,此时调光频率大约为刷新率的四倍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S4y1a7JV/


纯DC调光下还可清晰观察其刷新过程,能看到扫描线从上往下走,带来画面的改变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A4y1X7GB/



下方是全部10个用于PWM分析的1000fps慢速视频,仅作压缩处理,时长无改动:
网盘链接(⬅可点击)



实测小结

通过实测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个硅基OLED和Pancake镜头结合模组的种种,尤其是其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方

1、Pancake镜头极高的光损使其必须同时搭配超高亮度的微显示面板
2、对VR显示模组的色彩校准必须考虑到镜头对各项色彩参数的改变
3、现阶段这块硅基OLED的PWM调光频率仍偏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也不难看出,实际上此类VR头显达到HDR亮度标准的最大障碍其实是Pancake光学模组,如果这种镜头能不断研发而降低其光损率,那么一切只是水到渠成,当然VR头显的HDR标准肯定不同于目前显示器/电视机所用的HDR1000,而需要另起炉灶,因为就像上面提到的,如此近的距离,可能200nit的亮度也已经足够等效于电视机的1000nit了

而色彩管理似乎是目前所有VR头显厂商的一个没有足够关注的点,这不仅仅是arpara的问题,随着VR产业的不断成熟,我们期待更多厂商能抽出余力来进行一个色彩校准,达到和手机、显示器行业同等的水平



花絮


这个部分比较随意了,我会放点幕后流程和一拆时的照片,可能对一些看官会有用处,先是摄影灯箱,淘宝五百块,除了占空间真心没毛病,对这种小型拆解作业来说堪称神器~

DSC04717.jpg

在3514的PPI面前百倍镜也是浮云。。

DSC00224.jpg

整个显示模组的重量,两个加一起基本占了这个头显自重的一半

DSC00242.jpg

因为二拆测试时没有固定好Type-C排线——产生了一个血的教训

DSC04728.jpg



感言


说实话,因为已经预料到下面可能最多的一类回复,所以我先给讲完好了
目前淘宝上Quest2全套包括激活啥的最低差不多2K多点
而arpara前几天刚搞了个能凑成6DoF完整功能版的“Gaming Kit”套装,官价是6K6,再加上HTC2.0的基站和手柄,基本要奔1W去了,这还没算PC-VR必须的那台高配PC的价钱,更别提游玩时仍需要挂着一根长长的数据线

虽然价格翻了五倍以上,但后者体验也不可能提升5倍,所以显然两者面向的用户群是完全不同的,但各有各的存在道理,就好像本坛逛多了有时会让人产生一种人手一张3080的错觉,现实自然不可能如此,但不可否认对一些VR高玩、或富有余裕的入门VR用户来说,现阶段arpara 5K VR算得上是一个兼顾重量、体积和成像质量的高性能VR解决方案,尤其敢为人先地启用硅基OLED和Pancake模组的勇气令人赞赏,若因此文而对其有了好感的朋友可以等等他们的AIO 5K一体机,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还有一些看官可能想进一步了解这款头显的详细使用体验,这方面请各位自行搜索,相关文章应该不少了,而且就像上面最后一张图里提到的那样,因为二拆把排线损坏,现在这台arpara处于无法开机的状态,得等我联系他们的客服后再说了


实际上,本贴其实更多是一种科普、甚至是看稀奇的性质,为什么呢,在购买arpara之前我查找过很多VR相关的评测和资料,必须承认其中绝大多数的评测者都非常用心,比已经沦落到B站上一堆三流水军水视频进行低端互黑的传统数码圈不知高到哪去了,但是,**地亦意味着简陋,我几乎没找到什么真正详细而清晰的VR拆解视频,更别提对显像模组进行一个较严谨的客观测试,像极了十年前的手机圈,当时无论用户还是评测者都属于小众,各种相关概念也未曾普及甚至被建立起来

但当我初次拆开这款arpara头显之时,围绕这块区区1英寸的硅基OLED面板展开的各种精巧又新奇的组件一下子打动了我,甚至使我对所谓终将开启下一个世代的VR设备、终于有了一个真正明确的认知,而如何测试这些设备的硬件,同样是一个令人兴奋且有别于之前任何传统数码产品的全新命题:

比如,因为不彻底拆解整个设备就无法测试其核心显示面板,故整个过程比测试手机、显示器屏幕复杂数倍
比如,目前使用最广的蜘蛛系列、i1 display Pro系列色度计过大的光头口径在微型面板之上很无力
比如,是否应该将光学镜头的表现纳入整个显示部分的评价中,我们又应该用怎样的手段去测试这些镜头,需要借用部分摄影镜头的评测手段嘛
比如,对3DoF、6DoF的定位精度有无更精确的定量测试方法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许多,让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码下了此篇。。



我相信,随着VR时代逐渐的到来,以上问题都将被逐一解决,尤其考虑到国内的新兴VR品牌貌似全球最多,便让我在此期待一下更多优秀和奇特的VR产品、以及揭秘它们一寸乾坤、半寸乾坤乃至更小尺寸中乾坤之秘的好评测吧!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