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寒热错杂下利证 | 麻黄升麻汤证——附思维导图

 道之中 2022-05-19 发布于四川



357

条   


   

   

   

   

原文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这段主讲:论上热下寒,正虚阳郁的证治。

讲解:

伤寒六七日,正是一个周节律已经结束,又经苦寒攻下,于是就使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寸脉沉而迟,当是邪陷于里,阳郁不伸的反映。手足厥冷则是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所致。邪陷胸中,郁而化热,热盛于上,灼伤津液,则咽喉不利,灼伤肺络,故唾脓血。大下后,阳气受损,阳气不足以下达,则下部脉不至,也就是尺脉不至,或足部趺阳脉与太溪脉不至。脾寒气陷,则泄利不止。此证阳郁不伸,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虚实兼见,单治寒则遗其热,单治热则碍其寒,补虚则助其实,泻实则碍其虚,故称“难治”。治以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清上温下,滋阴和阳。

治法

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方剂

麻黄升麻汤。

方义

本方以麻黄、升麻发越内陷之邪,升举下陷之阳气,使郁阳得伸,邪能外达。当归、芍药养血和阴,亦能制约麻黄升散发越太过之弊。知母、黄芩、葳蕤、天冬、石膏清肺滋阴解毒,以除上热。桂枝、茯苓、白术、干姜、甘草温阳健脾,以除下寒。诸药相合,散、补、清温于一体,以发越郁阳、滋阴和阳、清上温下之功效。方中药味虽多,但重点突出,剂量虽小,但主次分明。可谓制方有序,配合恰当,仍是有制之师。本方以发越内陷之邪为主,药后以汗出邪去,阳气得伸而解,故方后注曰:“汗出愈”。

《伤寒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组方成就颇高,但每一个方剂都有其特点。如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和中消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清热降逆;乌梅丸,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酸收驱蛔;麻黄升麻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发越郁阳。虽然都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在调整气机方面,有收、有散、有升、有降、有和,各有不同的倾向,这十分值得研究和效法。

麻黄升麻汤的药物组成,涉及到桂枝汤、黄芩汤、理中汤、白虎汤、越婢汤等方,是多个单方的复合剂,以治疗多重复杂病机的证候。这种组方思路和合方应用,对后世颇多启发。后世医学家用阳和汤治阴疽流注,用补中益气汤治阳虚外感,用升麻葛根汤治时疫痘疹,用普济消毒饮治大头天行,用升麻汤治阳毒等,在理、法、方、药上,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受到麻黄升麻汤影响的影子,而孙思邈的千金葳蕤汤,在组方上更类似麻黄升麻汤。

当代关于麻黄升麻汤临床应用的报道较少,我曾将其用于上有化脓性扁桃体炎,下有虚寒泄泻的病人,有一定疗效。


   

   

   

   

配图

01

思维导图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特意做了张思维导图供大家学习和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