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的有效解决,关键在于高效执行和过程中的结果反馈以调整行动

 新用户49272060 2022-05-14

你在工作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遇到事儿想不明白、与人谈话或写文章说不清楚、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时掌握得慢?

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用框架来系统思考与表达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的核心要点是“世间万物的本质其实是系统,而框架就是对系统构成元素以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

作者强调的是要拥有系统性思维,能够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已有框架或基于自身思考全新构建框架,达到高效解决问题的目的。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借鉴这五个步骤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①界定问题

②构建框架

③明晰关键

④高效执行

⑤检查调整

精彩书摘:

系统思维就是选择、改善或构建“框架”,以更快速、更全面、更深入地系统思考和表达地思维方式。我们将这个概念简化:系统思维就是用“框架”来系统思考和表达地思维方式。

对复杂的现象分类、归纳时,首先要考虑如何让各种分类不会相互重叠或包含,这就是“相互独立”,也可简称为“不重”。“不重”可以避免分类相互重叠,防止重复分析或工作。 而全面地考虑问题,确保所提出的分类是够完整,便是“完全穷尽”,也可简称为“不漏”。

“不漏”可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项目,涵盖问题的每个方面。 只有将问题划分为“不重不漏”的几个部分,才可以在一开始就避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的盲点。MECE是在构建或分解逻辑树时必须要满足的法则。

任务执行得好坏的关键不在于计划,而在于对执行效果的检查和调整。计划制定得不好,在执行的时候还可以修正;但是如果只有计划而没有执行效果检查,那么计划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因为再完美的计划也无法考虑到实际执行中的所有计划。

因此需要在计划执行的基础上,引入监控机制,对关键措施和关键节点进行监控,一旦出现偏差,则及时跟进,并提出相应的改进举措,然后更新到新的计划中,再按计划执行、监控和调整,形成一个个PDCA循环。 当然,如果因客观环境或主管因素的影响,计划执行的偏差较大或预计执行的票;偏差较大,则要引入变更机制,及时对计划基准进行调整,以免计划完全偏离实际,造成计划和实际执行两张皮。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