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子张篇(十八)

 素說 2022-05-16 发布于江苏


  一、原 文  

子张第十九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二、释 解  

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孝子之情会在亲丧'自致’的哀恸之中呈现,这是'仁之为人’的仁爱之心自然流露。父母离世之时,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教诲之情触发了人本有的仁爱之良知,让其自觉地尽职于人伦孝道,承继父母的遗志,完成父母的事业,延续人伦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孟庄子的孝,象生时对父母至亲的循礼侍奉,死后哀恸悲切的尽职尽孝,这些是别人可以能够效法并自觉做到的;但是,他不改换父亲所用的大臣,不改变父亲所施行的为政之道,这些时宜尽善的权谋之道,别人是不可能效法,并且是难以做到的。”

  三、释 字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

《广韵》:孝:孝顺。《尔雅》曰:“善父母为孝。”《孝经左契》曰:“元气混沌,孝在其中。天子孝,龙负图;庶人孝,林泽茂。”

《释名》:孝:孝,好也,爱好父母,如所悦好也。《孝经》说曰:“孝,畜也,畜养也。”

汉字“孝”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像长着长发的老人,金文像孩子背着老人。张日升《金文诂林》中说:“吴大澂谓字从父从子,中象父子依倚形。金文……未见从父,窃疑象老人扶子形。父子为相对之词。字既从子,不从父意亦足。且孝之本谊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故从戴发伛偻老人而不必从父也。参扶族中老者,此孝之朔谊。考孝并就老人行动不便,须持杖参扶之会意字。两字义虽不同。古音甚近。古籍金文并有通假之例。”从字形的变化中可以发现字意的变化。最初的孝是“子学老者爱我而爱老者”之义,有“效仿、学习、榜样”的含义,是言上行则下效也。后来逐步才有“善事父母、尽心奉养父母”的含义。本义是孝顺、效法,引申为尽心奉养父母,或指善事父母的道理、方法,又引申指有孝心的,特指居丧时所穿的素服。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曾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的言说教导,让人们从“亲丧”的情不自禁中,体悟从心所欲而“自致”的顺畅通达,体悟束己抑情修行的慎独三思工夫的滞碍拘谨,从而把握修行者从“慎独拘谨”到“自致畅达”的不易艰难,以及修行的必也不懈。本章承接前章“亲丧自致”的教导,通过曾子“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的言说教导,让人们体悟把握“孝”本是仁爱之心的顺情依性“自致”的表达,而慎独三思工夫中的“孝”,则是依礼抑情的执着而使人有所滞碍和束缚,从而有了难以自致的“难能”。

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孝子之情会在亲丧'自致’的哀恸之中呈现,这是'仁之为人’的仁爱之心自然流露。父母离世之时,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教诲之情触发了人本有的仁爱之良知,让其自觉地尽职于人伦孝道,承继父母的遗志,完成父母的事业,延续人伦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孟庄子的孝,象生时对父母至亲的循礼侍奉,死后哀恸悲切的尽职尽孝,这些是别人可以能够效法并自觉做到的;但是,他不改换父亲所用的大臣,不改变父亲所施行的为政之道,这些时宜尽善的权谋之道,别人是不可能效法,并且是难以做到的。”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本章和上一章一样,是孔子针对曾子慎独三思的修行进行的教诲,因此在孔子教导之前有“吾闻诸夫子”的文字。“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是就孟庄子的孝行是承继其父献子的贤德和善政,是时宜尽善谐和的抉择,这并不是可以作为范本可以让人们效法的。孔子的教导是告诫曾子在三思慎行的修行中,需要把握“孝”的“仁之本”需要把握“仁之本”的尽善和谐,不可以从孝的“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视角中去探仁寻道,修行者如果执着于“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则是在逐末中寻本,就会将鲜活的孝道中的仁爱之心变成僵死的教条而害仁损道。从本章曾子的言说中,曾子是能够理解孔子的苦心教导,并把握住了克己复礼的执德弘仁的要旨的。蒋伯潜《四书读本》中说:“孟庄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速,是孟献子(仲孙蔑)之子。孔子说他的孝行,别的事情,是人人做得到的;只有他在父亲死后,于父亲所用的人,及父亲所行的各种政事,都不改换,这是别人家难以做到的。按:孔子此言,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同一意思。但亦因庄子的父亲献子,是有贤德的,所以才这样说。否则,正当干父之蛊矣。” 姜厚粤《论语浅悟》中说:“孔子前面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中的'道’是引导、教导的导。……本章所说的不改,是具体的'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之所以称'难能’,究其因,只能是朱熹所说的其父'献子有贤德’,或如胡寅所说的'必其先臣先政有不利于己者,他人不能不改而庄子能之,是以称难’。” 王向荣《论语二十讲》中说:“此与'三年无改’不同,彼是当改不遽改,见不忍忘亲;此则不当改而不改,见善于体亲。”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其中并没有“改父之臣与父之道”就是不孝之意。崔栢滔《论语大义》中按:“本章讲无改于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然而,并不是说有改于父之道就不是孝了。孔门学问,不是对具体事物作固定结论,而是有精义贯穿其中,孔子同时有'可与立未可与权’之教。如大禹改变了他的父亲鲧的道,没有听说哪个儒者说这是不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