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校长的10个细节修养

 博学而日参省 2022-05-19 发布于山东

 

01

持续学习、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现代的校长要有理论和政治素养,要精通业务,通晓教育科学,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懂得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此,校长必须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办好一所学校要靠领导干部、教师、家长三支队伍。而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善于教学。因此,校长要花力气建设一支治校严谨、教育有方、锐意改革、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

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应合理,老中青应该形成梯队。老教师是学校的财富,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中年教师是学校的骨干,承担着教育教学重任,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这三方面哪一方也不能忽视。

02

有热爱教师之心

俗语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校长要办好一所学校,主要依靠的力量是教师,校长能否得人心,关键在于是否有热爱教师之心。

校长做教师的工作要从热爱教师队伍出发,抓好“两主”和“两心”工作。

“两主”就是以民主治校,尊重、信任、依靠教师,充分发挥教师主人翁的作用。“两心”就是要温暖教师的心,使教师有安于事业之心。

校长要提高认识水平,把教师当成学校的主人,尊重其自主权。教师有了主人翁的精神,就会产生一股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校长真诚地爱教师就必须依靠教师。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发扬民主,听取教师的意见。这样做不但不会削弱校长的权力,而且会增强校长决策的正确性。

不仅要有爱师之心,同时还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五湖四海一家亲”。教师队伍中总有好、中、差之分,如何看待后进的教师,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热爱还是嫌弃,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否。因为校长对个别教师的态度不是我和你的关系,而会影响到一个集体的所有成员。

03

处理问题一视同仁

在教师队伍中,由于各人的经历、年龄、性格、爱好、兴趣、特长不同,校长与教师相处,因工作的需要,有的联系多,有的联系少,但校长不能以亲疏远近划线,亲一部分人,疏一部分人。在处理问题时校长一定要一视同仁,以身作则:对在工作中有失误的教师,必须正确对待。

04

胸怀开朗,稳定情绪,冷静思考

校长全面管理学校的工作,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在处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同时也会引起许多闲言杂语。甚至是不公平的抱怨。对此,校长要学会冷静思考,保持稳定的情绪。只要无关大局或不是厉测问题,校长就该有“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的气度。以开朗的胸怀慎重处事,这样才有利于处理好各种关系。

05

抓住办学大事,抓好教学工作

校长要善于将上级的决策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安排好全校的工作。传达上级的指示或文件精神时不要照本宣科,可以将几级领导讲话的精神吃透,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一次讲清,并且要有本校落实要求的安排。

作为校长,主持学校工作的头绪很多,外面的会议较多。接待任务很重,上级统一部署限期完成的任务也很重,但是,无论如何,校长都要抓住办学的大事。学校的诸多工作既然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就是学校的大事之一,所以。校长必须抓好教学。

校长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核心人物,在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的前提下,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管理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为新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校长要十分重视信息管理,对新课程改革的信息应有高度的敏锐性,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本校的、本地区的、全国的以及国外的有关课程改革的新信息。经过分析和筛选,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内传播。

同时还要发动全校教师收集新课程改革的信息,定期召开“信息交流会”“信息研讨会”。会上,校长应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引导全体教师各抒已见,探索研究,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以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营造出一种师师互动的学习氛围。通过收集、交流、研讨,可以使校长和教师广泛地接触新鲜事物,开阔眼界,活跃思路,从而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顺利地向前发展。

06

坚持牵引灵魂的教育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说:“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与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告诫人们:“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可见,牵引、塑造出高尚的灵魂才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这位美国校长致力于的正是打造灵魂的教育,也只有这种教育才能把人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的境界,也只有这种教育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

07

深深地热爱孩子

有一次,在校园里,有位女生受到高年级学生的欺负,男生甲主动挺身而出,保护这位女生,并挥拳打了学生乙。校长陶行知见状上前制止:“不要打自己的同学!”学生甲立即把再次挥起的拳头停住了。陶行知对甲说:“请你下午四点到我办公室。”学生甲准时来到校长办公室,低着头说:“校长,我错啦!”并准备接受校长的教训和批评。

但是,他没想到,校长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给他发了“奖品”:三块水果糖。陶行知笑着对甲说:“你能申张正义,主持公道,很可贵。打了人,能接受批评,立即停手,这很好,应该奖励一块糖。让你到办公室来,你准时来到,很守时,也应奖一块糖。你能承认错误,有决心改正,还应奖一块糖。请你收下这三块糖。我们的谈话到此结束。”以后,学生甲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一个最主要又是最重要的品质(不具备这个品质就不能当校长,就像不是任何人能当教师一样)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视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

他还认为:“使全体学生都受到深刻教育的措施是不存在的。思想教育要打动每一个具体学生的思想感情,见证他的具体行动,否则,就是形式主义的教育。”

作为一名校长,必须具有对学生、对祖国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有了这种爱才会舍得不断加强对教育教学的投入,才能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采用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有了这种爱,才能把教育教学当成一种事业,全身心地扑在这个事业上。这种爱,自然会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传递出来,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爱。

“三块糖的奖励”这个故事反映了陶行知对学生、对教育的爱。三块糖实际是传递这种爱的媒介。当学生感受到这种爱时,就会更容易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这就是古语云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师只有尊重、信任孩子,和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孩子才会理解教师的善意教育并愿意接受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是教师用爱心对学生的唤醒,所有这一切都呼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具有“童心母爱”,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08

用启迪和引导,而非伤害和批评

英国的皮特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的骨髓图,一幅是人的血液循环图。能够摆在这家博物馆里的画,人们都以为是什么大画家的作品,其实不然。两幅画都是一个小学生的作品。这个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有一天他看见校长有一只很漂亮的小狗,于是偷偷打死了这只小狗,目的只是想看一下小狗的心脏是什么样子。校长发现自己心爱的小狗被学生打死了,非常伤心,也非常恼火,想要惩罚打狗者。

怎样惩罚他呢?校长了解他打死狗的原因后,做出了这样的惩罚决定:要他画两幅画,一幅是狗的骨髓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就迫使那个小学生认真地研究狗的内部结构,并由此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欲望。这个小学生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每每谈及他的成功时,他总念念不忘小学时校长对他的这次惩罚。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到:“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

学习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满足。究其原因,在于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同时,当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时,会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当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就会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麦克劳德的校长对他的惩罚实际上是叫他去发现新知,去研究规律,从而变坏事为好事。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每一位校长和教师都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

作为校长,对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如何进行批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含有技巧的问题。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他一生受益,将一个人引向成功,相反,一个伤人自尊心、令人消沉的批评如讥讽、嘲笑,会让一个人精神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麦克劳德的校长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09

相信宽容的魅力

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一个女生在数学考试的一道题中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老师扣了3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地添上了这一点,然后来找陶行知先生要分。先生从墨迹上看出了试卷是改动过的,可没有批评,没有当面点破,反而满足了女生的补分愿望,只是在试卷改动过的地方重重地画了一个红圈,作为一种暗示。那位女生在此暗示的警示和激励下,终于成人成才。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比试,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风,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却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温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简短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委婉的说服比强迫更为有效,言辞激烈、声色俱厉的批评,只能让学生收缩“防线”,形成自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是极为正常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其身上存在的不足,给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次机会,多一些鼓励,这样才能从思想上宽容他们,从行动上关爱他们,并积极地引导他们调整方向,改正错误,驶向理想的彼岸。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陶行知先生装作“糊涂”,不动声色的一个小小的暗示既使女生领会了老师的意图,又保护了她的自尊心,这看似平常的教育方式,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宽容是爱;宽容也是教育;宽容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它可以穿透人的心灵;宽容是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宽容是映射教师高尚师德的一面镜子,又是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一座桥梁。她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明辨是非,改过自新,健康成长。

10

抓住本我,找回“真性”

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每一位校长都应该知道,童真与童趣是上帝送给人类的最后的礼物,是上帝通过孩子施舍给我们的美丽天堂。作为校长更应该、也必须应该守护着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这就要求校长回归人间,抓住本我,找回“真性”做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真性校长”,把自己的本性和情感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没有伪装和矫情,没有雕饰和做作。

“真”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底线,是一个人最基本、最起码的本质。由此,“真”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成为教育的门槛和目标。校长应该为孩子打开一扇美好人生的天窗,让他们在有真有情的世界里自由呼吸,快乐成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的教育”――这一陶行知的毕生追求,也应该成为千千万万校长们的追求。

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是一种修养。以上这些校长们的细节管理艺术给我们展示了人性、人文的教育实质和温柔耐心的生命化教育,真实的细节与真实的情感传达了真切的教育思想。每一位校长都要注重细节,从现在开始,从你我做起。


来源 | 美篇
责编 | 靖怡
商务 |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
投稿邮箱 | 2594889720@qq.com
版权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