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到美国耶鲁大学念书。 第一个星期,我就到神学院拜访一位神学教授。 聊天的时候,我们聊到了有关人性的问题。 》》》美国教授的问题 当时我很幼稚,也以为说“人性本善”,就跟他说: 基督徒相信人有原罪,好像太消极了,不像我们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比较积极。 这位教授不懂儒家,他只是凭他的常识和理性,问了我一个问题, 他说:你们中国人讲“人性本善”,那中国有坏人吗? 我说,有。 我说,那也会。 他说:如果人性本善的话,恶从哪里来? 这是很自然的反应,全世界人听到中国人讲“人性本善”,都会问这个问题。 按照宋朝学者的说法,你也可以给出所谓的解释啊! 从宋朝的张载开始,人性被分为两半: 一半叫做“天地之性”,一半叫做“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又称“天理”,这个是善的; “气质之性”是人欲的来源,人性的“恶”统统从这一边来的。 宋朝学者讲人性的时候,就只讲“天理”这一半,所以就说人性是“本善”的。 但是你怎么可以不谈“气质之性”呢? 这一半是人具体的身体啊,人生下来就有身体,你讲人性把身体排除,那不是讲鬼吗,讲幽灵? 但是宋朝一直到明朝,学者都这样讲的,这种思想能骗谁? 》》》儒家原本的人性论 真正的儒家不是这样讲的,孟子不是这样讲的。 孟子讲人的时候有一个原则: 人有“大体”,有“小体”,这两个都是人不可分割的因素。
孟子是身心合一的,称大称小就是告诉你: 两者有主从、有本末、有先后。
人的身体那么胖,怎么叫“小体”呢? 小代表次要,动物也有身体,所以人有身体是次要的; 但是动物没有人这种心,所以心才是人特别的地方,叫做“大体”。 孟子绝没说,只有“大体”才算是人,“小体”不算。 这不是孟子的意思,是宋朝学者的创建。 孟子是是身心合一论,所以他才会说: 一个人只要做到仁义礼智,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为什么? 因为你行善,就身心合一了嘛。 孟子还说过一句话: 孟子曰,存乎仁者,莫良于眸子……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这句话其实缺乏医学根据,孟子不知道今天有种眼药水,一点眼睛马上就亮了; 他也不知道,有些人患了黄疸病,眼睛永远是昏黄的。 这跟胸中正不正有什么关系? 我们也不能怪孟子,那时候医学没这么发达嘛。 我当时怎么回答这位美国神学教授呢? 他问了这句话之后,我脑袋里面马上转了一圈: 我当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啊,也可以问他: 你们基督徒说人生下来就有原罪,那不是性恶,请问西方有好人吗? 有。 西方人也做好事吗? 也做。 请问,善从哪里来? 我不用问就知道他会怎么回答,他会说: 善从上帝来,所以你信上帝吧! 那我不是输光光了? 所以当他的问题一问完毕,一秒钟之内我就知道,今天输了。 我立刻站起来说,今天还有别的事,先走了。 出了他的家门之后,当时我心里就有念头: 我这一生,不把儒家人性论说清楚的话,誓不为人! 》》》利玛窦的来信 哪里有几千年中国文化,孔子孟子这么好的思想,让人家一句话就问倒的? 外国人谈人性,他是依托宗教的。 他说人生下来就有原罪,解释社会上的罪恶解释得清清楚楚。 到最后结论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的话,更可能犯罪。 当然,这个结论我们不一定接受的。 有信仰的人就比较不会犯罪,没有信仰的人就一定做坏事吗? 当然不是的。
他到中国后,曾经写信给罗马教廷,这个信到现在还保留着。 他说,中国很多念书人,他们没有信我们的上帝,但是也有很高的道德水平。 请问为什么? 因为我们中国的念书人是学儒家的,虽然儒家后来没有得到适当的诠释,但还是会起到影响的。 孔子孟子说的每一句话,让你听的时候都觉得, 是应该谨慎一点,行善是应该的,真诚由内而发,良知让我该如何做。 外国学者他很诚实的,他说我们是宗教,就是人有原罪; 然后我们设法一生来赎罪,走我应该走的路,最后可以得到赦免,得到解脱。 那你们儒家讲“人性本善”,这个话怎么落实到生活上呢? 当然不能啊! 所以怎么能讲“人性本善”呢? 我们自己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啊! 中国的社会有哪一点,可以反映出来“人性本善”这四个字呢?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况,就知道我受的刺激有多大。 几十年过去了,我都没有忘记这件事。 我都想说,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你有责任把孔孟说清楚; 我后来一直在做的不是别的,就是把儒家的人性论说清楚,是“人性向善”而不是“人性本善”,让孔孟的思想重见天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