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学: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 「形而上」出自《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道」和「器」的区别非常类似哲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区别,所以用「形而上」翻译 metaphysics 还是蛮贴切的。 这还是日本人井上哲次郎 (1856–1944) 的翻译。 “形而上”是使动用法,文言文里的动词活用现象,“使……现形;使……展现”,这里的“上”是指现象之上或者背后的东西,所以“形而上”是“使得现象显现出来之上的东西”。换言之,现象之上或者背后的东西,叫什么?是不是叫“本质”?古人认为这个本质就是“道”。 形而下,指使得现象显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组成物件、材料,古人把这个叫“器”。 古代先哲们最常想的都是如下[形而上学]的问题: 抛去表象,世界的本源是何物? 宇宙的“第一推动因”是什么? 在纷乱的具像下世界是否有某种简介的“基本法则”? 宇宙万物是否都是由某种同样的“基本粒子”构成? 世界的终极法则是什么? 能否用一种理念解释世界的本质? 要想找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终结无穷的追问,必须脱离具体的物质,去研究一切物质的最本质属性——存在。万物各异,但万物皆存在。因此只要想清楚存在,则一切了然。对于物质的研究,只是知识。对于存在的思考,才是智慧。对于存在,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什么是存在?存在的最终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在整理著作的时候,把对物质的研究整理成physics, 把对存在的思考放在其后,叫做 metaphysics, 也就是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其实意思就是我老师说的是错的。他认为柏拉图是本末倒置。对亚里士多德而言,概念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反过来。用感官察觉到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因此亚里士多德把大自然中的所有东西都分类整理,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如果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形而上学根本问题可以概括成 "What is there?" 的话,那么笛卡尔则指出,在回答亚里士多德问题之前必先回答 "How do we know?" 这一重大发现,意味着形而上学的焦点,由外在世界,转移到了人的人的意识。这是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的分界,史称“认识论转向”。 笛卡尔发现,通常我们所说的“存在”只是“感觉存在”,我们永远无法证明这种存在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客观的存在”。因为如前所述,感官的可靠性是存疑的。这样一来,所有知识,所有现象的真实性都是可怀疑的了。理论上说,就连我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都成为一个疑问(想想黑客帝国)。要想弄清存在的奥义,必先想明白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 metaphysics 就被用来指类似亚里士多德在这本书里讨论的这些话题,但 metaphysics 到底具体包括哪些问题在中世纪、近代早期、康德及其后是各不相同的,到现在也有争议。(SEP 的 metaphysics 词条的引言第一句话是:It is not easy to say what metaphysics is;正文第一句话是:The word metaphysics is notoriously hard to define.)所以简单解释为关于世界实在的追问是比较省事的做法。除此之外,也可以用做减法的方式来理解,比如把形而上学与认识论区别开来,认识论是讨论关于知识和真理的问题。 最早,黑格尔批评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是孤立的、静止的,根本无法研究出世界的本体是什么,他自己企图用辩证法来突破。后来,马克思沿着黑格尔的思路,认为“形而上学”是“孤立、片面、静止”的研究方法,要用“辩证法”来研究,苏联承袭了这一说法,我们的教材又承袭了苏联的说法。于是“形而上学”就有了你们教材里学的那个意思。大家注意,这里的“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变成了“方法论”。所以,同学们要清楚,“形而上学”本义就是“本体论哲学”,后来在马哲领域出现了新的意思,变成了方法论层面的概念。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实践思维方式为基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历史性、唯物性和辩证性的相互贯穿和内在统一,终结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开启了后形而上学存在论的新视野。[24]在哲学通向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哲学,把现实的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把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把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追寻的价值目标。 至于苏联教科书体系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对立起来,这里的形而上学表达了辩证法哲学家对旧形而上学的不满,以及用形而上学来形容那些思维僵化的人。但今天我们不必再沿袭这种特指,并不是只有接受辩证法才能脱离那种孤立静止的思维。形而上学就研究某类问题而言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僵死的,只是某一时间段的某些形而上学被辩证法家们认为是僵死的。说起来辩证法也是关于世界实在的哲学观点,其实也属于 metaphysics 的领域,同时辩证法也讨论了认识论的问题。 Metaphysics,形而上学,只是说对世界实在的探究,跟辩证法、僵死的什么都没有直接联系。现在教政治课的老师恐怕都不解释可能根本也不知道「形而上」的字面意思是什么,也不知道 metaphysics 的来历,然后学生也不知道,就把这四个字死死的记在心里当作辩证法的反面,当作不好的东西。这是非常糟糕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