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格行为模型

 blackhappy 2022-05-15

对于B = M·A·P,福格强调:

文章图片1

当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提示(prompt)同时出现的时候,行为就会发生。动机是做出行为的欲望,能力是去做某个行为的执行能力,而提示则是提醒你做出行为的信号。

我来举例说明一下。1月份,有一个晚上,我正和先生窝在沙发上看电影。薯片的嘎吱嘎吱声在舌尖翻转,这时我做了个行为,与此刻的画面不相符:拿起手机,选择加入社群“早起一小时”。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手机的闹铃响了。我把这一瞬间的行为拆解为:

*行为----通过手机闹铃,选择加入社群“早起一小时”

*动机----我想通过早起寻找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另外2022年的年度目标之一:早起100天。

*能力-----点击社群推送的链接就可以。

*提示-----通过手机设置了闹铃的提示。

在这个案例中,3大要素同时出现,才有了行为。

再延伸一下,如何做到早起这个行为。

*行为----通过震动手表,按下手表按钮,起床,阅读。

*动机----我想变得更好,我想提高认知。

*能力----我已经参加了2次早起营,有能力参加第三次。

*提示----通过震动手表提示。

动机,能力,提示3要素同时出现的时候,行为才能发生。动机越强,行为就越有可能做到。行为越容易,就越有可能成为习惯。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可以通过行为设计来加以改善。

所以,是个乘法关系,而且是时空交集的乘法关系。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说如何更快的转化动机为行动了 —— 有点销售漏斗的意思,难怪会被首先用到亚马逊等在线行为上。

那么,这三者的互动关系怎样?以整理办公桌为例:

文章图片2

作者将三维降维成了二维,这很理工科:

– 动机方面,越强约好

– 能力方面,越容易做到越好

– 相应地,两者相乘,就得到了行动的曲线边界

– 超过曲线边界,向右上方,越远约好

– 而原点代表了他收到的提示的大小

作为类比,在床上看手机,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了,而且很容易收到提示:

文章图片3

为了说明,作者进一步举例:

文章图片4

所以:

行为越容易,就越有可能变成习惯。这个洞见或许可以开始改变你的人生(它已经改变了我的人生)。

不管是我们认为的“好习惯”还是“坏习惯”,这一洞见都适用。

没区别,行为的运作原理都是一样的。请回顾一下凯蒂的刷手机习惯。闹铃响起,手机已经拿在她的手上了。此时,刷手机对她来说很容易做到。

要改变行为,必须改变三者的互动,让行为容易发生:

了解了动机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就能用新方法来分析和设计行为。

如果你只拥有行为要素的其中一项,并且强度不足,那么你就需要拥有其他的行为要素,让它们彼此互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才有可能发生行为的强化:

文章图片5

然而,要注意,动机和能力是内在的,改变起来可能相对较漫长;但是“提示”,大部分是外部的:

文章图片6

所以很多时候:

如果没有得到提示,那么无论你的动机和能力有多么强烈都没用。

总之,没有提示,就没有行为。道理就是这样,简单又强大。

作者以在酒店入住时候,看到房间中的零食为例,最容易的方式是:

我把这个满载诱惑的篮子放到了电视柜最底层,然后关上了柜门。

我通过消除提示成功阻止了吃零食的行为。

类似地,对于早晨起来就刷手机:

到了晚上就把手机放到厨房,在卧室里放一个老式闹钟。在她和手机之间增加的这段空间距离使得刷手机的行为更难实施,而放置老式闹钟则一并消除了手机的提示。

总之:

只要调整到位,你几乎可以设计任何行为,大多数你不想要的行为也都可以停止。

其实是顺应人性的一种思考方式,降低改变的难度,让改变先发生,然后当能力和动机都变强了之后,自然就更加能适应更多的提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