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苦的根源不过是对人性的认知缺失,早有解药恭候多时可免痛苦

 阿蒲2017 2022-05-14
文章图片1

今天的主题是“痛苦”,是人人都会面对的,不管你家财万贯还是学富五车,都逃脱不了痛苦的羁绊。何为痛苦呢?痛苦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痛苦,是一种广泛而不安的人类感受。身体疼痛苦楚;也指精神上的折磨疼痛,希望破灭而出现的心理不平衡状态。出自汉王充论衡·变动》:“李斯赵高谗杀太子扶苏,并及蒙恬蒙毅,其时皆吐痛苦之言。

希望的破灭而出现的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我们今天就探讨这个。

说白了痛苦就是失衡:想得到太多,结果少了;想快速成功,结果失败了;没想过失去与失败,结果失去与失败来的时候猝不及防;把人性想得太美好,结果时常是打脸与被打脸……

失衡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烨子以为失衡的本质是欲望的破产。因为欲望才是人性的根本所在,不了解这点,就谈不上理解人性,更谈不上去主动调控痛苦的天平。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受两支箭的攻击:一支是外界射向你的,另一支是自己射向自己的。

但真正伤害你最深的,是后者。这支箭的名字叫欲望。

自从人类有了发达的大脑,既从中获益,也深受其苦。正如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人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快乐、愉悦、欢笑、运动,还有悲伤、忧愁、沮丧和哀伤都来自大脑,而不是其他东西。”没错,你的欲望正是来自你的独一无二的大脑,你的快乐来自于此,你的痛苦也是来自于此。

欲望本来就是一个中性词,欲望可以创造传奇带来希望,欲望也可以自毁堕落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之中。欲望,如果用一个字形容是“想”,两个字则是“我要”,三个字则是“我想要”。欲望注定是无穷无尽的,所谓欲壑难填也。欲望也是天马行空的,没有任何边界的,欲望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也就是说,“我要,我想要,我还要”从来都是人的正常思维,属于人性的常态,它不好也不坏。

我们来听一个故事:

有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从小品学兼优,从来都是父母心中的乖孩子

,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跟前的正人君子。进入大学以后,他发现每天走在校园里总是忍不住去偷窥女同学,尤其是到了夏天,满眼的春色看得他心潮澎湃面色通红。尤其是到了晚上,经常没法入睡,总是忍不住想起白天看到的那些颜如玉来,甚至悄悄打起手枪来。他非常自责,他感觉他是有罪之人,怎么可以那样呢?最后,他竟然提前退学,精神从此恍惚起来。

其实,这是个悲剧,如果他早点了解心理学的常识,就不至于发展到这个田地了。他只要了解一个知识点就可以,那就是欲望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上到皇帝下到黎明百姓,都离不开欲望的驱动。如果他真正认知到这些,就不至于痛苦难堪了,更不至于自我毁灭了。

我们都知道有个著名主持人,他曾经是抑郁症患者,曾经生不如死,好在最后走出来了。还有互联网某位教父级人物,他也是抑郁症患者,曾经耗时五年才从那段痛苦的经历中走出来。根据有关调查,说咱们中国有将近百分之十的抑郁症患者,不管这个数据是否准确,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人的抑郁是挥之不去了。伴随着抑郁的自然是痛苦,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虽然现代医学很发达,抗抑郁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药物,但我要说的是,抑郁和痛苦的克星只能是自己,没有人可以替代。而且,所有抑郁与焦虑的人,问题都来自一个地方,那就是对自己的欲望认知不足甚至认识错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高尚的人应该过俭朴的生活,不受世俗名利所诱惑,然后可以专心追求智慧的启迪。虽然苏格拉底一生清贫、相貌丑陋,还娶了一个悍妇,但是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在雅典城找人聊天,宣扬自己的思想。雅典以“腐化青年”的罪名判处他死刑。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灵魂与肉体是可以分开的,死亡不过是无梦的睡眠,死后可以与去世的圣人们欢聚一堂, 于是苏格拉底坦然赴死,非常平静地喝下毒酒。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痛苦不过是情绪的假象,关键看你怎么想,就是你的认知如何。如果你以为欲望不过是吃喝拉撒一样平常,死亡不过是睡觉一样平静,那你还有什么可以失衡的呢?那你还有什么痛苦的呢?

现在,让我从认知的角度来彻底掰开欲望的里布,最后一起坦然接受痛苦,看淡痛苦,最后无视痛苦。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说,一个人的痛苦大多来源于这3个方面:

第一:认为自己一定要把事情做好,然后得到表扬,否则自己就会很差劲。

第二:别人不喜欢我,必须对我好,不然就很糟糕。

第三:世界上的事情,必须是很容易的,一切都必须按照我想象中的模样发展,不然就很糟糕。

埃利斯,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在美国和加拿大,他被公认为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应用心理学家第二名(卡尔·罗杰斯第一,弗洛伊德第三)。埃利斯的理论无非是从认知、行为、情绪三方面来说明心理失衡带来的痛苦,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做好任何事情,说明从认知上就是错误的,哪有人是万能的事事可成?别人必须喜欢我必须对自己忠诚友好,这是从情绪上来阐明失衡带来的痛苦,世界上哪有百分百的忠诚只有永恒的利益罢了。世界上的事情如果都可以做好,那就不会发生世界大战了,也不会有新冠大流行了,显然这是从行为上的失衡来阐述痛苦。

说了这么久的痛苦,那请问有解药吗?且看如下惊喜:

解药一:从认知的根源正本清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身的缺点,你才能跳出思维的束缚。同时,做好每件事情正是欲望本身,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可以满足的,要学会舍得。

解药二:认识清楚情绪本来就是一种假象,是一种现象,不必拘泥于情绪的漩涡不能自拔。在社交中要正视社交关系的远近,人生的每个阶段其实都有不同的路人陪伴,走散了,疏远了都是正常现象。有人喜欢你就会有人讨厌你,有人此刻喜欢你也有人从此开始讨厌你,这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假命题,坦然接受社交关系中的每一种状态就好了。

解药三:正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话是好话但现实中不存在。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新冠何时远离人类,局部战争何时了,类似这样的事情从来都是无解的,请问谁可以回答?所以,在任何事面前尽人力而为足矣,不必强求结果,失败从来不是成功的妈妈,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

烨子说:“最后总结一下,如果用更为直接和简便的概念来总结痛苦,那就是抑郁与焦虑,抑郁是对所有未能满足的欲望而耿耿于怀,焦虑是担心未来的欲望无法满足。如果我们从认知上认清欲望不过是人的正常需求,没有所谓成功和失败的概念,船到桥头自然直,那还有什么可以去痛苦和伤心悔恨的呢?哪有什么不平衡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