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一大“喜欢”:开心。 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他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活到了99岁高龄;他著作等身、事业辉煌…… 他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的长度。 他就是于光远先生。探索他的“养生之道”,应该是一件有趣有益的事情。 于光远先生有一个“喜喜”哲学,这是他养生的“独家秘方”。 前一个“喜”是动词,后一个“喜”是名词,说白了是喜欢那些令人开心愉快的事。 “苏联文学之父”高尔基说,快乐,是人生最伟大的事情。 于光远先生认为,记住有趣的事,忘掉苦恼的事,多做喜欢的事,不忧不愁,乐活当下,这才是幸福的真谛。 ![]() 2 第二大“喜欢”:有趣。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很不容易。期间要经历形形色色的苦难,林林总总的挫折。 区区几十年,何苦自己为难自己呢? 想不开看不透,就不可能活出自己,不可能风生水起,也不可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常言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一切烦恼,问题的核心都在于自身,纠结昨天的陈芝麻烂谷子,日子就会凄风苦雨,泥泞不堪;在生活里挖掘趣事,处处都有惊喜。 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于光远先生是一个“发现者”。有情有趣的日子,对于健康长寿大有裨益。 ![]() 3 第三大“喜欢”:玩耍。 除了良好心态,学问精深,于光远先生还非常喜欢“玩”。他笑称自己的长寿是从“玩”中而来,是个“大玩学家”。 在我看来,他的这个“玩”颇有深意。 “玩”是一种境界,云淡风轻,自由自在; “玩”是一种智慧,打破常规,无拘无束。 ![]() 有朋友自远方来,总会给他带来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玩具,于老喜不自胜,说自己永远“不失赤子之心”。 于光远先生说“玩,是人的天性”。他甚至开玩笑说:“人之初,性本玩。” 一个人从诞生之时,就喜欢玩。小孩子爱玩,年轻人爱玩,老年人也不例外。 高手玩出了境界,常人玩出了快乐。 在“玩”中得趣,笑口常开; 在“玩”中陶醉,青春常在。 ![]() 4 第四大“喜欢”:学习。 于光远先生信奉“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他还别出心裁,追加了一个“玩到老”。 他认为应该“研究玩的学术、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有了“玩”的前提,内心没有压力,过程妙趣横生,结果毫无所谓。 ![]() 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体验当下的每时每刻,得趣眼前的酸甜苦辣,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于光远先生84岁玩电脑,86岁建自己的网站,90岁开博客。 虽然年纪大,打字学起来并不顺利,但他耐心十足,信心百倍,通过一次次“攻坚克难”,最终做到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学习,不进步,注定要被时代淘汰。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5 第五大“喜欢”:丰富。 在日常生活里,于光远先生喜欢喝酒,但他很能把握一个“度”,适可而止,绝不过量。 他也喜欢喝茶,不同的季节,他会选用不同的茶,养身养心,两全其美。 对于音乐、诗歌,于光远先生也是行家里手,一有空闲就会细细品味,耐心创作。 ![]() 饮食方面,他注重规律性,他讲究清淡一点,营养全面。他对粥情有独钟,对于各类粥品,是他生活的美好伴侣。 他最大的原则就是:吃得开心,吃出健康。 过了古稀之年,他研究出一种适合自己吃的“菜泥”,将不同种类的蔬菜制成泥状,对于牙口不好的老年人来说,再恰当不过。 生活上的丰富多彩,内心的春光明媚,为他的健康长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6 第六大“喜欢”:劳动。 曾国藩说,世间人之所以碌碌无为,原因非懒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于光远先生属于终生勤劳的人,不管是学习、创作、研究,还是追求、探索、实验,他都孜孜不倦,勤奋不辍。 “桥梁泰斗”茅以升说,勤奋是成功之母。 有记者采访,问他的养生秘诀。 他回答道,一个“勤”字涵盖所有。我的养生体系里,“劳动”二字,不可替代。 大画家达·芬奇说,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劳动,带来价值不断,财源滚滚; 劳动,让人心安理得,魂梦安稳。 不论是在什么年代,劳动都是做人的职责;不论是在天南地北,劳动都是金质饭碗。 ![]() 7 第七大“喜欢”:仁爱。 俗话说,自古仁者多长寿。 悲天悯人,心怀苍生,这是一种大爱;不论自己处境如何,都会替他人着想,别人遇到难处,就会挺身而出,这就是仁义。 《论语·子罕》里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其中,这个“仁”字,占据主导地位,乃是我们一生中的重中之重。 清代学者史襄哉曾这样说,仁为万善本,贪是诸恶根。 说真话,办真事,用真情,是仁者的本质。忠诚厚道,宽以待人,是仁者的人品。 长期保持“仁爱之心”,是精神最好的滋润,也是长寿的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