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小课堂1丨谁是《西游记》的男一号?孙悟空究竟是如何上位的?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2-05-17 发布于黑龙江

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四大名著的故事放眼全中国,还有人不知道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谁是西游记的男一号,是唐僧还是孙悟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却又经常被读者忽略的问题。

《西游记》的主干故事源于唐朝的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事迹。从这个角度说,第一主角当然应该是唐僧。我们看诞生在《西游记》之前的各种同题材的作品,比如晚唐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比如元代的《西游记杂剧》,都是以唐僧为第一主角的。这些作品从唐僧取经甚至出生开始讲起,展示他克服困难、取得真经的伟大历程。孙行者也好,猪八戒也好,都只是他在路上遇见并收伏的帮手,所以,不会对唐僧的主人公地位产生挑战。

但是,我们今天读到的百回本《西游记》,在开头部分发生了一个很关键的变化:不再以唐僧的出身故事作为开端,而是从石猴出世讲起。这是“西游”故事演变的历史中最关键的一步。在这个新的故事框架里面,我们首先读到孙悟空的出生,然后是他的第一次求法之旅,接着是因为大闹天宫而被镇压于五行山下。在这之后,唐僧才登场,开始在孙悟空的保护之下,前往西天取经。经过这一调整,《西游记》的核心由玄奘的西天取经,变成了孙悟空的两次旅行;第一主角也相应地由唐僧变成了孙悟空。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个变化呢?传统的“西游”故事,是从唐僧的出身说起,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江流儿”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在《西游记》中被完全删去了。到了清代,一些小说评点家从故事完整性的角度出发,又恢复了这个故事。当代的各种《西游记》点校本,一般把这个故事作为附录。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完全没有必要恢复。原因在于,“江流儿”故事中的唐僧形象,和《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是互相冲突的。在“江流儿”故事中,唐僧是一个完美的主人公。而《西游记》中的唐僧,则是一个缺点明显的凡人。这两个形象,显然不能很好地共存于一个故事里面。所以,我们不妨接受现在的这种《西游记》的面貌,把江流儿的故事放在一边,把《西游记》看成是以孙悟空为第一主角的故事。

传统的“江流儿”故事两个功能:第一,为玄奘提供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身世,显示其来历不凡;第二,通过玄奘为父报仇的事迹,展示他坚毅果决的个性,为取经的壮举做好铺垫。作为复仇者的玄奘,形象已经足够完美了,所以没有为后面的情节留下性格发展的空间。沿着这个逻辑,只会引导出一个宗教故事:一个伟大的僧人,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这个故事与后来的《西游记》相比,缺少了一个关键的主题,那就是人的成长。

当孙悟空成为《西游记》的第一主角之后,“成长”就变成了《西游记》讨论的核心问题。与完美的江流儿相比,孙悟空是不完美的。正因为不完美,所以才具有丰富的成长空间。他懵懵懂懂地来到人间,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在西行的旅途中,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历险,逐渐学会了放下内心的傲慢,学会了合作和关心他人。不只孙悟空,《西游记》中所有的主人公都不是完美的:唐僧软弱,偏执,轻信;猪八戒懒惰,贪吃,好色;沙和尚平庸,温驯,缺乏主见。一次又一次的磨难,让每个人的缺点充分地展示出来,让他们逐渐认清自己。

古人把人生比作旅行,相应地,文学中的旅行通常都可以看成是人生的象征。《西游记》中的取经之旅,实际上呈现的是人生百态。我们阅读《西游记》,就是和不完美的主人公一起旅行,也是和他们一起成长。完美的主人公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只能跪拜和仰望;而不完美的主人公却是亲切而熟悉的,我们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投影: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只猴子,也有一只猪;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如唐三藏,有时像沙和尚。在嘲笑主人公们犯下的错误的同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犯下的类似的错误。

在古代小说史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经典名著致力于刻画不完美的主人公,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水浒传》中的宋江,《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这些人物的缺点都和优点一样突出。然而二三流的小说,却总想塑造一些作者心目中的“完人”,结果却只是催生出一系列扁平乏味的人物,让人不堪卒读。

如果《西游记》仍然以唐僧为中心,当然不足以与这几部名著并立。幸运的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敏锐地发现了孙悟空形象的意义,进而重新讲述了整个故事。感谢他,我们今天才会拥有“四大名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