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六本|伤寒读法(1)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5-19 发布于上海

伤寒读法

伤寒论药性简释

中气类

荣卫类

下药类

补药类

六经提纲

伤寒论原文

太阳经上篇             五十三章

太阳本篇

太阳中风               十五章

桂枝汤一               附铢两升斗放

太阳伤寒              九章

麻黄汤二

太阳风寒双感证         四章

桂枝麻黄各半汤         三

桂枝二越婢一汤         四

桂枝二麻黄一汤         五

太阳伤寒大青龙证       二章

大青龙汤              六

太阳伤寒小青龙证       三章

小青龙汤              七

太阳伤寒白虎汤证       四章

白虎汤                八

白虎加人参汤           九

太阳风寒五苓散证       三章  

五苓散                十

五苓散甘草汤           十一

文蛤散                 十二

白散                十三

太阳伤寒抵当汤证     四章

桃核承气汤           十四

抵当汤              十五

大青龙汤解

小青龙汤解

五苓散文哈散白散茯苓甘草汤解

桃核承气汤解

抵当汤解

太阳上篇总结解

传经解

太阳经中篇           五十六篇

太阳坏病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十五章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十七

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   二十一章

干姜甘草汤           十八

芍药甘草汤           十九

新加汤

葛根黄连黄芩汤       二十一

桂枝去芍药汤         二十二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二十三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二十四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二十五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二十六

栀子厚朴汤               二十七

栀子干姜汤               二十八

栀子甘草汤 

栀子生姜豆鼓汤 

太阳坏病入少阴去路

桂枝加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桂枝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栆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茯苓四逆汤

干姜附子汤

太阳坏病入厥阴去路

伤寒方歌

太阳中篇坏病

桂枝汤证以下阳表证坏入阳明

麻杏石甘汤证

人参白术汤证

调胃承气汤证

坏入阳明诸邪证

五苓散证以下太阳表证坏入太阴

干姜甘草汤、芍药甘草汤证

真武汤证

桂枝甘草汤证

桂苓甘栆汤证

桂枝加桂汤证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汤证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茯苓四逆汤证

干姜附子汤证

干姜附子汤证

乌梅丸太阳坏病入厥阴正此一证

歌括解

太阳中篇坏病

桂枝汤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解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解    二十六

栀子厚朴汤解                二十七

栀子干姜汤解                二十八

栀子甘草汤解 

栀子生姜豆鼓汤解 

太阳坏病入少阴去路

桂枝加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读法

伤寒之病,先分表里,表曰荣卫,里曰脏腑。

伤寒三法,曰汗补下,表里分清,自不牵挂。

荣风卫寒,桂枝麻黄,总统六经,并非太阳。

太阳本病,曰抵当汤,腑病属里,非汗可当。

阳明承气,少阳柴胡,入脏入腑,少阳所独。

太阴四逆,少阴附子,厥阴乌梅,脏腑如此。

三阳统胃,三阴统脾,阴阳复合,中气之力。

腑不病寒,脏不病热,腑寒脏热,别有关涉。

太阳少阳,误则坏病,少阴厥阴,乃有死证。

传经二字,后人滋疑。只凭现证,莫泥日期。

伤寒经方,一百十三,虽多不多,八方变焉。

温病不难,伤寒之别,荣卫脏腑,一病皆热。

肝胆为因,阳明为数,认定着落,和清法守。

耗气耗津,败火败脾,湿病之死,以此为的。

温病范围,只在退热,热退诸病,与温无涉。

《伤寒论》药性简释

欲知《伤寒论》之真传,须先知《伤寒论》之理路;欲知《伤寒论》之理路,须先知病证之病理;欲知病证之病理,须先知一百一十三方之药性。一百一十三方,药品虽繁,药性不繁,约而求之,不过三类,解表类、下药类、补药类。因伤寒三大法曰汗、曰下、曰补故也。三法之中,皆不离乎中气。兹将《伤寒论》原方药性,按此三类分列于后,学者当一看了然。即按药性,以求病理,仲景之传,并不难知。至药性,其列性能,不列病证,以病证皆在各方之内。性能乃治病之所以然也,学药性须学知其作用之所以然,治病自有解决之法。最常用者以△别之,次常用者以○别之,余则不常用者。后人以汗、吐、下为伤寒三法,不知理路者之言也。一百一十三方惟瓜蒂散一方系吐方也。

中气类

△炙草:温补中宫,运输四象,功可回生,性极壅滞。

△干姜:温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亏忌用。

△大枣:补中养津,调和荣卫,性极横滞,胀满不宜。

△生姜:温降肺胃,卫闭最宜,大枣同用,补散适中。

△人参:大补中气,化生津液,最宜虚家,有滞忌用。

○粳米:养中清肺,虚燥相宜,煮成清汤,极利小便。

○香豉:补中不热,平和之品,肝肺滞涩,亦不可用。

○饴糖:养中润燥,极补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湿脾。

○白蜜:润燥泽枯,熟用补中,肠胃滑者,炼老可用。

营卫类

△芍药:专调荣郁,极敛疏泄,善收相火,却能寒中。

△麻黄:专泄卫郁,极开闭敛,发汗利水,耗气伤津。

△杏仁:温泄肺气,兼解卫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调和营卫,最益表阳,疏泄偏升,津伤忌用。

○葱白:极助卫阳,达郁通表,如有实热,便不可用。

△生姜:散寒开闭,怕冷相宜,利水耗津,阴虚慎用。

凡用荣卫药,不可离中气药,中气为荣卫之根本。如舍中气单治荣卫,荣卫之药皆伤中气,中气愈伤,荣卫愈坏矣!

△柴胡:性寒气散,专解少阳,气虚服之亦能出汗。此药附于荣卫者,因荣卫为入脏、入腑之门,少阳亦入脏入腑之路。少阳忌发汗,而少阳解时亦自然出汗也。

下药类

○芒硝:寒滑第一,润燥破坚,虚寒误服,脾阳绝死。

○大黄:攻下积结,猛烈非常,败脾寒中,用须审慎。

○枳实:寒泄积气,败脾寒中。

○厚朴:善降胃气,由降而升,性热不寒,阴虚忌用。

用于大黄、枳实、芒硝之中,妙在以温运寒。

以上四味合用,专攻胃腑实热燥结。

巴豆:大热大泄,最伤津液,停痰积水,扫荡无余。平人以一粒破四分,服一分,即大泻。

甘遂:专泻积水,猛烈非常,性热伤津,误用则死!

平人吞服南瓜子仁大半块,即吐泻不堪。

芫花、大戟:专攻积水。

葶苈:专下痰水。

以上五味极破元气,乃万不得已而用之品,非常用之品也。

桃仁:善破瘀血,性热而滑。

水蛭、虻虫:专破瘀血。

○桔梗:排脓破滞,极泄肺气。载药上行之说,误人不浅!

○贝母:善消热痰,亦能寒中。

○苦蒌:涤泄热瘀,清润肺燥。上无热燥,误用寒中。

以上三味,时医动辄用之,误事不少。

○半夏:降胃燥湿,除痰破结。中虚、阴虚均须慎用。

赭石:重坠非常,降逆第一,不寒不燥,惟易伤中。

旋覆花:善降肺胃,立除噫气,行血下痰,其力不小。

以上六味,本非下药,因其下降力大,易伤中气,故附于下药之后。

海藻:泄痰开结,滑窍去滞。

商陆根:泄水消肿。

以上二味性往下行,泄水消痰,力量亦大,故亦附入下药之药。

蜀漆:扫荡浊瘀,善吐痰涎。

瓜蒂:大寒之性,善吐痰涎。

以上二味,本是吐药,因其作用是扫除上脘,故亦附入下药之后。上行,下行各有不同,伤损中气则—也。

△石膏:大寒之品,肺胃燥药,中下虚寒。切不可服。研碎生用,熟用杀人!

△葛根:善清胃热,降浊升清。

○竹叶:清降肺胃,最解烦郁。

○知母:肺肾燥热,最能清润,中下虚者,甚不相宜。

○麦冬:最润心肺,能生阴液,中下虚者,聚水败脾。

○天冬:润噪生津,排脓滑窍,土湿中虚,切不可服。

○葳蕤:即玉竹,清金润燥,益肾滋肝。土不燥者,亦不可服。

○滑石:清热滑窍,利水生津,中气虚寒,切不可服。

○黄芩:专清木热,最平风燥,惟易寒中,用须审慎。

○生地:极润风燥,极清血热,湿脾寒中,不可误用。

○黄连:清火第一,败脾第一。

○栀子:清除瘀热,极寒中气。

黄柏:极清下热,极败相火,右尺虚者,败土寒中。

白头翁: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黄柏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生梓白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茵陈:专清湿热。

○连翘:专清湿热。

○猪胆汁:寒润第一,极降相火。

人尿:概清心火。

以上皆是寒凉药,井非下药,凡凉药均往下行,服之得宜,均能宽利肠胃,去滞消瘀。过服、误服皆能下利,故附于下药之后,皆实者去之之类也。

补药类

附子:专补肾阳,兼温肝脾,最增木热,用须审慎。

△干姜:见中气类。

△炙草:见中气类。

伤寒证之下证,火土实也。伤寒证之补证,火土虚也。盖火土旺,而后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火土者,人生之根本也。

古下法以大承气汤为主脑,补法以四逆汤为主脑。

△白术:大补土气,除湿生津,固脱补虚,伤阴滞木。

鸡子黄:极补脾精,最滞木气,生调相宜,煮熟腻胃。阴虚之人木气必滞,阴虚液枯,故木滞也。

鸡子白:清养肺液,不伤阳气。养阴药多伤阳气,败土气,鸡子白不然。

△当归:峻补肝血,性温而润,滑肠湿脾,惟动伤阴。

阿胶:养血清风,专平疏泄,不寒不燥,惟易湿脾。

猪肤:清肺除烦,润而不湿,性本不寒,便溏忌用。

麻仁:极滑肠胃,滋润经脉,性平不寒,便溏忌用。

蜀椒:最温肝肾,兼善杀虫。木气燥热,便不可用。

○吴茱萸:温暖脾胃,润而不燥,沉重下行,肝寒亦宜。

△细辛:降诸寒冲,专下水气,最利二便。阴虚忌用。肺家有寒,水上冲者,此药神效,否则极伤肺气。

茯苓:泄水利湿,下达迅速,阴虚便利,不可轻用。

○猪苓:泄水利湿,兼达汗孔,阴虚便利,务须慎用。

○泽泻:泄水利湿,下达迅速,功倍二苓,不可多用。

赤小豆:清利湿热,不伤津液,偏补土气,阴虚慎用。

通草:泄水通经,便利少用。

○五味子:功专敛肺,能生津液。

○龙骨:镇敛精神,涩滑固脱,善宽胁肋,不滞木气。

○牡蛎:善降胆热,软坚消痞,木气枯者不相宜。

○赤石脂:专涩肠滑,性平不寒。

禹余粮:功同石脂。

铅丹:沉重降敛,善止惊狂。

铅粉:燥湿医疮,止泄杀虫。

附子、白术以下为补药,阿胶以下为润药,蜀椒以下为温寒药,茯苓以下为燥湿药,五味子以下为收敛药。润药乃滋养之品,温药乃益火之品,燥湿药乃扶土之品,收敛药乃固本之品,故皆附于补药之下。

六经提纲

欲明白全部伤寒论之治法,第一要将六经病证分别清楚。兹将六经病证先为提出,以便记忆。

太阳提纲:表证也,荣卫证也,发汗即愈。

阳明提纲:里证也,腑证也,清下即愈。

少阳提纲:经证也,和解即愈。

太阴提纲,少阴提纲,厥阴提纲:皆里证也,脏证也,皆温补即愈。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伤,骨节烦痛,当发其汗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脉浮而紧之浮字,当与缓字参看。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此大字当有实意。

阳明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胁痛耳聋亦是少阳。干呕不能食,寒热往来,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脉结代心动悸,初病无此乃治坏之后也。少阳病但有一证即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利益甚,时腹自痛。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口中和(和者淡也)背恶寒,身痛,手足寒。

厥阴之为病,脉细肤热,手足厥而烦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则吐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