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眼看世界之郭嵩焘(2)——对大清外交的反思

 laoyu2012 2022-05-2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求知识于世界,问兴亡与历史。

大家好,今天是2022年5月19日,今天晚上继续我们开眼看世界之郭嵩焘系列的第二集。

上一集我们介绍了,郭嵩焘在1856年,大清咸丰六年调到北京南书房工作,成了了皇帝的文学秘书。从1856——1860年,他在北京工作这段时间,正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一系列严重决策失误的,像北京换约问题,扣押巴夏礼使团等等做法,这个话题展开讲就非常长了,我们这个系列重点是介绍郭嵩焘出国以后的部分,所以就不展开了,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他还是一种感性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他是在朝廷中枢,亲身经历了整个过程,这对他的触动是非常大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郭嵩焘主要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1859年皇帝派他去天津到僧格林沁亲王那里帮办军务,但是两个人关系处理的不好,很多意见不和。第二件事是到山东烟台等地彻查当地海关侵吞贸易税款的问题,因为他清廉方正,真的彻查整个腐败链条,得罪的人非常多,最后是在各方弹劾之下,被迫返回北京,并且给了一个降两级的仍在南书房行走的处分,虽然还是在北京,但是已经是坐冷板凳了。这是40多岁的郭嵩焘第一次经历官场上的大挫折。

1860年4月7日,42岁的郭嵩焘就请病假,辞官回乡了,这一年的10月份北京被英法联军攻陷,圆明园也被烧了。

  郭嵩焘对于国家的情况痛心不已,他反思国家的对外交往,他在日记中写下了一段,今天读起来都振聋发聩的文字:

    “吾尝谓中国之于夷人,可以明目张胆与之划定章程,而中国一味怕。夷人断不可欺,而中国一味诈。中国尽多事,夷人尽强,一切以理自处,杜其横逆之萌,而不可稍撄其怒,而中国一味蛮。彼有情可以揣度,有理可以制伏,而中国一味蠢。真乃无可如何!夷患至今已成,无论中国所以处之何如,总之为祸而已!”

  大概的意思是,我常常说,中国人和这些洋人相处,是可以明目张胆和他们划定章程办事情的,而国人总是害怕。洋人讲究条约,那就大家讲好条件照章办事,但是我国老是耍诈,一耍诈多生事,不按照条约履行,洋人就给你来硬的,本来是可以讲道理,杜绝洋人耍横,而且不触怒他们的,结果我们一味蛮干。本来可以揣度情况,用道理制伏对方的,但是我方一味犯蠢,这真是无可奈何啊,到今天祸患已成,啥都白费了。

  中国社会在南宋以来,朝野舆论就有一种强烈的倾向,认为对外关系妥协和谈就是投降派,不管打不打得赢,只要敢打那就是忠臣,有时候和谈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它和投降是两回事,但是舆论不管这个,所以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后面的庚子国难一直是这个思路。其实再早一点,晚明时代袁崇焕想和后金进行一些策略性的和谈,那朝廷舆论都是不允许的,压力非常大。

   而郭嵩焘这种理性的政治人物认为,政治是有现实感的,不是意气用事,国家既然打不赢,而且又已经签了《天津条约》的情况下,就先履行条约,减少损失,然后争取时间,发展壮大自己,而不是条约都签订了还瞎搞,让国家利益蒙受更大的损失。当然这种声音在当时那个历史氛围中,也很难被听进去。

  辞官离开北京的郭嵩焘又有哪些故事?他是怎么个机缘成了驻英国公使的?

  欲知后事,我们下集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