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7本|伤寒读法(2)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5-19 发布于上海

伤寒论原文

太阳经上篇五十五章

太阳本病

太阳经提纲  太阳一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风寒总纲  太阳二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也。

风寒总纲  太阳三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  十五章

太阳中风一  太阳四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桂枝证一  太阳五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生姜三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通身漐漐,微有汗出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可服之两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铢两升斗考

《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佳矣。权者,铢、两、斤、均、石也。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均,四均为石而权瑾矣。一千二百黍为一龠,重今之一钱七分,合龠为合,今之三钱四分也,十合为升,今之三两四钱也。一龠重十二铢,今之一钱七分也,两之为两,今之三钱四分也。

桂枝证二  太阳六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证三  太阳七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证四  太阳八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于其时发汗则愈,桂枝汤主之。

桂枝证五  太阳九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证六  太阳十

太阳病,服桂枝汤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桂枝证七  太阳十一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桂枝证八   太阳十二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证九  太阳十三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设利之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桂枝证十  太阳十四

欲自解者,心当先烦、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桂枝证十一  太阳十五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

忌桂枝证十二  太阳十六

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忌桂枝证十三  太阳十七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忌桂枝证十四  太阳十八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伤寒 九章

太阳伤寒一  太阳十九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

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太阳伤寒麻黄汤证一  太阳二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二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汤泡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两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两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饮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证二  太阳二十一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麻黄汤证三  太阳二十二

伤寒发汗宜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方在太阳五)。

麻黄汤证四  太阳二十三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太阳入阳明去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麻黄证)。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方在太阳五,此麻黄证中又有桂枝者)。

麻黄证五   太阳二十四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麻黄证六  太阳二十五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证七  太阳二十六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当发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忌麻黄证八  太阳二十七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脉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太阳入少阴去路)。

太阳风寒双感证  四章

桂麻各半汤证   太阳二十八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清与圊通)。

桂枝麻黄各半汤三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大枣四枚    生姜一两    麻黄一两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八合。

桂枝越婢证二  太阳二十九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桂枝越婢证三  太阳三十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四

桂枝十八铢   芍药十八铢 甘草十八铢   大枣四枚    生姜一两二铢    麻黄十八铢    石膏二十四铢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三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

桂二麻一证四  太阳三十一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五

桂枝二两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    大枣五枚    生姜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太阳伤寒大青龙证 二章

大青龙证一  太阳三十二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太阳入阳明去路)。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方在少阴十九,太阳入少阴去路)。

大青龙汤六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鸡子大一块打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牡蛎粉止身汗)。一服汗出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寒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证二   太阳三十三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伤寒小青龙证三章太阳入太阴去路。

太阳伤寒小青龙汤证  三章(太阳入太阴去路)

小青龙证一  太阳三十四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七

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五味子半升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两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下利者水邪侮土,加荛花以泄水也);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栝蒌根清金止渴也);若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寒水侮土,浊气上逆则为噫,加附子暖水而降逆也);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茯苓以泄满也);若喘者加杏仁半斤去皮尖(杏仁利肺而止喘也)。

小青龙证二  太阳三十五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小青龙证三  太阳三十六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太阳伤寒白虎证四章(太阳入阳明去路)

白虎证一  太阳三十七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八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证二  太阳三十八

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汤主之。

白虎证三  太阳三十九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 九

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于白虎汤内加人参三两,余依白虎汤法。

白虎证四  太阳四十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风寒五苓散证三章(太阳入太阴去路)

五苓证一  太阳四十一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十

茯苓十八铢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五苓证二  太阳四十二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十一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生姜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五苓证三  太阳四十三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烦热,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方在太阳一百十七),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 十二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方寸匕。

白散 十三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煮研如脂

上二味为末,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弱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噀之,灌之,洗之,益令热不得去,当汗出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汗出腹痛者血亡而木燥也,芍药清风木而润血燥)。

太阳伤寒抵当汤证一四章   (太阳入阳明去路)

桃核承气汤一  太阳四十四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益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十四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抵当证二  太阳四十五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尤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十五

大黄三两酒浸   水蛭三十枚熬   虻虫三十枚去翅足,熬   桃仁三十枚

上四味为末,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者再服。

抵当汤证三  太阳四十六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抵当证四   太阳四十七

伤寒有热,少腹硬满,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十六

大黄二两   水蛭二十枚   虻虫二十五枚   桃仁二十五枚

上四味,杵粉为四丸,以水一升煎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连服。

太阳传经  六章

传经一  太阳四十八

大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传经二  太阳四十九

太阳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其行经尽故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自愈。

传经三  太阳五十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传经四  太阳五十一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传经五  太阳五十二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者为传也。

太阳解期  太阳五十三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伤寒方歌要旨

《伤寒论》文深而词晦,法繁而意复,学之不得头绪者无论矣,即得头绪者,亦苦其难而不能记。今为歌以括之,使一百一十三方之主脑一目了然,然后去读原文,方不为“深晦繁复”四字所缚束,而仲景之法乃能领悟。世以歌括为小家,数以征引古今诸说,为大家数不知聚颂纷纷,是非不定,以征引诸说为参考,则可以征引诸说为教科,是引人同入五里雾中矣。

太阳上篇

桂枝汤证

桂枝汤证、麻黄汤证两证均头痛、项强、发热恶寒,一则自汗而恶风,一则无汗而恶寒较甚,参看本经提纲。

卫伤荣郁有汗风,芍药姜枣桂枝宗。

泄荣和卫能调汗,滋养津液并补中。

(脉紧无汗忌服)

麻黄汤证

荣伤卫郁无汗寒,麻杏功用对芍谈。

泄卫和荣即汗解,桂枝炙草两方咸。

(脉弱有汗忌服)

麻桂各半汤证

恶寒发热痛无汗,面热脉微身痒现。

不得小便双解之,麻黄桂枝须各半。

桂二婢一汤证

发热恶寒热偏多,脉若不紧汗莫过。

泄荣泄卫兼清热,另从轻剂用中和。

桂二麻一证

荣卫表证形如疟,日仅再发正气弱。

桂二麻一两解方,重荣轻卫有斟酌。

大青龙汤证

表证浮紧不汗出,表郁烦热阳明入。

缓重内热亦大青,脉弱汗风膏忌服。

小青龙汤证

咳呕渴利噫与喘,心悸便少少腹满。

表证水郁入太阴,小青龙汤好加减。

白虎汤证、白虎人参汤

表解浮滑四肢厥,外则背寒里烦热。

保中清燥白虎汤,又汗又渴加参则。

(浮滑即洪也,表未解不可服此方。

五苓散,文蛤散,白散,茯苓甘草汤

发热而渴水仍吐,泄水解表五苓主。

文蛤陷胸与白散,汗出不渴苓甘处。

桃核承气汤证

表在热盛结膀胱,少腹急结人如狂。

淤血不下须攻里,解表当先后此汤。

抵当汤证

六七日后表尤存,不见结胸脉反沉。

腹硬发狂小便利,热入血府抵当行。

太阳上篇总结

荣桂卫麻为正治,兼防脏腑青龙次。

白虎五苓以继之,桃抵本病无余事。

传经

传经入里要分清,入者脏腑传者经。

太阳之经荣卫也,病属荣卫乃传经。

伤寒方歌括解

人身脏腑主里气,荣卫主表气,脏腑以外皆属荣卫,荣卫以外即是脏腑。脏腑者荣卫之里,荣卫者脏腑之表。荣卫合则表气和,荣卫分则表气病,脏腑合则里气和,脏腑分则里气病。

合者中气之功,分者中气之过。脏腑之气无欲分之兆,荣卫虽分仍自合也,此中气之功也。荣卫甫有不合之象,脏腑即动,欲分之机,此中气之过也。中气者,二土中间之气,河图之数,土气居中,上下左右无土不成,造化生物之原则如此,此仲景之法所以重中气也。

太空之寒热偏则气病,人身之寒热偏则气病,偏而至于极则人死。一部伤寒论,无非偏热偏寒而已。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偏之起点,承气汤证、四逆汤证偏之终点也;起点者中气之初伤,终点者中气之极伤也。不学中气,单学伤寒,所以学数十年不得要领也。是何病象,用何方药,是何理由,简简单单三句话便将伤寒解释清楚,世之往寻烦扰者,不知是因何故也。

太阳上篇

桂枝汤解

风伤卫气,卫气不能收敛,荣气偏于疏泄,故发热自汗而恶风。荣卫不和、表气郁阻,故身体痛、头项强,方用芍药敛荣气之疏泄,用炙草补中气之虚,自汗伤中耗津,用姜枣补中生津,用桂枝调荣卫也。服后须啜热粥者因芍药乃助收敛、平疏泄之药,桂枝亦非发汗之品,无热粥鼓动中气不能发汗也;而用芍药反能汗出,泄荣与卫气平,平则和,和则汗出也(汗之根源,详原理篇荣卫分合中)

麻黄汤解

寒伤荣气,荣气不能疏泄,卫气偏于闭敛,故发热无汗而恶寒,荣卫不和,表气郁阻,故身体痛头项强。方用麻黄泄卫气之闭敛,用杏仁泄肺气之逆,用炙草补中气,用桂枝调荣卫也。不用姜枣者未经自汗,中气津液未受大伤也。此方泄卫气之闭敛,与桂枝汤泄荣气之疏泄系对待的理法,桂枝乃荣卫共用之药,与甘草乃中气共用之法相同,不可因仲师命名为桂枝汤,遂认桂枝与麻黄系对待的作用也,与麻黄为对待作用者芍药也。

发热恶寒乃桂枝汤、麻黄汤公有之证,以荣郁则发热,卫郁则恶寒。荣郁卫必郁,卫郁荣必郁。桂枝所以调双方之郁,芍药、麻黄所以泄本方之郁也。(桂枝汤有兼鼻鸣干呕者,胆气之逆;麻黄汤有兼喘者,肺气之逆也。麻黄汤身痛较桂枝汤身痛重者,卫气闭敛故也)。参看原理篇荣卫分合条,荣卫之理乃备(古今医书于外感病理空有知荣卫中气的关系者)。

麻黄桂枝各半汤解

恶寒乃卫气之郁,发热乃荣气之郁,郁则身痛也,如其出汗则荣卫和矣,乃不得小汗出,而面热身痒脉微是自欲解而未能也。方用麻黄汤与桂枝汤减轻双解之,服后得微似汗即解,或不得微似汗只觉身热而和者亦解。因荣卫双郁其气平而易解,不比麻黄证桂枝证偏郁之重,且面热身痒表气将通,勿须重剂发汗也(此微字是调和之意,言不缓不紧也,偏盛之脉必不微矣)。

桂枝二越婢一汤解

此即麻桂各半证之偏燥者,轻用麻桂双解荣卫之郁,加生石膏以清内燥也。此脉弱即是脉不紧之意,非微弱之弱,不可看泥。

桂枝二麻黄一汤解

此亦麻桂各半汤而脉较弱,热较轻,气较虚者,故轻泄卫气(此弱字方是虚弱也)。

大青龙汤解

表证者即身体痛头项强,发热恶寒也,脉浮紧无汗而烦躁是卫气闭甚郁动阳明之燥,将入阳明之府,是宜重泄卫闭兼清阳明之燥,以免成日后之承气汤证。故重用麻黄、杏仁以泄卫,桂枝以和荣,石膏以清燥,但须兼用补中之品,以免汗出伤津,发生石膏伤中之弊。如虽有前证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不痛而重,此表郁而里热颇盛,亦宜大青龙汤重泄卫郁而清内燥,但石膏极败里阳,倘脉不紧不缓而微弱汗出,是里阳早虚,不可用石膏、亦不可用麻黄也。此缓字当兼洪象,不似桂枝汤证之缓脉,桂枝汤证之缓脉无力,洪则有力也。

小青龙汤解

大青龙汤证表郁而里热动将入阳明之初气也,小青龙证表郁而里寒动将入太阴之初气也。此证以表证而兼喘咳逆为故用麻桂双解荣卫之郁,炙草补中气,干姜、细辛、半夏温降寒湿之咳逆,兼现他证,按法加减。 

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下利者水邪也,利则病在里,麻黄不宜里病,故去麻黄加荛花泄水邪)。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半夏性燥伤津,栝蒌清燥生津)。若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寒水侮土,土败胃逆,已见里寒故去麻黄之散表,加附子以温寒水)。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小便不利而腹满者太阴湿动,病已入里,故去麻黄之解外加茯苓泄里湿也)。若喘者加杏仁半斤去皮尖(杏仁利肺而降喘也)。呕者胃气之逆,悸者寒水之气盛木气不宁也。

白虎汤人参白虎汤解

荣卫表证已经汗解而脉浮滑,心中烦热而手足厥,此阳明燥甚也,手足厥背恶寒而与浮滑而烦同时并见,厥为里热格阴,寒者,外之阴不能交里之阳,故里热而外恶寒也。石膏清阳明之腑燥,知母清肺脏之热,粳米、炙草生津液而补中气也,如汗多而渴急加人参以补气而培津液之源,燥乃平也。

五苓散 文蛤散 白散 茯苓甘草汤解

表证尚存,发而烦渴而饮水,水复吐出,是有里水阻格君相二火,故渴而仍吐出。方用术苓泽泻猪苓以泄里水,桂枝以和表热也。本系五苓散证,误以冷水强饮之,冷水将汗孔闭住,热郁而烦愈增,卫郁而皮肉粟起,意欲饮水反不发渴,宜用文蛤散以利水也。若不差者仍与五苓散。若表热已退,胸膈结痛是水湿格热,宜小陷胸汤黄连、栝蒌泄热降郁,半夏降逆开结。二白散桔梗、贝母清降虚热,巴豆破其小实也。若五苓散证而不渴则水湿较轻,茯苓甘草汤苓桂姜草泄水和中而解表也。

桃核承气汤解

表证未解忽然发狂,此表热内陷入太阳之膀胱腑,血为热淤,心主血,血热则心神乱故狂,如瘀血自下者愈,如血不下、少腹急结宜以大黄、芒硝攻其热,桃仁攻其血,桂枝和其经,炙草补中气,但表证仍在者当先依法解表,表证已解仅有少腹急结乃可攻耳。

抵当汤解

六七日经尽表证当解,乃表证不解,脉又不浮而反见沉,又不见结胸证,其人少腹硬痛而发狂,此为热入下焦血分。宜用大黄攻其热,水蛭、虻虫、桃仁攻其血,但须小便清利方是热结血分之证,如小便不利、其热不实不可攻也。

太阳上篇总结解

太阳病乃荣卫之事表证也,荣郁用桂枝汤,卫郁用麻黄汤,荣卫双郁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双郁而热盛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双郁而气弱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此荣卫正法也。表郁而里气之燥热动用大青龙,一面解表、一面清其燥热,以防入阳明之腑。表郁而里气之寒湿动用小青龙,一面解表、一面温其湿寒,以防入三阴之脏。如表已解而里燥用白虎汤,表已解而里湿用五苓。此二方亦入腑入脏之法也。在荣卫之时已,防脏腑之路。

表里之理路明,寒热之根据清,里证之窍要已于表证内叫醒,此学伤寒之门户也。至于太阳本病只有热入血分、发狂之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两证,盖阳病入腑阴病入脏,此自然之理,天然之事。若发热恶寒全属荣卫,荣卫者,六经之表也,太阳者荣卫之所寓也。伤寒理法之乱,皆前人将表字单指太阳、不言荣卫之故,不知太阳、阳明之病皆腑病也,从此错起里证皆乱矣。学者将是篇研究清楚分清理路,前人错处自然明白,仲圣真传自然知道。

传经解

太阳传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七日经尽,里气不动自然汗出而解,此之谓传经。不论何日应传何经,只要见太阳以外各经之提纲病证此为入里(少阳独不然),既入里则不再传经矣。里者脏腑也,表者荣卫也,入脏之后则终于脏不另入腑,入腑之后则终于腑不另入脏。入里与传经迥然不同,六经经字系兼表里而言,传经经字只言表也。

无论何日传何经,只要不见何经里证仍属荣卫,一见里病即为入里不为传经。盖荣卫者三阴三阳公共之表气也,欲了然传经乃传表非传里,须先将太阳病三字划归荣卫,盖太阳病乃膀胱腑病也,知太阳病即荣卫病,自然知道太阳总统六经之说之不合自然,知不论传至何经,表证仍在者仍属太阳之说之窒碍,至于只传三阳不传三阴之说则谬说也。荣卫总统六经,荣卫主脏腑之表,脏腑主荣卫之里,此天然之事非空论也。传经二字明白表里必然明白,伤寒论自然全明白矣。伤寒论传经条皆是入里入字之意,所以后人又将传经二字闹错。

太阳病中篇五十六章

太阳坏病

太阳坏病提纲一  太阳五十四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太阳病,治之得法当解于本经,不至入腑传脏而或成坏病。若至三日之久已经发汗,吐下,温针诸治而病不解则不在太阳,定缘误治入别经而成坏病,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曰坏病者非太阳之本病故也。

坏病提纲二  太阳五十五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先本下之而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十五章

太阳坏病入阳明桂枝证一  太阳五十六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之(方在太阳五)。

发汗亡津液二  太阳五十七

大下之后复遽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麻杏甘石汤证三  太阳五十八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十七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枚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汗后作喘证四  太阳五十九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麻杏甘石汤五  太阳六十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人参白虎汤证六  太阳六十一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在太阳三十九)

人参白虎汤证七  太阳六十二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在太阳三十九)。

表里俱虚证八  太阳六十三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致冒,冒家汗出则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调胃承气证九  太阳六十四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

阴阳俱虚证十  太阳六十五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燥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火热入胃证十一  太阳六十六

太阳病二日反燥,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火邪圊血证十二  太阳六十七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圊与清同)。

火逆助邪证十三  太阳六十八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火逆吐血证十四  太阳六十九

脉浮热盛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吐血。

火邪内攻证十五  太阳七十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 二十一章

太阳坏病入太阴五苓散证一  太阳七十一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9此太阳入阳明去路将成白虎证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阳四十一)。

五苓散证二  太阳七十二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阳四十一

甘草干姜证三  太阳七十三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燥,烦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方在太阴三)。

甘草干姜汤 十八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 十九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甘草干姜汤证四  太阳七十四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剧增,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足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两胫乃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汗后吐逆证  太阳七十五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汗后吐逆证六  太阳七十六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吐后生烦证七  太阳七十七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吐后作吐证八  太阳七十八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身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身痛下利证九  太阳七十九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方在太阴二),救表宜桂枝汤(方在太阳五)。

新加汤证十  太阳八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新加汤二十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四两   生姜四两   人参三两

于桂枝汤内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依前法。

葛根连芩证十一  太阳八十一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汤主之。

葛根黄连黄芩汤二十一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入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桂枝去芍药证十二  太阳八十二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 二十二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于桂枝方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二十三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附子一枚去皮炮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桂枝厚朴杏子证十三  太阳八十三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二十四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于桂枝方汤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厚朴杏子证十四  太阳八十四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证十五  太阳八十五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小便不利者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十五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厚朴姜夏参甘证十六  太阳八十六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汤二十六

厚朴一斤去皮   生姜半斤   甘草二两炙   半夏半斤洗   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栀子厚朴证十七  太阳八十七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二十七

栀子十四枚劈   厚朴四两姜炙    枳实四枚水浸,去穰妙

以上三味,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干姜证十八  太阳八十八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二十八

栀子十四枚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香豉证十九  太阳八十九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二十九

栀子十二枚劈   香豉四两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香豉证二十  太阳九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甘草豉汤三十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两绵裹   甘草二两

于栀子豉汤内加甘草二两,余依前法,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三十一

栀子十二枚   香豉四两绵裹   生姜五两

于栀子豉汤加入生姜五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忌栀子证二十一  太阳九十一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太阳坏病入少阴去路 十七章

太阳坏病入少阴桂枝附子证一  太阳九十二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三十二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三枚   附子一枚炮,破八片   生姜三两

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破八片,余依前法。

芍药甘草附子证二  太阳九十三

    发汗,病不解凡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三十三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破八片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温服。

内外俱虚证三  太阳九十四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汗,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苓桂术甘证四  太阳九十五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三十四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真武汤证五  太阳九十六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桂枝甘草证  太阳九十七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三十五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阳虚耳聋证七  太阳九十八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五脏阴也,阴中有阳,清阳升发开窍五官,浊阴下降,七窍空灵故能闻见。汗伤中气,肝脾不升,肺胃不降,清阳下陷,浊阴上逆,浊气堙塞,听宫障蔽是以耳聋也。

身重心悸证八  太阳九十九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若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桂枝甘枣证九  太阳一百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三十六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桂枝加桂证十  太阳一百一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桂枝加桂汤三十七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于桂枝汤内更加桂枝二两共五两,余依前法。

桂枝加桂证十一  太阳一百二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十二  太阳一百三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三十八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牡蛎五两熬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两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温针亡阳证十三   太阳一百四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证十四  太阳一百五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三十九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龙骨二两   牡蛎三两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茯苓四逆证十五  太阳一百六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四十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两半   附子一枚去皮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姜附子证十六   太阳一百七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微沉,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四十一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禹余粮证十七  太阳一百八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方阙)。

太阳坏病入厥阴去路一章

太阳坏病入厥阴胃冷吐蛔   太阳一百九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太阳中篇坏病

桂枝汤证(以下太阳表病坏入阳明)

    表病发汗病仍在,乃遽下之病遂坏。如其下后脉仍浮,仍宜桂枝以解外。

麻杏石甘汤证

    汗下之后汗出喘,外无大热肺燥满。清燥泄肺须顾中,麻杏石甘不可缓。(有汗忌麻黄,因散卫气也,此方之麻黄乃泄肺满)。

人参白虎汤证

    大汗吐下后烦渴,洪大恶风舌燥干。

    白虎加参须速进,生津清燥顾中安。

调胃承气汤证

汗后恶热与谵语,微满微烦胃实起。

以及吐下胃有热,冒汗不愈微下已。

坏入阳明诸火邪证

 坏入阳明诸火邪,阴阳俱虚与圊血。

 入胃助邪吐与攻,有证无方自揣测。

五苓散证(以下太阳表证坏入太阴)

因汗烦渴溲不利,浮数微热动湿气。

坏入太阴因泄湿,未汗烦渴大青义。

甘草干姜汤证 芍药甘草汤证

浮汗数烦寒变热,误服热药燥吐厥。

草姜温中芍草伸,承气轻施谵语撤。

汗后吐 吐后烦证

汗后反吐胃气逆,吐后生烦欲冷食。

上是客热中是寒,清上温中莫偏热(长沙无方,理法如此)。

新加汤证

汗后身痛脉沉迟,血中温气被消失。

桂枝汤内加芍姜,新加人参温润职。

四逆汤 桂枝汤证

表证误下利难支,身痛表里皆病之。

急先救里宜四逆,后急救表宜桂枝。

葛根连芩汤证

表证误下利不止,下寒上热喘汗起。

寒利温药不得施,先清上热葛根使(此章脉促是陪,不是主)

桂枝去芍药汤 去芍药加附子汤

表证误下促脉露,解表仍需桂枝汤。

胸满去芍避中寒,恶寒去芍还加附。

桂枝厚朴杏子汤

表证误下发微喘,里阴上逆肺气满。

仍用桂枝朴杏加,解表降逆功两管。

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证

服汤或下心满痛,溲闭无汗表热中。

此系胆逆湿伤津,去桂合加苓术用。

厚朴姜夏参甘汤证

发汗之后腹满胀,中虚不运浊逆上。

浊逆清陷本相连,厚朴姜夏参甘当。

五栀子汤证( 栀子厚朴汤 栀子干姜汤 栀子香豉汤 栀子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汗吐下后烦满连,身热胸窒懊难眠。

少气干呕五栀汤,得吐止服忌栀寒。

桂枝附子汤证(以下太阳表证坏入少阴)

表证发汗汗出漏,恶风便难肢急候。

桂枝加附进莫迟,迟则阳亡难挽救。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发汗不解反恶寒,肾家阳泄命将残。

附子回阳甘补中,芍药清风阳自还。

苓桂术甘汤证

吐下之后逆满眩,又汗动经振摇现。

沉紧水湿木生风,苓桂术甘法最善。

真武汤证

表病发汗仍发热,悸眩瞤动欲地穴。

阳亡土败又风生,真武救之莫疑惑。

桂枝甘草汤证

过汗叉手自冒心,汗亡心液致风生。

培土达木风自静,药虽二味效如神。

桂苓甘枣汤证

过汗脐悸欲奔豚,木枯土湿下寒凝。

补土去湿温肝经,不用术附此方灵。

桂枝加桂汤

烧针令汗核起赤,被寒欲作奔豚时。

气从少腹上冲心,桂枝加桂达木急。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

用火迫汗令阳亡,起卧不安发惊狂。

吐腐镇惊调土木,恐寒中气去芍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火逆既下又烧针,内外阳亡烦躁生。

疏木培中嫌枣滞,桂甘龙牡敛神魂。

茯苓四逆汤证

汗下之后病仍在,烦躁不宁知土败。

姜附参草重加苓,泄水扶阳能救坏。

干姜附子汤证

下后复汗阳脱根,昼日烦躁夜安静。

不呕不渴无表热,脉沉干姜附子行。

乌梅丸(太阳表证坏入厥阴止此一证)

病有积寒复发汗,肾肝虚冷必吐蛔。

上热下寒阳微脱,乌梅丸理贵深求。

太阳中篇坏病

桂枝汤解

误下后脉仍浮,表证未因误下而入里,故仍用桂枝汤解表。何以不用麻黄汤,此必热多寒少,况又曾发汗误下,汗后不可再用麻黄,误下中气受伤也,此为表病在而腑热下之过早之病,以下皆表病坏入阳明之证。

麻杏石甘汤解

    表病腑热应解表清热,乃或过汗而不清热或遽下之,汗后下后汗出而喘,喘者肺气之逆燥,汗者腑热之上蒸也。麻黄杏仁泄肺气之逆满,石膏清腑气之燥热,炙草保其中气,外无大热者无表证之发热,如有表证之发热,又须兼用芍药之收敛,外有表气之大热,里气必虚,石膏亦不可用也。此为表证误治入阳明之坏病,汗后用麻黄乃泄肺逆也,此病之脉必洪大有力。

人参白虎汤解

汗出下后,津液伤亡,燥热大起,大烦大渴,脉象洪大,舌上干燥,表里俱热,时时恶风,恶风者里热透表,孔窍开泄也,白虎人参汤益气生津以救燥热也,此亦表证误治入阳明之坏病。

调胃承气汤解

汗后恶寒为胃阳虚,若汗后热,或发谵语,或腹微满,或心微烦,或吐下之后胃有热,或冒而出汗之后里气不和,皆胃阳渐实之候,宜大黄、芒硝下其热,炙草补其中气。因非完全胃家实证故用硝黄而兼补中之药,故曰调胃也,此亦表证误治入阳明之坏病。冒者津去阳郁上昏冒,汗出冒愈者,郁阳由汗泄去,阳与阴平故也。

坏入阳明诸火邪解

火邪者,以火发汗之诸邪气也。阴阳俱虚者外火内热,或发黄也,或欲衄与小便难也,或身体枯燥也,或但头上出汗、头下无有也,或腹满微喘口干咽烂也,或不大便久则浊熏而谵语也,或哕也,或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也,此皆阴阳俱虚之证,圊血者火邪伤血而便血也,入胃者火邪入胃,或热气上升腰以下无汗也,或津涸而小便不通热降不下而失溲也,或下焦无热而足下恶风也,或大便之后热降忽升头必痛也。凡此皆热气上升所致,必大便通后诸病乃解,因热气复降故也。但热气复降,其人心热也。助邪者火邪助热,热逆不下,腰以下重而痹也。吐者热被火逼,咽燥吐血也。攻者火邪内攻,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此火邪数证仲景未立成方,然不离清热之法,视其脉象之虚实,自己揣测用之可也,此数证不易治。

五苓散解

    因大汗后渴而烦,小便利者此热入阳明之人参白虎汤证。汗后烦渴小便不利,此太阴湿动,表证将坏入太阴也,而表证又未罢,故脉浮数而外有微热,烦者湿气格住相火不能下降也。五苓散苓术泄湿气,桂枝和表气也。若表证无汗渴而烦,里燥而非里湿,则大青龙汤之义矣。以下皆表病坏入太阴之证。

甘草干姜汤 芍药甘草汤解

    汗出太过,阳拔风生,将入太阴之坏病也。脉浮自汗小便数又兼心烦脚挛急者津伤热起也。燥者有内热,服桂枝附子阳拔而中气寒也,吐者中伤而胃热逆也。手足厥者阳气拔泄,四肢无阳气也。两腿挛急不伸者汗伤津液木枯风动也。方用炙草干姜温中回阳,再用芍药甘草以润木腿即伸矣。恶寒者脉浮之表证也,若胃液干燥而作谵语可用调胃承气汤少少与之,胃和谵语自止。既是阳亡之证亦宜四逆汤,不过木枯不宜附子耳。凡坏病入三阴,脉必微弱,面色必厌黯,神气必衰。入阳明之阳盛,脉色显而易辨。此病虽先有内热,误服热药以致阳拔中寒至此,仍宜干姜炙草以温中回阳,盖桂枝附子热而疏泄,故伤津拔阳,阳拔则中寒,故仍用姜草。调胃承气乃阳回而胃液干枯之法。

汗后吐 吐后烦解

此皆中伤胃逆,中寒上热之证也,用药当酌先后轻重为宜。

新加汤解

    汗后气虚故脉迟,木枯故身痛,此方桂枝芍药润木达肝,炙草生姜补中气,加芍药润木燥,加生姜行经脉加人参大补气也。

四逆汤 桂枝汤解

    既有表证又误下而兼有里证,此里证乃下利之阴证,迟救则死耳。里气愈陷表气愈难外发,故须先救里后救表,里宜四逆,表宜桂枝也。

葛根连芩汤解

又喘又汗皆上热所发,此病虽有上热,但因误下而利不止之利,与有热自利之热利不同,乃中土受伤,阳退阴进之利,当用温药之利也。惟上既有热,当先清其热,如热已清再用温药未晚,方用葛根清胃热,黄连黄芩清心包胆经之热,炙草补中气以降上热也。热降气收,陷升利止,利如不止再用温也。

桂枝去芍药汤 去芍药加附子汤解

    误下脉促表证仍在,表证仍用桂枝汤,如胸满则中土寒而胃逆,去芍药之寒。如恶寒则肾阳亦败,须去芍药而加附子以温肾寒也。促者表气被下而迫促也,葛根连芩汤证之脉促乃陪词。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表证误下,表证仍在,用桂枝汤解表。误下中伤,肺胃上逆而作喘满,加杏仁厚朴以降肺气之逆以消满也,此喘满为里阴上逆故肺胃不降,不然不用厚朴之辛热。

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解

    服桂枝汤后或下后,心下微觉满痛,小便不利又不汗出,又有表证之头项强痛发热。此系湿旺而胆逆并非表邪,故用桂枝汤去桂枝之解表,加茯苓白术以利湿也。汤中之芍药炙草生姜大枣所以补中气而降胆逆也。小便不利故知其为湿也,无表证其脉当有分别。

厚朴姜夏参甘汤

    此发汗之后中气被伤,清阳下陷而浊阴上逆故腹满胀。炙草人参补中气而助旋转,厚朴生姜半夏降浊阴以升清阳故满胀消也。

栀子厚朴汤 栀子干姜汤 栀子香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解

汗吐下伤其中气,中气旋转无力,胃气上逆,热淤不降则生虚烦。烦而腹满起卧不安者栀子清热除烦,厚朴枳实降逆消满也。烦而身热不去者栀子清热除烦,干姜温中以收相火也。烦而胸窒懊憹不得眠者栀子清热除烦,香豉调中而开窒也。烦而少气者栀豉加甘草以补中气也。若呕者栀豉加生姜以降胃逆也。

以五方以烦字为纲而分见各证,服汤后得吐者上脘之淤热已去,热去不可再服栀子以寒中气而生他变。如平日大便不实脾阳素虚,不可服栀子也。栀子香豉皆非吐药,吐而病愈者热淤膈上无路下行,栀子清之,栀子调中气之旋转,淤者不淤,淤本在上自然吐出耳。此脉必有热郁之象,然皆中虚之证必数而弱也。

五方皆兼温中补中药,中气旋转栀子乃能奏清热除烦之攻。世以栀子汤为吐方,不知吐者乃中气旋转,膈上之热无所依附自然吐出耳。伤寒论吐方乃瓜蒂散一方也。此证上脘虽有淤热,中下必定虚寒,用栀子之大寒甚危险也。以上表病坏入太阴。

桂枝附子汤解

发汗而汗出不止曰漏,漏者肾中阳气亡泄也。漏故恶风,汗亡津液,木气枯而风动故欲小便而小便反难。四肢秉气于脾胃,阳亡土败,木气枯故四肢难以屈伸而拘急也。

方用桂枝实表阳,芍药润木枯,炙草姜枣大补中气,加附子以回肾阳也。以下皆表病坏入少阴之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解

此恶寒与桂枝去芍药附子汤之恶寒同,此胸不满,故芍药与附子并用。胸满者中土太虚,芍药寒中败土也。凡用附子温补肾水,木气易生枯燥,兼用芍药润木,附子之妙愈显。

苓桂术甘汤解

吐下之后,湿动胃逆则心满,阳气为湿气格住,浮而不降则目眩,又复发汗以动经气,土湿木寒,木寒生风则身体现振摇之象。阳泄寒生,脉沉而紧,此中伤湿起而风生之病,方用炙草、术、苓补中土、燥湿气,桂枝温达木气而息风也。

真武汤解

汗后仍发热,心下悸,头目眩、肉瞤动欲入地穴而居,此汗多亡阳风木拔动也。五行之性,病则克其所胜,土者木之所胜也,土不败者,风木虽病何至拔动至此!风动阳亡,水寒土湿,方用术、苓以补土除湿,附子温水寒以培木气之根,芍药以清风,生姜降逆以回阳也。

桂枝甘草汤解

冒者覆按也,汗亡心液,风木动摇,心中悸动故叉手自冒心。凡木病者土必虚,故用炙甘草补中土,桂枝达木气,本是风木上冲之病而心中虚悸至于如此之甚。倘中气不虚,风木万不能直冲中宫而上凌心位也。肝木之升者清阳也,上冲者风气也,升则不冲,冲则不升,桂枝之降冲者升清阳也。

桂苓甘草汤解

过汗脐下悸动是欲作奔豚之象,奔豚者由脐下悸动而止有形如豚之奔。此病乃过汗之后阳亡水寒,土湿木枯,木气郁冲拔根上撞,势甚凶猛,悸在脐下即上撞之兆。方用炙草、大枣、茯苓补中土、泄湿气以舒木气之郁,用桂枝以达木而止悸。大枣富于津液,木枯最为相宜。水寒不用附子,土湿不用白术正是此方机灵处。盖奔豚愈发,乃木气拔根妄肆冲动之时,最忌白术之横,更忌附子之燥,因愈横愈郁,愈燥愈动也。

桂枝加桂汤解

烧针发汗,汗出阳亡,水寒木枯必作奔豚。针处被寒,水之气凌聚不散即起核而赤,赤者阳气之外泄也,阳泄水寒所以木枯,木气枯寒所以发奔豚也。奔豚欲发即有气从少腹上冲于心,此方芍桂调其风木,炙草姜枣补其中气,加桂枝降木气之冲,木气温暖则升而不冲,木气寒则冲而不升,桂枝善温木气故降冲也。

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汤解

此与奔豚同理而病较奔豚重,此则神魂惊狂木气之上冲更甚也。木气上冲浊气不降迷塞心窍,心气无根是以作狂,桂枝汤补中达木,去芍药之寒中,加蜀漆以吐痰浊,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解

此亦奔豚惊狂之类较轻者也,阳亡木陷,心气无根故生烦躁。方用桂枝以达木,龙牡镇敛浮阳而止烦躁。此方不用枣者,因烦则胸中气滞,枣性壅满,服之增烦也。凡木气不宁之病中气必虚,故用甘草以补中气,盖中气充旺左旋右转则甲木降于右,乙木升于左,甲降则肾水温,乙升则心火清,阳秘神安烦躁何来,此土木之所以贵兼治也。

茯苓四逆汤解

汗下之后病不解而生烦躁者,湿动阳亡、中气大败,方用茯苓泄水邪,参草补中气,姜附温寒回阳也。

干姜附子汤解

昼曰阳气在外,夜则阳气在内,阳气晚?根之人故昼躁而夜安,不呕不渴纯是寒证,无表热而脉又沉,纯是里证,故用干姜以回中土之阳,用附子以回肾中之阳也。以上表病坏入少阴。

乌梅丸解

此表病误治入厥阴之坏病也。旧有积寒是平日阳气已虚,复误发其汗则肝肾皆寒,蛔因寒不安,上寻热处则吐出也。吐蛔之证,下寒上热而中虚。详厥阴篇本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