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方腹诊讲座》节选:腹证与方剂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柴胡桂枝汤

 经方人生 2022-05-15

图片

(藤平健先生名著《汉方腹诊讲座》全译文分别收载于《伤寒派腹诊论著选译(一)》《伤寒派腹诊论著选译(二)》中)

腹证与方剂

少阳病方剂的腹候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自古以来本方就不是常用方剂,故对于其腹候等也没有很明确的记载。可是最近用本方治疗65岁男性的慢性肾炎患者, 取得了显著效果,所以突然有了重新认识本方的想法。

从实际经验看,本方为少阳病,处于从虚实间证略偏实证的位置,因而适用于腹力、心下痞硬、腹直肌紧张均为中等度左右的场合。

   《腹证奇览》记载为:“除此之外,如图所示,同三柴胡剂,均以胸胁苦满为主,故不赘述,若有口渴不呕者,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腹证奇览翼》为:“小柴胡汤证,若有口渴不呕者,为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相关记载非常简单。

龙野一雄氏《新撰类聚方》的眉批提示: “一、疟疾、肺结核等出现寒热往来或弛张热,微衰弱,口渴者。二、荨麻疹瘙痒,神经兴奋,口渴,或有胸胁苦满者”,虽然处理也很简单,但提示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是一首可以在多种情况下使用而且能够取得很好疗效的方剂。

柴胡桂枝汤

在柴胡剂中,本人最常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其次就是本方。本方之证位于少阳病虚实之间,腹力比小柴胡汤略弱,即中等度略偏软,有轻度心下痞硬,左右两侧腹直肌几乎全长呈轻度或接近中等度紧张。

    和久田叔虎在《腹证奇览翼》中论述如下。

“小柴胡汤证而表证未去者,合桂枝汤方,名为柴胡加桂枝汤。论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表证入里者,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为正候。然有此诸证者,恶寒虽言微,仍为表证。支,支撑之意,即有支住、顶住之状。此心下微结者,有内实之渐,但尚未成结胸,故其呕气微者,略有水状。此已似应下之证,但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之外证未去者,不可下。又微呕、支结,表证不全,故合二方而兼治表里。

条文本应言表证而言外证之意者,外者,相对于内之辞。将心下支结,当内实之渐,由内而外,俱通表里,言外证也。其辨,于初编有图解,可互参见。内者,在胃内,外者,由胃外至表位之贯通之称也。”

柴胡桂枝汤的条文确实是关于桂枝汤证和小柴胡汤证两方证并存,即是太阳与表之少阳并病的论述。

(待续)

附:

 “王宁元汉方与腹诊译介”文汇系列

书1,《伤寒派腹诊论著选译(一)》6万字,现代汉方大家对伤寒派腹诊最具权威性论述,包括《汉方腹诊讲座》(上)。

书2,《龙野一雄论经方证治(呼吸系疾病篇)》9万字,龙野一雄先生经方治疗呼吸系疾病论著与医案。

书3,《伤寒派腹诊论著选译(二)》9万字,包括《汉方腹诊讲座》(下)及现代汉方大家望闻问切四诊经验论述。

书4,《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讲义》5万字,大塚敬节先生对《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篇的注解和阐释。附存诚药室定本《新校宋板伤寒论》原序及辨脉法、平脉法篇影印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