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白通汤——胸满,真假寒热,麻疹坏病,滑泄无度

 平安健康LZJ 2022-05-14

图片

5胸满——黎庇留医案

王某某,体质素弱,多服温补剂,渐强壮。次年324日晨,头晕,胸满,四肢逆冷,汗出,即延余诊,与四逆汤一剂,服后手足暖,汗收,能寝一时许,喜甚。不意甫醒辛苦如故,再服四逆汤稍顺。十时许,更辛苦,再服四逆汤(附子加重60克),稍能睡,醒后辛苦异常。余日病势剧烈,然非多服频服则药气过而寒气即发矣。遂改四逆为白通汤(附子用至90克),入口如烘炉点雪,胸中之阴霾四散,暂安一时。乃嘱其用吴茱萸炒热布包频频熨之,胸稍舒适,再拟白通原方加吴萸15克,频频服之,安然入睡,至三鼓未醒,余嘱勿扰。次晨往诊,已行动如常。后数日连服大剂四逆、白通,始复原。[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3,(1):40]

按语:阳微寒凝,大气不转则胸满;阴寒盛极,虚阳外越则汗出、头晕。此寒入厥、少二阴,先服四逆汤温少阴而病稍愈,后以白通汤加吴萸同温厥、少之寒,启一阳之生气,病始渐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经方临证集要》《名医经方验案》

论:加吴茱萸后,可以正常睡觉,此是脏腑俱寒,吴茱萸,逮附子之不及。此是阳腑胃寒,则少阴与厥阴之脏俱寒,而发脏厥的躁不得眠,烦躁欲死证,观少阴吴茱萸汤提纲,烦燥欲死证则知。

6真假寒热——吴佩衡医

名医吴佩衡曾治杨某,男,32岁。始因风寒,身热头痛,某医连进苦寒凉下方药十余剂,且重加犀角、羚羊角、黄连等,愈进愈剧,危在旦夕,始延吴氏诊治。患者目赤,唇肿而焦,赤足露身,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身热似火,渴喜滚烫水饮。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解,食物不进,脉浮虚欲散。似乎一派燥热之象。

吴氏认为证系风寒误服苦寒太过,真阳逼越于外而成阴极似阳之症。外虽现一派热象,是为假热;而内则寒凉已极,是为真寒。如确系阳证,内热熏蒸,应见大渴饮冷,岂有尚喜滚饮乎?况脉来虚浮欲散,是为阳气将脱之兆。治之急宜回阳收纳,拟白通汤加上肉桂为方:附片60g,干姜26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葱白4茎。方子开好,病家称家中无人主持,未敢服药,实则犹疑不定。

次日又延吴氏诊视,仍执前方不变。并告以先用肉桂泡水试服,若能耐受,则照方煎服。病家如法试之,服后即吐出涎痰碗许,人事稍清,内心爽快,遂进上方。病情即减,身热约退一二,出现恶寒肢冷之象。已无烦躁谵语之状,且得熟睡片刻。乃以四逆汤加上肉桂:  

附片100克,干姜36克,甘草12克,上肉桂12克(研粉兑入)

服药一剂,身热退去四五,脉稍有神。尿赤而长,略进稀饭。再剂则热退七八,大便已通。唯咳嗽痰多夹血,病家另请数医诊视,皆认为热证,出方不离苦寒凉下之法。鉴于前医之误,未敢轻试。其时病人吃梨一个,当晚忽发狂打人,身热大作,有如前状。又急邀吴氏诊视,见舌白而滑,仍喜滚饮,判为阳神尚虚,阴寒未净。仍主以大剂回阳祛寒之法,照第二方剂量加倍,另加茯苓、半夏等。3天后身热已退,咳嗽渐愈,饮食增加,诸症俱愈。(《吴佩衡医案》)。

按:此案多处显示再兼服药参机变之原则。其一,一派热象之中,服用苦寒凉下之药而病愈进愈剧,推知绝非阳证。其二,从其试服肉桂泡水,能够耐受,吐出痰碗许,人事稍清,内心爽快,进一步支持阴证判断。其三,最可奇者,病人吃一梨后,竟然忽发狂打人,身热大作,有如前状,吃梨尚且如此,若进苦寒凉药呢?最终坚定阴证结论。陈修园曾言: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此案作了诠释。《拍案称奇》《经方临证集要》

论:前请之医,连进苦寒剂,后请数医,皆认为热证,出方不离苦寒下法。为什么这么多医,都是辨证为热证,都用苦寒之剂。这就是黄师口中的庸医遗毒,就是庸医著书立说,把错误的理论,传给更多人,毒害了中医,也毒害了医生,更毒害了患者。中医近代的发展历程,是百兴而不盛,百灭而不亡。其不兴与不亡,根本还在自身理论体系,不亡是因真实的疗效,不兴是因自身理论体,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比的典型的中医四大经典中的《温病条辨》,今天,这本书居然被称为四大经典,此是严重的认识错误,胡希恕老师也是这个观点,《温病条辨》不能与另外三书,并称经典。另一个典型的就是《伤寒论》当教材,却有很多注解错误、排序错误、还有就是有的中医院校,当选修课,国医大师李金庸,体制内的教授,更是公开谈论表态。作为学生,学完中医课程,根本就不自信,怀肄自已学完的本事能治得了病,而郝万山老师一个视频,告诉大家,以中医学子的身份,对中医更要自信。学子都没学透,没有入门,怎么自信的起来,盲目自信吗?中医学子明明没学透,但还是要求他们做到看起来那么自信,正能量。

图片

7高烧不退——姚贞白医案

伤寒误治邪陷少阴——白通汤加味/桂附理中汤加味

杨某,女,13岁。19464月诊:烧热月余不退,曾服双解散、小柴胡汤、银翘散、加味白虎汤等方药,病势愈趋严重。家属惶恐,深夜冒雨前来约余往诊。症见发热,神识昏蒙,唇干齿焦。腹泻,下利清谷,小便短少。干呕,肢冷,自汗。脉象沉细而数,舌质淡苔黑润。乃伤寒失于汗下,由表传里,邪陷少阴,症现表热里寒,真阳欲绝之象,急拟下方救治:

川附子60g(开水先煨透),川干姜12g,大葱白2个,法半夏9g,砂仁9g,茯苓12g,肉桂3g(开水冲服),甘草3g。服药后,神识较清,发热渐退,手足转温,仍肠鸣,下利清谷,小便稍长。时作干呕,自汗。脉沉细,舌黑苔减退,此阳回寒散之兆,续用下方:

川附子45g(开水先煨透),干姜12g,白茯苓12g,肉桂3g(开水冲服),砂仁6g,甘草3g,烧鸡内金6g,大葱白2个。服2剂,烧热全退,汗收厥回,神识清楚。干呕、下利已止,思饮食。舌转粉润,脉和缓无力。此少阴寒邪散后,阳气已回,脾胃虚弱,再拟下方调理:

米炒党参15g,焦白术12g,茯神15g,砂仁6g,川附子30g(开水先煨透),肉桂3g,广陈皮6g,炙甘草6g,烧生姜2片,大枣3枚。

按:伤寒误治,失其汗下之机,反以凉遏,无异雪上加霜,乃见邪陷少阴,表热里寒之危候。本例执仲景法,投白通化裁,拨霾回阳,反掌收效。《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

论:发热,却下利清谷。此是寒是热,肢冷,自汗,脉象沉细而数,此为寒证。

8麻疹坏病——吴佩衡医案

甘某之子,三岁,姚安人,住昆明市土主庙街巷内。患儿于19243月出麻疹,延余诊治。据其父云,初时发热咳嗽,请某医诊治,服升提表散而佐清凉之药二剂后,麻疹隐隐现点,色象不鲜,发热已五六日,尚未出透。余诊视之,见其昏迷无神(少阴证但欲寐之恼情)。发热已五、六日,麻疹尚未出透,若再迁延,势必转危,即以白通汤一剂。

   附片60克,干姜15克,葱白4茎(连须根)

服后,疹已出透而色转红活,再剂疹见灰,脉静身凉,食增神健,霍然而愈。

按:体弱昏迷无神,疹出性慢,色象不鲜,服白通汤一、二剂,即能使疹子出齐,平安而愈。此种治法,在麻疹书上,虽不易见,但麻疹即不得发越外出而现阴盛阳表之象,投以白通汤,扶助心肾之阳故疗效甚速。《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其本之精神,认真辨别阴阳,不可固守一法,症现阴象,必须救阳,症现阳象,必须救阴,方有挽回之望。《吴佩衡医案》《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论:初病发热,此是经阳伤寒,阳郁则发热,咳嗽者,皮毛窍闭,肺气上逆也。所以此麻疹,是为外感伤寒病。此应用辛温通经之药,以解表寒之紧缩,而不是用清凉之药,清解经阳内郁之热,小儿肌腠密致,表寒不能解,清凉之药,反使其疹内陷,不能外透。经阳伤寒,五六日不解,则发厥逆,表阳伤寒,则里阴盛而内寒,而见亡阳之病机。白通汤,温里而发表,阳回疹出,营卫外达则病解。

本案病机,就是先伤外寒病疹,后因误用清凉,五六日不解,则经阳外伤而里阴内盛,而发厥逆,成亡阳之病机。本案的病机的关键转折点,就在厥逆。人表为阳,而里为阴,表阳根于里阴,里阴根于表阳,阴阳互根。表阳伤于外寒,因于误治失解,则里阴渐盛,表阳伤而里阴盛,阴盛而发厥逆,故成亡阳之病机。本来就是一太阳伤寒,五六日,变成了少阴伤寒,亡阳也。

9脐孔痛

陈某,男,患脐孔痛,无红肿现象,亦无其他见症,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先君断曰:脐为天枢之位,地气从此升,天气从此降,有寒邪为之梗。用白通汤取上通下济之义以治之。服三剂而愈。(《广东中医》196351~4页)《经方研习》

论:本案无红肿之象,也是寒证,应算是寒疝,寒疝,绕脐痛。

10滑泄无度——姜春华医案

卢某,女,41岁。腹泻已一个半月,每日5次以上,大便溏薄,食谷不化,近两日来,未进饮食,神志昏迷,形神疲乏,呼吸气短,两眶凹陷,面色红,两手躁动不安,手足虽热,但未去衣被,腹部凉。唇不焦,舌淡红,伸出时颤动,脉微细,重按几无。证为真寒假热,阴盛格阳危证,急投白通汤与参附汤加减:

附子9克干姜6克移山参6克葱白4茎服上方2剂后,神志清楚,不再躁动,腹泻止,脉来有神,有饥饿感,乃喂食稀粥,改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善其后,终获痊愈。

按:本例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乃少阴真寒之证。至于面红,手足发热,神昏烦躁,乃为阴盛格阳,孤阳外越之危证,急投白通汤与参附汤回阳救逆,温脾止泻,扶阳益气以扶正,卒脱险境,转危为安。《经方发挥与应用》

11少阴下利

至元已巳六日,罗住夏于上都,同事董彦诚,年逾四旬,因劳役过甚,烦渴不止,极饮潼乳,又伤冷物,遂自利,肠鸣,腹痛,四肢逆冷,汗自出,口鼻气亦冷,六脉如蛛丝,时发昏聘,众医议之,以葱熨脐下,又以四逆汤五两、生姜二十片,连须葱白九茎,水三升,煮至一升,去渣凉服,至夜半,气温身热,思粥饮,至天明而愈。《玉机真藏论》云:脉细,皮寒气少,泄利,饮食不入,此谓五虚,死;浆粥入胃,则虚者活,信哉。(《名医类案》卷一)注:潼乳—奶酪。《本草纲目》:“甘、酸、寒。”《名医经方验案》《实用经方集成》

图片

12肢厥腹泻——刘渡舟医案

林某,男,60岁。因食冷凉之物而病腹泻,每日四五次,腹中幽幽冷痛,手足厥冷,脉沉伏欲绝,先投四逆汤,服药后腹痛似乎有所减轻。但腹泻仍未能止,脉象如故。复思《伤寒论》有“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之说,想来正为此证而设。附子15克干姜10克葱白5茎服药一剂,即脉起而手温,再服一剂,腹泻止而安。

解说: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而成。葱白辛滑性热,专能通阳气而破阴寒,用于温阳剂中,可以疏通被郁之阳气。所以,白通汤适用于少阴寒证,阴邪太盛不但伤阳,而且抑遏阳气,以致阳气既不能固于内,又不能通于脉,处于既虚且郁的状态。这种情况与单纯的阳虚证既有共同的一面,如下利、四肢厥冷;又有不同的一面,单纯阳虚脉见微弱欲绝,而阳虚且郁则表现为脉沉伏不起。四逆汤只能回阳救逆,却不能回阳通郁。所以,临床治疗阳虚性下利肢厥而用四逆汤不效时,即可考虑改用白通汤治疗。清代医家钱潢曾说:(四逆汤)甘草所以缓阴气之急,和姜附而调护中州;(白通汤)葱则辛滑行气,可以通阳而解散寒邪。二者相较,一缓一速,故其治也,颇有缓急之殊也”。《临证指南》《名医经方验案》

13二便不通——谢映庐医案

二便阻闭,腹痛厥逆

(周孔昌)堂兄腹痛缠绵,渐至厥逆,二便阻闭,胀闷之极,已进攻下,而痛愈重,促余诊治。六脉俱无,且面青唇白,知为寒邪入肾,亦与白通汤,溺长便利而安。出处:《谢映庐医案·吐泻门》卷三。《经方一剂起沉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