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念x李松蔚直播回顾 2 | 李松蔚答父母:关于青春期、情绪与生命教育

 昵称44943940 2022-05-14
Image
Image

导读

前不久,此念邀请心理学家李松蔚,进行了一次关于“非常时期,如何安顿我们的身心?”直播对谈,关于非常时期的非常办法(点击阅读)

精彩部分实在太多,接下来两期,小念为大家整理了直播中观众提问的部分,分为“亲子”与“自我”两个主题。以下为亲子篇答疑,关于父母如何不让自己的坏情绪伤到孩子?发脾气后怎么收拾残局?孩子的“安全教育”该如何做?“死亡话题”如何从禁忌转向可被讨论?

cinian

▲ 点击收听 此念X李松蔚直播回顾(二)

Image

李松蔚

心理咨询师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Image

01

情绪 

无视or接受?

Image

Image 主持人:李老师,成人该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伤到无辜的孩子?

李松蔚:这个问题本身,我们需要先回溯下:

1、首先父母有负面情绪,

这件事情是不太可能去无视的。

父母很辛苦,一方面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要去承担生存的现实压力,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不要有任何负面情绪的输出。确实有时候他们的情绪会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让事情变得复杂。

当他们发泄完情绪之后,会自责和难过,对孩子和老人感到愧疚。因此,我特别想说,我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如果他们能做得很好,他们一定能做到,而现在他们如果没有做到,也许已经尽力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情绪管理这件事本身特别耗能。现实情况下,你要让人的情绪一直保持稳定,这是不太科学的事情。我会先跟父母说“如果你真的有情绪,你必须先承认这件事”。这是一个起点。

如果你先认可这件事,接下来你要去想的不是掌控现有的情绪,而是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伤害到孩子,不让事情造成更大的损害。一个负面的能量,它在那里,不可能立马消失,但是我们要让它存在的形态基本上安全。

2、我们接下来要问一个问题:

你的负面情绪是如何伤害孩子的?

假如这个负面情绪演化为一些暴力,比如肢体暴力,这是很极端的情况,可能会把孩子揍一顿,这个暴力行为需要控制。情绪控制不了,暴力的行为你要控制。怎么控制?可以去找一个枕头发泄,或者玩游戏。我当时给我女儿买了一大堆游戏,其中有一个是拳击游戏,我觉得那个挺解压的,拿着手柄乱挥拳,很好的发泄了负面情绪。

如果你有肢体上的暴力冲动,你就要想办法通过其他方式去转移。但是我看到大部分的父母,提这些问题,其实想问的都不是肢体上的暴力,他可能想问的是和言语或者态度上有关的问题。他的情绪爆发完,会感到非常的懊恼。他觉得这样太吓人了,可能也会让孩子感到委屈,有时候小题大做,他其实对这件事情感到抱歉。

我们要看到不是负面情绪伤人,而是你在使用这些情绪的时候,你的孩子也许并不知道,你为什么突然有这样的情绪,你们对这件事情没有做充分的沟通,他不理解,所以看起来这件事情有些伤人。

你要去解决它,其实很简单。家长要跟孩子提前沟通,告诉他这段时间心情不好,有时候可能会无缘无故的发火,有时候可能会小题大做,你甚至可以开玩笑说不要惹我,你要是真惹了我,我也没有办法,我有时候可能会崩溃,那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我很可怕,那就是我的情绪,过一阵就过去了,你要相信,其实我还是爱你的,只是有的时候自己也管不好我的情绪。因为这段时期确实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很大的压力。

我记得两年前,有一个来访者,当时他也是在家里跟孩子发火。他居家线上办公,工作不顺,孩子还要上网课。他每次看到孩子没有好好上网课,就气不打一处来,最后就会吼孩子。

他跟我说心里很懊恼,我建议他和孩子聊一下。他就和孩子说对不起,说前一段时间他的自己状态不好,孩子和他说我早就看出来了,而且我已经摸清规律了,你一般线上开会办公,接下来心情就会很不好,那个时候我就不会去惹你,假装自己在好好上课,避开那段时间。

一段话让身为父亲的他很惊讶,没想到孩子也在观察他。我说你看到没有,这件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你可以让孩子知道这段时期其实爸爸妈妈也都很难,我们也都不是完美的人,都不是能够把自己情绪克制好的成年人,我们也是千疮百孔的。让孩子知道父母有坏情绪这件事没有那么可怕,其实孩子可以理解。

3、发火后记得和孩子道歉

当你已经发完脾气,冷静下来对孩子感到很抱歉,也感觉发脾气很糟糕,这时候你仍然可以跟孩子说清楚。因为他可能还处在惊慌中,可能在生气,所以你告诉他,对不起刚才是什么情况,事情已经过去了。

孩子需要知道一件事,现在是不是已经好了,是不是已经安全了。所以你要告诉他,我现在已经不生气了,我刚才就是太着急,控制不住才会有狂风暴雨的时期,但是我现在已经好了,我感到很抱歉,刚才我不是在一个正常情况下的状态,不是你的错。

因为有时候孩子会在你发脾气的时候,猜想是不是他做错了什么,才惹父母不高兴。告诉他真实的情况,发火跟你没有关系,在那种状态下,任何一个导火索都会激怒我,把这件事情澄清,也会降低对孩子的伤害。

4、允许孩子不接受你的道歉

有时也要允许孩子不接受你的道歉。有的孩子听完就会反驳你,你自己心情不好,我心情也不好,凭什么让我承担你的怒火?

你要允许每个人在这时候,其实都会处于很脆弱的状态,难免有磕磕绊绊。这是一个底层逻辑,就是我们都接受这段时间大家都不是很成熟。如果吵架就是正常状态,如果能控制好就是超水平发挥,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事情。

Image

02

青春期的孩子

为什么总是唱反调?

Image

Image 主持人:如何跟自己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父母如何做到不焦虑?

李松蔚:一定会有焦虑的情绪。为什么?青春期到底是一个什么时期?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真的能够感觉到身体和心理都独立。

有人认为小孩也知道独立,可能理解的方向不太一样。比如:我平时和我女儿一起走路,小时候会自然地牵着她的手或者搭上她的肩。现在,我女儿10岁,只要我一碰到她,她就会非常自然地把我甩开,有很明显的拒绝动作。她直接告诉我别碰她,要和她保持距离。

其实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作为爸妈会感觉受伤,因为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习惯了这样去对待孩子,觉得她/他仍然是个小孩。这样思考的后果就是你不太会去把他当做一个会独立思考、会抗争、会有自主性的人,不自觉地就会给他安排很多事情,而他大部分会按照你说的话去做。

我们认为一个小孩特别懂事,特别听话,或者特别可爱,其实都是在讨论孩子和大人的配合度。但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太一样,第一,他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主见,有自己的意识;第二,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要通过什么方法才能确认自己是独立的。

有时候就需要用推开父母的方式来确认。父母提出一个想法,或者想让他做内容层面上的事情,其实他都不太反对。

比如:你饿了吗?吃点这个东西。他想吃,但是他可能会在关系层面上表示我已经独立了,他就会很拧巴,虽然他想吃,但是故意说不吃,不喜欢吃这个东西,因为他需要借助这样的一个行为来确认「我不从属于你,不要以为你很懂我,不要以为你说什么我就会做什么」,他要去确认这个独立的行为。

这时候父母就会陷入两难的处境,如果你退一步会想明明是对他好的行为,想让他早点睡觉,想让他少玩一会儿游戏,想让他把作业先写完,内心总有点不甘愿。但是如果你越前进,他就会越反叛,适得其反。

有一对父母问,该怎么处理青春期孩子早恋的问题?不管是网恋还是校园里,这件事其实特别关键,在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效应叫“罗密欧朱丽叶效应”意思就是这两个人本来还没有那么好,如果父母棒打鸳鸯非要去拆散他们,这两个人关系就变得非常好。他们其实在借助这种关系来共同完成青春期的独立宣言,所以你越反对可能越把孩子往早恋的方向去推。

实际上你需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去对待孩子,听听他们真实的想法。比如讨论谈恋爱,很多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去和青春期的孩子聊恋爱这个话题,总觉得它会影响学习成绩。

对青春期孩子来讲,谈恋爱这件事情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很多父母已经忘了自己曾有过的青葱岁月,你回想一下在青少年时期,你看中的是同龄人中最有魅力的那个人,这很有吸引力,它决定了人际地位。其实,这才是父母应该去跟孩子聊的内容,而不是说教,教孩子不要注重外表,注重心灵美,不要说这些。

而是去问他:现在,在你的朋友圈子里,你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吗?大家喜欢你的哪些方面?你最有魅力的地方在哪?有没有异性对你表达好感?你觉得他看中你的地方是什么?你是怎么看他的?我觉得父母要和孩子聊这些话题,避免去干预孩子的选择,因为所有的干预,都是在适得其反地让孩子,更想证明他的独立自主性。

你只要很好地做一个倾听者,做一个理解他想法的对象。同时你要告诉他,如果遇到困难,遇到危险,遇到举棋不定的时候,可以来找我,我可以作为一个支持者的角色,有任何需要都可以出面,有任何需要拿主意的地方,随时来找我。向孩子展现出你是值得信任的人,是可以去交谈的人,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Image

03

什么是孩子最好的未来?

Image

Image 主持人:现在家长最常提到的问题,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双减家长很迷茫,真的孩子减负,别人在补课,万一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呢?另一个是觉得高考和以前不太一样,上了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工作。

李松蔚:希贵校长说过一段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也分享给大家。他是大教育家,我问他大环境和大形势会如何变化,我想他应该对这方面有独到的看法。然而,他的回答却很简单,他说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去问你的孩子,他想做什么?这件事情是比大环境、大变化更重要的问题。

比如,很多家长会问我,给孩子选择公立教育还是出国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现在疫情形势也不一样,说什么话的人都有,有人觉得去国外好,有人觉得在国内好,应该怎么选?

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回到刚才的答案你去跟你的孩子谈,这件事情比一切都重要。假如孩子喜欢哪一个学科,或者喜欢去哪一个地方,他对这个事情特别确定,疫情、双减或者兴趣班都是一些辅助的变量,就算暂时有障碍,也可以跨过去。

如果你的孩子考不了清华北大,极端一点,当一个普通人也挺好,将来有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就行,为什么一定要有拯救地球的远大志向?如果他这么想,就算没有双减,就算你可以继续给他上辅导班,但是有用吗?到最后搞得双方都很痛苦。

回过头来我们问孩子,他肯定不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计划,他肯定会说我也不太清楚。你要问他,对于未来的生活,你大概有什么样的想法?

比如他很希望自己能改变世界,做一些很重要的事情,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让很多人看到。如果想要成为那样的人,必然要经历很多的挑战,要付出很多的辛苦。

在小学、中学这段时间付出的仅仅是人生极小的一部分,后面孩子还会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挑战,虽然是很精彩的人生,但是也是惊心动魄的人生,有时候会累到吐血。如果那是你想要的人生,那就以这个为目标,看看近几年我们可以怎么做。你觉得安稳在家过打游戏的人生也行,或者过一日三餐温饱的小日子也行。

我们怎样做才能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希贵校长给我的建议,他讲了一个特别好的仪式。他说家长和孩子在假期一起开个会,可以像重要会议一样,开好多天,怎么开?

先有一个开幕式,做一个大概的致辞,说这个大会要开多少天,我们主要的目标是为了搞清楚,在未来人生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大概列举几个要去调研探索的方面,现在具体是什么也不知道,也没有结果,这需要我们花几天的时间去做这件事。

接下来可以有几个分会场和小分队,找不同的人采访,也可以去网上查资料,用你自己的方式去了解。

比如说你想去不同的学校,你想拥有不同的人生,那个人生到底是什么样子,你可以去了解这些信息。你也不用立马下结论,因为我们做了这些调研回来,就会有思想碰撞,就会产生讨论。

其实,可以白天做调研,晚上回来开会。也许过一个月之后,再把所有的过程进行汇总,这时候才会有初步的意向结论,做一个总结,宣布这是一个团结的大会,这是一个胜利的大会。

有时候和家人一起做这件事,你们的思想就会统一,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具体分析、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否则核心问题根本就不是双减,核心问题就是你的想法根本就不是孩子想要的。

Image

04

父母的控制行为

有时是亲子间的一种互动

Image

Image 主持人:有人说自己的控制欲很强,该怎么和家人相处?

李松蔚:我只能说一些我的猜想,控制欲本身就是一个在心理学有点被滥用的话题,有时候“控制”这件事被当成一种原罪。这个词会经常用来形容妈妈,孩子也会用来指责妈妈,你的控制欲怎么那么强?

当妈妈唠叨你应该穿秋裤、应该喝热水,孩子会觉得不耐烦。我觉得“控制”很多人没有理解清楚,以为它仅仅是一个单向的控制,但不完全是这样。单向的控制有没有?如果一定说有,就要说一个很严重的情况,就是网上说的PUA,叫“精神控制及精神操控”,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正常情况下,在家庭相处中,妈妈不会对孩子用PUA。PUA是精神打压,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好,同时去控制你。通常这样的人也不会去反思她是不是一个控制欲过强的人,这是另外一件事。大部分情况不是自己在PUA别人,而是我常常把自己的意见和观念施加到别人身上。

如果你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想提醒你去思考另一个问题,就是当你施加这些观念的时候,对方有没有反抗?控制不是一个单向的行为,应该是一个互动。只有我施加了这个观念,对方也接受了这个观念,我们才会把它称之为“我主动用我的观念影响你”。如果对方接受了这个观念,你还要考虑他情不情愿,孩子是不是被你的权威,或者被你的气场压迫而被迫接受?

或许有可能他也需要,只是他自己有点不情不愿,在你的催促之下,他在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我们在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会看到这类情况,我们称之“功能外包”,意思是孩子知道自己该写作业,但是他不愿意写,就想在那玩游戏,妈妈就去催,催第一遍不听,第二遍不听,第三遍妈妈开始发火了,孩子才说我开始写作业。

其实他这时候写作业不完全是被妈妈给控制了,而是他在利用妈妈去扮演自己的超我,这样他就不用自己跟自己打架,他把监督自己的角色委派给了妈妈,让她来扮演这个功能,我认为这种情况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互动。

如果对方会反抗,那就更好办了,吵一架,你有你的观点,他有他的观点,你们谁也不服谁,你们可以争吵。唯一要去避免的一个情况,就是如果你提出了你的观点,但对方并不同意,你们也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讨论这件事情,因此他就不情不愿的做了这件事。我认为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提出一个改进的可能,这个可能也不需要提观点的人做什么,而是需要接受这个观点的人,让他知道可以反驳。

如果这是一个妈妈在提这个问题,我建议这样的妈妈,要告诉自己孩子一句话:我有的时候会很强势,我会提很多认为好的观点,但是我也不能保证我认为好的东西是真的对你好,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你可以表达,我们之间可以对话、可以争论。

但是我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我认为好的东西全都说出来,你的任务就是只接收那些你觉得有道理的观点,如果你觉得没有道理可以跟我理论,我接受理论。

Image 主持人:有没有一种可能,她说自己控制欲很强,其实是希望对方听自己的观点?

李松蔚:人人都希望对方听自己的,但是我们也要接受对方实在不听自己的,到底在担心什么?有时候是莫名的一种担心,比如你觉得孩子不穿秋裤会冷,但他就这样出去了也没问题,我们就会慢慢地放松。

另外我们发现担心的事情也有道理,再看看事后用怎样的方式去沟通,然后告诉他,你有自己的主见很好,但我还是想把我的担心部分告诉你。

Image

05

家庭中的安全教育该如何做?

Image

Image 主持人:现在自我伤害的小学生挺多,父母需要做哪些安全教育?当发生过激行为时,该怎么自我检测是否需要帮助?什么时候应该主动寻求帮助?或者当观察到家人或者朋友有哪些症状或问题时,意识到他们可能需要帮助?

李松蔚:对,这确实是一个敏感话题,其实它不该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有段时间对儿童读物有一个限制,我有点担心,它不太允许儿童读物里面出现自我伤害,我想如果把情绪出口全都堵住了,这很不好。

其实负面的能量和情绪需要有一个出口。有时候我们通过文学作品、想象或者故事化、意象化的表达,不是在强化我们的观念,反而能把我们负面的情绪给疏导出去。

第一、自我伤害可以谈论,可以被我们去接纳。

之前,我在做家庭咨询的时候经常会问那个孩子,你有过死的想法吗?你有想结束生命这样的想法吗?我通常会看到父母的脸色一下变了,给我挤眼睛,意思是老师你别问这个,其实这是一定要问的。

有时候父母会悄悄地告诉我,看过孩子的日记,其实孩子是有过这个想法,但是他们不敢跟孩子谈,为什么不谈?这个事情就是要谈出来,不谈后果就会更严重,谈出来还可以做很多讨论、消化。如果你不谈,让他在自己头脑里消化这个观念,那就会失控。

第二、是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的自我伤害,这种行为其实不是从0突然变成100,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没有说我今天好好的,明天突然就跳下去了,不可能,这一定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种情绪是慢慢在积累的结果,也不是突然在那个点就跳下去这么简单,在这个过程里会出现很多次反复,他的情绪一直在变化。有那么一刻,他会觉得特别绝望、特别难受,但过一会儿可能觉得还好,又缓过来了,可能下一刻又觉得很难受,其实这是一个反复波动的过程。

在一个很漫长的时间里,我们做心理咨询会接到很多的人求助,就是他在这个过程里,特别想找人谈一谈。但是我一直好奇一件事,我想请所有的父母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找你谈?他为什么不去找你谈这个问题?

其实我们知道,如果孩子能够在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从0到100的过程里有任意一刻能跟父母开启这个谈话,也许走向就会不一样。但是有时候孩子不想和父母谈,是因为他可能已经和父母谈过,或者隐讳的提到过,他意识到谈论这件事没有用,甚至会有反效果。

通常来说,当他跟父母谈到死亡这个可能性的时候,他不会直接讲,而是旁敲侧击,借助小说、电影、或者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新闻来谈论这件事,他会听到父母强烈的不理解及不认同的观点。

我其实也能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有这个反应,因为父母太害怕这件事,他希望孩子不该有这个念头,应该从源头上给掐灭。因此,他们的说法就变成了「孩子简直太荒唐、太脆弱了,怎么可以这样?」,「这会让父母多伤心,怎么可以有这样的人?」。

父母会用很多很激烈的方式给孩子一个信号,就是这个问题不可以,在我们家不可以谈,但这恰恰最危险。所以我建议所有的父母,这是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如果你想让这个事情变得更安全,要给你们家上一个安全绳,你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死亡这个话题可以谈,虽然它很残酷、很严重,但是可以谈。你要让你的孩子知道这不是一个禁忌的想法,不是一个糟糕的想法。

如果孩子已经有死亡的念头,那说明他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痛苦、自我怀疑、负面感受已经强烈到一定程度了,他才出现这种想法。这是我们要去了解和关心的问题,你一定要给孩子的一个态度,如果你不能给孩子这个态度,就相当于把所有的安全、希望全寄托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独自的生理空间里,那太过冒险。

接下来,如果死亡可以谈,我想先教给父母一个问题,就是你一定要去问孩子: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吗?你现在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有请告诉我,你对于这个想法的强烈程度。

因为这个想法的强烈程度在不断地变化,这是很多父母不了解的点。因此,很多父母只会认为你有或没有,如果你有这个想法,太严重了,我希望你没有,所以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很多孩子不是有或没有,他是从0%到100%,100%的时候这个想法就极其强烈,甚至马上要变成行动,但他有可能是30%,或者是80%,而且在不停地波动,每天都不一样,甚至可能早上起来是一个数字,晚上睡觉的时候是另外一个数字,夜深人静半夜睡不着的时候又是一个数字。

你要让孩子告诉你,他是怎么变化的过程,同时你跟孩子说,如果感觉这个强烈程度到60分以上,你一定要告诉我。因为当我们把这个想法说成是一个数字,而且还会变动,这个想法就不是你,这个想法只是你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一个状态。如果状态已经强烈到60分以上,那结果就很危险,因为你无法保证接下来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可能一冲动,你控制不了自己,虽然理智的部分还没有放弃希望,但是冲动的部分已经完全裹挟你。

所以那个时候就一定要告诉父母,要求助,要想办法度过那个最难的时候,这个想法才会慢慢的消退。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你,不该这样想,不是这样做,我们要做的是保证你平安度过最黑暗的那一天,那一个晚上,那一个小时,保证在那段时间你可以度过,后面会慢慢好起来,我们要给孩子这样一个声音。

此念好物馆 交易担保 放心买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Mini Program

▲ 洛莉·戈特利布《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Image

此念对话李松蔚第二期 直播预告

青春是一首歌,难免会有高音和低音。青春期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进入青春期后,许多孩子变得非常焦虑和敏感。作为父母,应该及时与孩子沟通,做好倾听者的角色。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相信孩子会回报你一个惊喜。

「此念」将邀请李松蔚一起探讨「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做沟通」,5月19日,此念视频号20:15-22:15 开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锁定@此念课堂视频号,预约直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