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疹出但高热不退?治疗疱疹、水痘、手足口的专方来了!!!

 经方人生 2022-05-19 发布于四川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本人有一个初步设想,欲挑选临床的常用50首经方来讲解,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中医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坚决反对神话中医!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经方学苑>姊妹号<杏林明医>正式开通,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   

临床上很多患者,特别是小儿容易一高热,就出小红疹子,还兼有感冒的症状,持续3-5天不缓解,搞得家长是焦头烂额,今天介绍的方子,就是治疗此病的专方——竹叶柳蒡汤。

需要指出的是,此方并不是小儿专方,临床上只要是这一类人群均可使用。他们初期多见感冒的表现如喘嗽,鼻塞流涕,恶寒轻,发热重,甚至有的人还出现心烦意乱,咽喉肿痛,唇干口渴等,慢慢的全身出现散在小红疹,高热反持续不解……上面的这些症状表现,中医多认为是热毒内蕴(内部矛盾),复感外邪(外部矛盾),热出不畅,兼津液耗伤导致的。明代神医缪希庸在其小本本里面(《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专门记载了一首治疗此病的方子,今天就跟着郭医生一探其真容!

[组成]

西河柳五钱(15g),荆芥穗钱(3g),干葛一钱五分(4.5g),蝉蜕一钱(3g),薄荷一(3g),鼠粘子一钱五分(4.5g),知母蜜炙一钱(3g),玄参二钱(6g)甘草一钱(3g),麦冬去心三钱(9g),淡竹叶二十片(3g)。(甚者加石膏五钱、冬米一)

[用法] 

水煎服。

本方主治系由肺胃蕴热体质基础,又复感外邪,热出不畅,久伤津液引起初起生活不注意,特别是小儿冷暖不自知,脱穿衣服不及时,多感受外寒,寒邪蕴久易化热;或直接感受风热邪气;小儿同时心智未全,饥饱无度,容易出现食积;而现代人的大人们呢?油腻、生冷、煎烤食物吃的太多,喜欢点外卖的也不在少数,日久均易出现胃肠蕴热;感受外邪之后,人体的肌表多郁闭,导致热出不畅而发为疹子。

综上,可大体将本方理解为在肺胃蕴热的体质基础上(肺胃蕴热之人多见口干口渴,便秘,烦热,急躁,舌红,苔黄等),感受外邪(伴感冒表现),出现高热、皮肤起小红皮疹的专方。

具体分开来说:

邪犯卫表,卫阳被遏,故见恶寒发热等感冒见症

里有蕴热(肺胃则恶寒轻,发热重。

肌表郁闭,内热不得泄,内壅于肺,肺系不利,肺失清肃,故见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喘嗽。

里热较盛,足以使患者烦闷躁乱

热邪伤津,则患者多见唇干口渴。

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是邪毒袭表,津液已伤之佐证。

在具体的药物配伍上,本方宜针对内外矛盾,两相兼顾,一方面宜轻清宣达,助其透发,解决感冒表证;同时宜清热生津,兼顾里热已盛,津液已亏的内部矛盾,清热解表并行不悖。

透疹要药:

西河柳辛平,“近世治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发散之神药” (《本草经慌》卷11)。用其“独入阳明”,“功专发疹”《本经逢源》卷3),故为疹透发不出的要药。

解表之药

葛根、牛蒡子、蝉蜕、荆芥、薄荷轻清疏散,开肺达表;

一干清热解表透邪之药,不仅协助西河柳透疹,又可宣肺解表,使肺气宜,喘嗽平,表证解。

清热之药:

竹叶、知母、玄参、麦冬清泄肺胃,生津止渴,其中竹叶尚能清心利尿,导热下行,具有清上导下之功。

四药合用,使热去则烦闷躁乱之证除,阴充则唇干口渴之证愈。

调和之药:

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以上四组药物,各司其职,发散解表同时而无助热伤津之忧,清热之余而无伏气血之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透疹之方也。本方创始人缪希雍认为:“痧疹乃肺胃热邪所致”,“痧疹不宜依证施治,惟当治本。本者手太阴、足阳明二经之邪热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3)。

对里热炽盛者,加石膏、冬米(即粳米),是合白虎汤之义,其清肺胃之功更优,亦即缪氏治疹求本之意也。

[临床加减法]

喘咳甚者,加枇杷叶、前胡、白前以清肃肺气,止咳平喘;

咽喉红肿疼痛者,加板蓝根、大青叶、桔梗以清热解毒利咽;

疹色暗红者,加丹皮、赤芍以凉血活血;

热甚者,加石膏、连翘以清热解毒;

若疹未透,里热不甚者,当以透疹为主,宜减去知母、玄参、麦冬等清滋之品,以免寒凉伤中之弊。

本方清热之功较强,若热势不盛,以用银翘散加蝉蜕、大青叶为宜。

因方中知母、参、麦冬等甘寒滋腻之品、过早用之恐有邪毒内遏之弊,故麻疹热不甚,阴津未伤者,不宜使用此方。

现代中医儿科专著《中医儿科学》,用治麻疹见形期,疹出稀疏,色较鲜红,属热毒炽盛的清解透表汤,亦循竹叶柳蒡汤之思路,以本方去滋贰之麦冬、玄参、知母,疏散之荆芥、薄荷、竹叶,加清热解毒凉血之升麻、桑叶、菊花、银化、连翘、紫草组成。现代根据其病机实质,常用本方治疗麻疹透发不出,以及疱疹、水痘、手足口等辨证属热盛津伤证者。

[方论选录]

1.王子接:“痧疹热邪塞于肺,逆传于心胞络,喘咳烦闷,躁乱狂越者,非西河柳不能解。仲淳……另出心裁,立一汤方,表里施治,盖以寒邪犯心、肺二经,营卫并伤,非独主于里也。大凡灼热固表尤汗,而见诸证者,则有竹叶、石膏之辛凉,解肌发汗;热虚蕴里而见诸证者,则有西河柳之咸温润燥,开结和营,以解天行时热。至于十味佐使之药,不外乎润肺解肌,清营透毒,毋容议也。”《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下)

2.李畴人:“以石膏、知母、玄参、麦冬清肺胃,泻火之中即寓救阴之义;竹叶、西河柳、牛蒡、荆芥、薄荷泄肺风而解肺热;蝉衣、葛根清阳明肌表;草、米清肺和胃,乃从竹叶石膏汤变化而来。治小儿风痧,风温咳嗽不爽等症,较防风解毒有功。”(《医方概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