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 | 思维训练

 素面逐云空 2022-05-14

 我们不是一个理性的动物偶然有情绪,而是本来就是一个感性的动物,偶然会思考。

最近看了关于思维训练的书,同时看了唐大哈推荐的育儿的书《尊重式育儿》和《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没想到,这几本书居然殊途同归了,最后表达的人和人的交流方式、态度和主旨居然是相似的。

01

//
去感受、观察,而非评判、解决
//

我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上来就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不等对方说完。所以,第一个原则就是:放弃自己的评判标准。遇到事情,先沟通、了解,养成观察、倾听的好习惯。一上来,也不用先想着解决问题,先去感受对方的情绪。

1. 不要强制。比如面对孩子哭闹,我经常给别人说:“不要惯着他,就让他哭,不能让他认为哭有用。”而看完书才发现有更好的处理办法,要体谅他,而不是放任不理。因为你忽视孩子的哭泣,他会学习不对你表达感受

2. 不要转移话题。转移话题,也是一种否认孩子情绪的表现,在推开孩子。同时,如果不断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孩子抽离当下的感受或体验,其实也在无意间导致他们难以专注。

要接纳所有的情绪,包括愤怒、伤心、恐惧,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他保持快乐,而是让他有安全感,有一个安全的容器去包容、容纳他的情绪

不要去定义,比如开心就比悲伤好,外向比内向好,等等。情绪无好坏,性格也无优劣。

海灵格写的很多书里边,他就讲到疗愈一个人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给他一幅画面,而不是给他一段逻辑。

所以说,很多时候,讲道理不见得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02

//
和自己对话,而不是和对方对话
//
当自己为对方的一些行为感到愤怒、难过的时候,反思一下,究竟是对方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

比如,有的家长说孩子成绩差,自己很生气。你生气的究竟是孩子不努力,还是觉得自己丢面子?我们不会为孩子身高不高生气,不会因为他皮肤不好生气,但会为他成绩不好生气,为什么?

当我们自己有情绪的时候,首先要和自己对话,反思是不是自己的一些小心思、思维惯势在作祟。不要把自己的嫉妒、不甘、过去的经历等等导致的情绪转嫁到别人的身上。

03

//
人不需要十全十美
//
对于我们自己,其实做个60分够了,不用非得强迫自己做100分的完美父母。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让他也去理解父母。我们必须先释放暗藏在心底的悲伤,才能够释放内心的爱。自己正能量了,才能带给孩子正能量,不是吗?

而且,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去迎合孩子的需要,我们也有自己的需要。尊重自己的需求,如果今天不想陪孩子,就给自己放一天假,有什么不可以?

我们也不要去要求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尤其要立足于当下,不要基于幻想去担心未来。要相信,孩子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阶段性的。一旦我们担心现在的小行为会延续到未来,难免会过分焦虑、上纲上线。

抓大放小即可,核心培养:抗压抗挫能力、灵活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理心、快乐的能力。其他小事情无需太过计较。

04

//
开放的心态,尊重对方
//
我一直觉得,孩子的很多习惯是需要去引导、培养的。看完这些书才发现,自己这个思维已经是在默认“自己是对的”,甚至自己是权威的。根本不符合尊重式育儿、平等式相处的基本原则。

最快乐的家长是心态开放的,他们愿意从孩子身上学习,借由接纳孩子的观点来扩充自己的观点。孩子本人及观点获得尊重时,他也自然会学会尊重别人。


要相信孩子,他们有解决问题、探索世界的能力。在此之前,家长不应该过份插手,去降低他们的自信,去打击他们的行动能力。相反的,与其想着怎么去影响孩子,不如接受孩子的影响,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只有真正的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了解事情,才能真的投入到对方的思想里,才能开拓自己的视角。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观点感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辩论、反驳。不要一上来就去关心谁对谁错,是非黑白。思考一下: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他的角度哪里来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的看到这个多元化的世界,真的了解别人的观点。


 | 马文的教育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