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观道,以心观心; 以性观性,以情观情。 【原典】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如果子孙能遵行这个道理则世世代代的祭祀不会断绝。 拿这个道理贯彻到个人,其德真实;贯彻到一家,其德有余;贯彻到一乡,其德受敬;贯彻到一国,其德丰盈;贯彻到天下,其德普遍。 所以要从我观照他人,从我家观照他家,从我乡观照他乡,从我国观照他国,从天下观照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这种道理。 【悟道】 不为情所困,不为忿所惑。人生之明智,或在于抱真守一,辨惑去执,照见本心,即明心见性。爱恨交织,人之常情;爱恨情仇,不可概而论之。这个世界往往存在真假二象,你之所见,未必真实。处世为人,须学会明察本真本来,方能有所节制。克己修为,可复于中正无私。人情之偏执,内无“无我无执”之明,外有“毁誉是非”之蔽,焉能无惑无苦无恨。“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人情事故,设若有一丝的私之偏执,则心就难得其正。故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去我去私去执”,其心不杂。悟读本章之难点和前提,是对“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一句的理解。多数的解读是,善建功业者,能树而不倒;善守事业者,能成而不败。其实这是典型的以儒解道,不符合老圣人的核心思想。道家崇尚的是圣人“无名无身”之境界,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将“建”解读为“建德”,“抱”解读为“抱道”,符合道家之准则。老圣人强调在善于道德的前提下,“以道观道,以身观身”。 “知道悟道”,之于人生,其义非凡,犹树之根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此言老圣人阐述了“知道悟道”之于自身乃至家国之重要。 以道观道,终生无惑。在“知道悟道”之路上,老圣人还特别重视“观”之价值。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观”者察也,然此处之观,绝非简单的感官层面的察,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灵之观,谓之内观。这种内观,是一种洞见,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觉悟。此处老圣人强调的是一种“将心比心,心同此理”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务外游者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内观,在佛家而言,是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是一种古老的禅修之法;于道家而言,是一种修心之法门,通过观心,涤除玄览,致虚守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
来自: 新用户97560OB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