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盐铁论刺复篇,无为而治具体该如何操作,儒家治国到底行不行

 思明居士 2022-05-14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我们共同探讨《盐铁论》第十章《刺复》相关内容。

所谓“刺复”,“刺”很简单,有讥刺、反对的意思,比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文章图片1

而“复”的含义,就比较生僻了,根据王利器先生的注释,“复”乃“复逆”也。

那么何为“复逆”?这个词最早出自《周礼》,意为臣民上书告请。

一、忙碌的官僚

到了汉代,则演变成了“请受”、“领俸禄”的意思。

再结合本章节具体内容,可以得知,贤良文学对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朝堂高级官僚们进行了攻击。

因此“刺复”两字,即是嘲讽当时的诸公们不称职,德不配位之意。

好了,现在让我们进入正题。

根据《盐铁论》记录习惯,本场辩论,桑弘羊仍然是第一个发言的。

他说,在家之人,不知道干活的劳累,在旁发表议论之人,不理解当事者的忧虑。

京城地处天下中心,大小事情全都要汇集到这里,国内外还不安宁。

言下之意,你们知道我有多忙,多累,多焦虑吗?所谓:

“是以夙夜思念国家之用,寝而忘寐,饥而忘食,计数不离于前,万事简阅于心。”

工作已经这么繁忙了,丞吏等官僚的能力还有限,没法跟他们出谋划策,自己一个人,又很难弄通国家大事。

文章图片2

因此期盼见到文学之士,就像周公、邵公期盼见到高子一样。

御史们更是长期在全国各地察举贤才,每年推荐上来的人也都不少。

讲到这里,桑弘羊突然话锋一转,开始发动攻击了,他威胁道。

今天在场的六十多个贤良文学,既然身怀六艺之术,就该讲些对人有启发的道理。

如果再食古不化,脱离实际,死抱着过去的事情不放。那么我就不得不怀疑各位是否别有用心了。所谓:

“意者不足以知士,将多饰文诬能以乱实邪?”

最后,桑弘羊还感叹了几句,现在想要见到一个贤才,实在是太难了。

依靠研究儒家经典做官的,除了汉武帝时代的倪宽还行,其他没一个能干实事的。

文章图片3

看到这里,说实在的,就我个人而言,是有些失望的。

桑弘羊是谁?汉武帝的肱骨之臣,帝国最干练,最杰出的官僚之一。

贤良文学又是谁?汉王朝从民间层层选拔上来的,当时最博学,最顶尖的一批人。

双方的观点可能完全相反,但论起语言能力,逻辑水平,却是实打实得厉害。

这点只要翻阅《盐铁论》,很容易就能体会到。

可是在本章节《刺复》篇中,桑弘羊一开口,又是诉苦,又是威胁,具体观点没有,牢骚倒是一大堆。

洋洋洒洒讲了很多,仔细分析,尽是些没营养的车轱辘话,明显大失水准。

至于其中原因,个人观点,大概率和他在前文《非鞅》、《刺权》篇中,吃的亏有关。

一个人,就算涵养再好,在激烈的辩论中连续吃亏,恐怕也是不能保持冷静的。

二、无为而治

桑弘羊虽然没有抛出具体观点,但他发起攻击了!所以贤良文学也必须应战。

他们以木匠和乐师比喻官僚,反驳道。

文章图片4

鲁班准确使用了校准方圆的工具,因此榫卯能够很好地吻合。

师旷准确使用了校准音阶的音笛,因此五音能够很好地协调。

现在的工匠,榫卯不吻合,就去乱改工具,五音不协调,就去乱改音笛,最后把问题搞得越来越严重。所谓:

“夫举规矩而知宜,吹律而知变,上也。因循而不作,以俟其人,次也。”

言下之意,治理天下,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如果连方向都搞不明白,那还不如啥都别干,起码这样,不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桑弘羊不是在上文强调,自己每天都很忙,很焦虑,不干活的人,体会不到这种辛苦吗?

结果对面直接论证,这种忙碌等于扯后腿,干得越多,朝政越混乱。

文章图片5

那么在贤良文学的心目中,治国的正确方向,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接着论述:

“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倪大夫即上文提到的倪宽,不知道这个人也没关系,重点看前半句就行。

曹丞相,即西汉开国功臣曹参,整日饮酒,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萧规曹随”。

看到这里,接下来的论述重点,估计有人已经猜到了,没错,就是“无为而治”。

那么朝堂上要怎么做,才能算是无为而治呢?贤良文学的核心观点是:

“春秋曰:其政恢卓,恢卓可以为卿相,其政察察,察察可以为匹夫。”

字面上看,这句话应该是从《春秋》中摘录的。

但问题在于,不管是《谷梁传》、《公羊传》还是《左传》,都找不到对应原文。

这就比较尴尬了,古人的文献常常讲究微言大义。

文章图片6

很多时候,平平无奇的几句话,往往会指向另一本著作,弄不清典故出处,很容易曲解作者的本意。

基于此,我翻阅了大量文献,个人观点,贤良文学想表达的意思,应该与汉初大儒陆贾的《新语》一脉相承。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现在大家听到“无为”二字,一般都会想到道家,这当然没错,不过自汉朝建立以来,儒家弟子也在尝试革新。

他们吸纳百家义理,至董仲舒而大成,陆贾就是其中很出名的代表性人物。

他为刘邦撰写《新语》,将无为而治,嫁接到了宗法礼乐之上,与原版道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

而《盐铁论》接下来的记载,明显更接近孔孟,而非老庄。

好了,话不多说,我们先来分析《新语》。首先,何为无为,无为好在哪里?

陆贾在书中举了好几个例子,他说,舜治理天下,以音乐演绎教化之美。

文章图片7

周公治理天下,制作礼乐而不设刑法。

他们宁静的好像没有治国之意,漠然的好像没有忧民之心,天下却因此太平祥和。

秦朝则相反,严刑酷法、征战不休,徭役不断,最终迅速灭亡。

所以,结论如下,第一:

“事愈烦而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

第二:

“故无为者,乃有为也。”

简而言之,治国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国泰民安,那要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呢?

像法家一样,不断搞大动作,大工程,大管理吗?

显然不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朝廷得无为才行。

总之,无为是手段,有为是目的,只有手段上无为了,结果上才能有为。

既然确定了无为的大方向,接下来,又该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拔人才呢?陆贾在《新语·辅政》中有详细论述。

他批判了急促者、奸诈者、小慧小辩之人,赞扬了温厚者、柔懦者、忠信者。

并进一步将这些人,分成可以信任的“察察者”,以及不可重用“恢恢”者两类,所谓:

“察察者有所不见,恢恢者何所不容?”

什么是“察察者”?简单来说,就是办事清楚、严苛、细致的人,比如“万事简阅于心”的桑弘羊。

那么什么又是“恢恢者”?即处事广阔高远,不究细节,不问过程的人。

大家注意,这句话,和上文提到的,“恢卓可以为卿相,察察可以为匹夫”,已经很相似了。

只不过陆贾在《新语》中,没有继续详细论证下去。

而贤良文学,则在盐铁会议上,据此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理念。

文章图片9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按照很多人的看法,“察察者”那是办实事的人,怎么就不如“恢恢者”了?

贤良文学是这么解释的:

“故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

翻译过来,不是说“察察者”不行,而是他们只适合去做些小事情,不能身居高位。

因为公卿的职责范围,是处理“维纲不张,礼仪不行”这样的大麻烦。

至于具体的事务,只要交给丞吏们去办就可以了。

这里说明一下,维纲、礼仪,在儒家话术体系中,词义基本等同于秩序。

用现代语言翻译下,所谓“无为而治”,具体操作起来,就是朝堂决策者,只要负责把握大方向,确保帝国秩序稳定良好运转就可以了。

至于具体事务,千万不能干涉,应当放任基层自行发挥,即上无为,而下有为也。

只要做到了这些,治国就能像《尚书》中说的那样。

文章图片10

有才能的人在朝廷当官,僚属以他们为师,每个人都很称职,将事情办得井井有条。所以:

“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

察察者们为什么不行?因为他们身居高位后,一定会将大小事务全部抓在手中。

各方面都想指导一下,最后结果反而是什么也做不好。

总之,君子要在选拔人才方面下功夫,而不是自己干活弄得劳累万分。

到此为止,无为而治的部分,已经全部讲完了,不过贤良文学的论述并没有结束。

桑弘羊不是在上文抱怨,自己想求贤,却连一个有本事的人都见不到吗?

这个观点,也是可以重点攻击的。

他们抨击道,孔子布衣,能聚拢贤士七十余人,现在的公卿,有爵禄之美,反而招不到人才。

所以天下是真的缺乏贤士,还是你们压根就没有诚意?

文章图片11

以前尧、舜、齐桓公为了招贤人才,将女儿下嫁,尊普通人为师,你们又是怎么做的?

“蔽贤妒能,自高其智,訾人之才,足以而不问,卑士而不友,以位尚贤,以禄骄士。”

都这样了,还想让贤士效力,肯定是困难之至。

这里要注意一下,以上观点和《新语·资质》篇的论述,是非常相似的。

陆贾认为,朝廷有没有人才,完全取决于选拔机制是否完善,如果得不到人才,那一定是有奸臣欺上瞒下。所谓:

“乃观听之臣不明于下,闭塞之讥归于君。”

这里事实上,已经开始利用对手发的牢骚,扣帽子了。

三、贤才

辩论进行到这里,虽说桑弘羊还没有明确抛出观点,贤良文学也只是在单方面输出论据。

不过从场上局势看,桑弘羊明显是处于下风的,这时候,他的队友御史上场了。

文章图片12

然后御史没有正面展开反驳,而是直接进行了人身攻击。

他说,姜太公辅佐文王、武王,最终得到天下,管仲辅佐齐桓公,最终称霸诸侯。

贤才之所以被称为贤才,完全是因为他们一旦被重用,就像龙入大海,腾蛇乘雾。

先前汉武帝因为儒家学说,任命公孙弘为官,直至三公之首。

朝廷每年也举孝廉,让博士褚泰、徐偃等到各地招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

这比起燕昭王、文王举贤纳士,也差不多了吧?

结果民间的风气没有变好,治理天下也没啥效果,由此可见,你们这些人没有真才实学。所谓:

“殆非龙蛇之才,而鹿鸣之所乐贤也。”

被人指着骂,贤良文学立刻展开反驳,他们说:

“冰碳不同器,日月不并明。”

汉武帝任用公孙弘的时候,朝廷在干什么?四面出击,不断打仗。

文章图片13

大量勇武之士被任用,或封侯,或得到食邑,此后更是干戈不休,以至于国库用度不足。

兴利之臣由此发迹,盐铁专营、均输法也就慢慢开始实行了。

紧接着,又允许富人买官卖官,花钱免罪,于是官僚营私舞弊,民众困苦不堪。

最后,残暴的人也获得重用,严刑酷法逐渐搞起来了。

言下之意,民风败坏,全是因为你们这些官僚胡作非为,这种大环境下,一个公孙弘,又能怎么办呢?

到这里,《盐铁论·刺复》篇也就全部结束了。御史与贤良文学,接下来又会进行怎样的交锋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新语》

《周礼》

《盐铁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