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的错觉

 一个大风子 2022-05-16

    学会了,还是学废了?这是一个问题。为啥小孩辛辛苦苦学习,结果成绩还不理想,家长很费解。小孩也很费解,我一听就会一做崩溃,是不是跟学习八字不合?考试之前没看黄历?

一、你以为记在脑子里了,其实只是记在书里、网络里

    我们经常有这种感觉,看完了一个文章,然后就以为自己知道了。下次用的时候,或者跟别人讲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没会。原本以为那些知识看完了,就保存在大脑里。其实还是保存在书里、在网上。

    如果只是储备知识,日常不需要使用,那也确实不需要记在脑子里。只要在大脑里记住书的名称、网络文章的地址。等用的时候,再查找。”知道去哪里查“也算是一种知道。

    但是如果这些知识你是需要用的,上述要求是不够的。看完之后,得写个读后感;得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案例;得给其他人讲述;得按照文章中的内容实践操作一下。必要的时候,还得把操作熟练到本能的地步。

    有的学生就听完老师讲的例题,板书一抄,答案一抄,然后以为自己会了。老师让他继续独立完成类似的题目,然后就眼高手低,不愿意做题,认为自己会了。

    听明白了,跟会了,还差十万八千里呢。自己独立解决好问题,才是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学习只是走过场,自欺欺人

    我要学习了,然后到图书馆,自习室。把文具整整齐齐的拿出来,然后就开始聊天,玩手机,喝口奶茶。期间顺便偶尔的扫一眼题目。或者是把笔记,记录的整整齐齐。上述这些行为,和学习根本关系不大。只是做出了一个学习的过程,潜意识的自我安慰,我学习了,来自习室了,没虚度光阴。自欺欺人的心理踏实了。

    人有一个本能,就是做出一些行为,极其表层的一些行为动作,就以为自己做了什么。仿佛表现出了学习的行为,就等价于学习了。学习,一定会在外在表现上有学习行为。但是,在外在表现上有学习行为,不代表真学习了,也许是自我催眠心理按摩呢。

    什么叫学到了?学习是反人性的,一定是个痛苦的过程。尤其是对中学生、初学者而言。往大脑里刻东西,一定会头昏脑涨。如果到晚上放学,没有觉得头疼,那几乎就是没往脑子里装知识。听老师讲课是一种感觉,听抖音看爽文是另一种感觉。

    这种情况,一个原因是自己从来没真正的学习过,所以他以为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还有一个原因是逃避现实。不能、不敢直接面对学习本身。可以问问自己:我今天学了哪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的相关习题我能独立完成么?这个知识点和以前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我能大概知道吗?做题做错了,敢不敢看看错在哪里?

    我曾经见好几个学生,笔记记录的非常工整。做错题之后,直接把错题擦掉,把老师讲解的正确答案记上。我只能反复的对她们强调:知识不是记在笔记本手抄本上的,是记录在脑子里的。错题不要擦掉,直接在旁边红笔订正。你把习题搞的那么干净,全对,有什么意思?只是看起来很舒服而已。要直面自己的错题,大大的红叉就留着。这样就知道自己薄弱点在哪里,复习时有的放矢,先看错题。正确的习题一文不值,你做错的题目才值钱。错题,不是用橡皮在作业本上擦掉的,是思考练习后,在脑子里擦掉的。

三、以为听懂就是会

    其实你没听懂,你只是以为你听懂了。为啥一听就会,一做崩溃,就是没听懂嘛。老师讲的一道道步骤,分析的细致入微,都把知识点分解了,你当然听懂了。你听懂的是什么,你听懂的是知识点本身。知识点本身,有谁听不懂呢?只要是认真上课,就中学的那个知识点,谁都能听懂。还没到拼智商的难度。

    可是,考试考核的是什么?考核的是”怎么用知识点“。比如几何证明题。自己读题后傻眼了,每个条件都能看懂,但是不知道怎么推理,理不出思路,证不了结论。然后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学生觉得,这个是对顶角相等,那一行是三角形内角和180°.......这些都是知识点。真正的地方是:答案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第一行要写这个?为什么后面才计算某个角度?平行线可以得出好多关于角的结论,为啥就写∠1=∠2,怎么不提其他的内错角相等?

    听懂答案过程,听懂知识点,就好比看魔术揭秘一样。你知道了,不代表你能有揭秘其他魔术的能力,也不代表你能自己利用这个原理设计一个魔术,更不代表你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想到类似的魔术原理。认识字,就能写出诗词吗?知道了知识点,就能会做题吗?所以学生必须明白:老师想到的那个知识点不重要,老师为什么在这一步想到这个知识点,思路才重要。

四、以为自己会,其实正说明自己不会

    很多学生,准确说包括成人。很多人大脑里有一种默认状态,默认自己对某个东西是懂的。这是很要命的。我见过好几个学生,其实他对某些问题不清楚,或者说弄错了。你告诉他原因,他不听的。不是听了之后继续保留自己的观点,而是不听,因为他认为自己懂,别人不懂,所以他没必要听新的内容。

    其实,知道自己不知道,不会犯多大的错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才是要命的。我有个业余爱好,就是玩股票玩基金玩黄金玩原油。我发现亏钱的人,都是大脑认为自己知道了什么,自己分析出了什么......而我全是默认的自己不知道,尽量用最少的已知,链条最短的推论过程,得到具体的买卖操作时机,就是”弱者思维“。

    下面举个化学的例子。一个”有态度网友“在科普文章后发帖,说上帝存在,否则难以解释元素周期表物质比重翻倍”。我跟帖让他看看元素的形成过程(第一代恒星死亡形成了各种元素,通过超新星爆炸释放到宇宙。这些元素组成的物质再形成第二代恒星)。结果,这位网友开始怀疑我没有初中毕业,非常有耐心的给我解释一些概念。而且还一堆人给他点赞。从他回帖看,他本人是懂初中,高中化学的。

图片

    但是就回到了我刚才说的问题,大脑默认是“自己懂”。最常见的,想一想学习的时候。天天吐槽老师哪里不好的,反而以中等和中下的学生居多。甚至还有因为讨厌老师而讨厌课程的。而认真学习的学生,反而根本不关心这些问题,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学到了啥?听听老师讲了自己没听过的内容(不需要接受老师的观点,但是需要拓展眼界,了解更多)。

五、熟练度错觉

    大脑有一个机制:遇到的次数多了,熟了。它就以为自己会了。这是进化导致的,这样会使得大脑能集中注意力,专注更新的东西,忽略熟悉的内容,喜新厌旧。但是由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学习习惯,他就被自己的大脑欺骗了。走马观花的看了几次公式,就觉得自己懂了,没人比我更懂完全平方公式了。可是你根本就没有对这个公式独立推导过,也没用它独立思考做几次题目。这个公式的常见变形技巧,更是没独立计算过。所以就觉得自己会了,其实是废了。解决的方法就一个:输出。把这个知识点给别人讲解,回答别人的疑问。独立完成思考过程解决相关习题。直白的说就是做题、考试。

六、对吃苦的误解,靠机械式的重复消耗体力代替脑力思考

    很多人以为,勤能补拙。甚至以为只要多做题、早起、书包沉一点、文具多一点(学渣文具多,想想德国,那专业的厨具吧),就是吃苦学习了。学习的吃苦方式,只有一个:使劲动脑子,想公式的前因后果,推导过程、使用条件,类似公式的差异,想的脑壳疼。然后实践,反思错误,反思的脑壳疼,再实践。所谓的实践,对学生而言,就是做题。

    其他的吃苦,全是扯淡。但是我发现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以为体力上吃苦才是吃苦,甚至是靠体力上的累,来弥补自己在动脑过程中的懒惰。以为机械的、持续的进行长期的重复性动作,就是付出了精力,应该成绩进步。付出个锤子。这样无脑学习纯粹耗费时间,无脑刷100题,不如认真琢磨1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