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养生主:洞彻人生,明察大道,寥寥800字写尽人间至理

 信息熵 2022-05-22 发布于福建
文章图片1

导读:人生在世,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而我们所谓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学习各种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

但是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学会的东西越多,所面临的未知和空白也就越多。你所储备的认知,永远不足以解决你所遇到问题。

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号称庄子内篇当中最玄妙的一篇文章——养生主。

但是为了能够让大家更进一步地去了解这篇内容的本意,我们今天还是继续采用穿越模式,一起神游千古,与庄子坐而论道。

故事开始

文章图片2

在一座看起来非常破旧茅草院里,你又一次见到了正在太阳底下呼呼大睡的庄子。于是你悄悄走了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把庄子从睡梦中叫醒了过来。

庄子一边伸着懒腰,一边问你有什么事情?

这时候你终于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一个憋在心里很久的问题:

“一个人究竟如何才能拥有渊博的学识,和非常高深的智慧?”

然而没想到,庄子却像看白痴一样,看了你一眼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过匆匆数十载,最多也就100来年,跟无限的时空相比,简直犹如白驹过隙。

而世间的道理和学问,则像是无边无际的深渊大海,不可计算,无法估量。

你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认知,那岂不是自讨苦吃吗?怎么可能会有穷尽呢?

一个人的智慧再高深,还能与包罗万物的天地相比吗?

所以说世间的书你是看不完的,天地之间的万物,你也不可能全部了解和掌握。

如果知道了这个道理,你还要执着于追求学识和智慧的话,那就真的是无可救药了。

文章图片3

听了庄子的解答,你又非常疑惑地问道:

“一个人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见闻,和高深的智慧,那怎么能够从容地去应对,世界上的种种事情呢?”

这时庄子告诉你说:

“想要从容应对世间的一切,其实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智慧,更不用去拼命地学习各种学问,你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就足够了。

这句话就叫做——为善不近名,为恶不近刑。

听到这里,你忍不住打断了庄子说:

“您这不是教人们学会钻空子吗?为善不近名我可以理解,做了善事不求名声,不图回报发乎于本心,不因外界得失而动。

但是你说为恶不近刑,这不就是在倡导人们以规避法律的方式去做坏事吗?

这样的话怎么能从您这种人的嘴里说出来呢?”

文章图片4

庄子闻言不禁哈哈大笑:

“你啊还是太天真了。这个世界上能够约束人的又何止是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和人类社会当中的法律制度呢!

除了这些东西之外,还吉凶祸福贵贱贫富乃至于生死

往更加遥远的层次来讲,还有阴阳顺逆正反有无

这些概念,岂不比你刚才所说善恶与法度要广泛得多吗?

那么在如此之多的对立层面之间,你又该如何从容地应对,让自己安然处于天地之间呢?

如果说人类社会中的法律是有明文规定的,你可以去寻找它的漏洞,钻它的空子。

那么对于无形的阴阳生死,吉凶祸福,你怎样去洞察和把握呢?”

庄子的这一番言论,的确是把你给彻底的说懵了,看着你似懂非懂的样子,庄子又继续说道:

“其实我跟你说得为善不近人情,为恶不近刑,无非就是在告诉你,无论做什事情,都不要朝着极端方向去发展。

文章图片5

正所谓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不管你是为善,还是为恶,只要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都会对自身造成伤害。

此时你有些不解地问庄子:

“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恶多端,必然会自食恶果,但是为善者,为什么还会有害自身呢?”

这时候庄子起身舒展了一下身体说道: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总是喜欢过度的标榜一些东西。如果一个人恶名远扬,那么有些坏事也许并不是他做的,但是人们也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扣在他头上。

可是如果一个人因为某些善行而出了名,那么人们也同样会对他进行过度的追捧,把他推上一个非常崇高的位置。

但事实上,这个人的真正德行却未必有那么的高尚。这样长久以来,恐怕就要出事情了。

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余殃,一个人被推上神坛,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啊!

文章图片6

听完这一番话,你终于有些明白了点着头说:

“我之前听人说过一句话,叫做过分的夸赞和过分的诋毁,同样都是一种误解。今天总算是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人要想安稳处世,就必须学会把控好一个度,避开那些过度东西,始终游走在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缝隙当中。可问题是怎么才能找到所谓的缝隙呢?”

庄子看你总算是有点开窍了,于是就开始给你讲起了一个叫做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解牛

庄子说梁惠王的手下有一个技艺非常高超的厨子,人们常常称呼他为庖丁。有一次庖丁在大殿上演示自己宰牛的过程,只见他用手中的刀,在牛的身上不断进进出出,纵横交错。

恍惚之间,他用刀杀牛的声音,好像形成了某种特殊的韵律,竟然能够跟正在演奏的钟鼓之乐,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

文章图片7

梁惠王看了之后,非常惊奇地问他,你的技术怎么会如此出神入化呢?但是庖丁却告诉他,我在杀牛时,心中所秉承的是道,早就超脱了术的层次。

梁惠王又接着问他,对你来说什么是道,什么是术呢?他们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庖丁说:

“我在一开始学杀牛的时候,眼中看到的就是一整头牛。

所以我需要用刀去刺破牛皮,切开牛肉,然后再割断牛筋,斩断牛骨,最终才能将其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块。

然而在三年之后,我的技术逐渐纯熟,再看牛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

这时候一头牛在我的眼里,就不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我会把他看成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结构。

我只需要按照原有的结构,把每个部位之间牵连的地方切断,一头牛就会自然解体,变成牛头牛尾,牛蹄,牛腿等大大小小的部分。

文章图片8

不过到如今,我的境界早已更上一层,完全可以顺着牛身上的自然纹理,让手中的刀刃,游走在筋骨肉的缝隙当中。根本不用进行任何切割,就能使一整头牛骨肉分离,变成薄薄的肉片。而这种境界,就叫做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意思就是用心神和意念,来观察事物的细微结构,让精神游走于事物本身存在的缝隙之间。到了这一步,就可以称得上是由术入道了

所以普通的厨子宰牛,需要切筋斩骨,一把刀最多用上一个月,而技术高超的厨子,虽然不用去砍牛的骨头,但依旧需要去切牛筋,割牛肉,因此一把刀大概能用一年左右。

而我这把刀,现在已经跟了我十九年了,可是你看它的刀刃,却依然像是刚磨出来的一样,没有丝毫破损。

这就是有术和无术,有道和无道的区别啊!

或者说我所在意的,已经不再是怎样去宰割一头牛了,而是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保全我手中的刀。

文章图片9

听着庄子的故事讲到这里,你忍不住感慨道:

“其实从某些程度来看,这个世界又何尝不是庖丁眼中的一头牛呢?

世间万物就好比牛身上的皮毛犄角,以及内在的筋骨肉一样,都有各自生成发展的规律和痕迹。而这些所谓的规律,痕迹,就是庖丁所说的缝隙。”

他可以沿着这些缝隙去分解一整头牛,而世人也同样可以顺着这些缝隙,游走于世间的规则之中,使自身如同庖丁手中的刀刃一样,不受任何损伤。

但只可惜,人们虽然能够明白这一层道理,却依旧很难坚守住自己的内心和言行,不让自己越过那一条所谓的安全界限。原因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名利二字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而且在很多时候,人们甚至会为了追求一些短暂的快乐,而自动忽视,甚至是背离世间的规则,让自己置身于危险的边缘地带。

就像是宰牛的厨子,明知道用刀去砍牛的骨头,刀刃会崩掉,但却为了获得斩断骨头的那一种快感,而忍不住去砍,这样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

文章图片10

这时候庄子也跟着叹了口气说道:

“这个世界向来都是平衡的,有所得到就会有所失去。你想要得到什么,就要准备好失去什么,既然选择追求名利,就必然要受困于名利。

既然选择追求短暂的快乐,就必然要受困于长期的烦恼和痛苦。想要获得快感,就得做好刀刃崩掉的准备啊!说到这里,庄子有提到了一件往事。

命运的选择

庄子说自己有一个名为公文轩的好友,曾在大街上看到过一个人,穿着华丽的官服,被君王拜为右师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

但遗憾的是,他也因为参与朝政,而遭受了极其严重的刑罚,并且因此断掉了一条腿。

然而当他们两个人说话的时候,这位官至右师的人却说自己之所以会失去一条腿,并不是什么人为的祸患,而是上天给他安排的命运。

而且他还说自己就像是一只被养在笼子里的野鸡,既然想要过上华贵富足的生活,就只能甘愿被人关在笼子里养着。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世界上的每一条道路,都有各自的固定轨迹,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这是一种不可违逆的因果关系,就像一个人经常在河边行走,那么他大概率有一天会被河水打湿鞋子和衣服,甚至有可能一不留神掉进水里。

文章图片11

听到这里,你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对着庄子说道:

“世界上的规律虽然是固定的,不可违逆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

可以决定自己到底要顺着哪一条规则发展下去,只要我选择不在笼子里面活着,放弃荣华富贵,是不是也就可以获得身心的绝对自在了呢?这应该就是你们道家学派所讲究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吧。

庄子听了你说的话,不由得一声轻笑说:

“你还是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简单了。人生在世其实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这个世间就如同一座囚笼,各种事物交织在一起,

世人不是被这个牵绊,就是被那个捆绑,在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啊!

尽管主观上想要超脱世俗的束缚,但客观上却又不得不曲意迎合,多方迁就。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能够不迷失自己就已经不错了,还谈什么选择呢?”

文章图片12

你听完庄子的话,也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于是忍不住又问:

“难道就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让人在这种对立的环境中,活得恰如其分吗?

见到你如此契而不舍的追问,庄子终于满意的点了点头,又给你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

“从前老子去世的时候,有一个叫做秦佚的人前去吊唁。这个人是老子生前的之交,但是进了灵堂之后,却只是象征性地哭了三声,随即便转身走了出来。”

他的弟子见状之后,便问道:

“师父不是老子的至交好友吗?这样做合适吗?”

文章图片13

12这时候秦佚转身告诉弟子说:

“正因为我是老子的至交好友,所以才要这样做啊!因为人生本就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世间的一切有形之体皆是如此,只要有开始,就会有结束,生生自然有灭。一个人生下来,是他来了,死亡是他去了。

一来一去,一生一灭,本就是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则,包括你我都在这个规则之内,也都会有这么一天。

所以有什么好悲痛的呢?我的内心里本来就没有悲痛的情绪,为什么要像那些不懂得大道真意之人一样哭得死去活来呢?

而我之所以要在里面哭上三声,那是为了表示对世俗礼节的尊重,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契合。

其实在屋里痛苦的那些人当中,虽然有一部分人的确与老子的感情很深,心中悲痛万分,忍不住痛哭流涕。

文章图片14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他们本身与老子之间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完全是为了迎合世俗,在那里装模作样的哀嚎痛苦。

这样的行为,不仅是违背了自己的本性和本心,同时也违背了客观的规则,违背了天道啊!

按照古时候的说法,这就叫做遁天倍情。”

这种人尽管自认为聪明机敏,圆滑世故,但实际上却是真正的自讨苦吃。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你终于开始变得明了了起来。

文章图片15

对着庄子说道:

“原来所谓的缝隙,就是天道与人道相互重合的部分,人类社会的规则,与天地自然的大道,原本就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而一个人只要能够始终处在两者相互契合的范围之内,使自己的志思言行,既不违背天道,不违背自己的本心,同时也不与世俗的观念产生矛盾和冲突。

如此一来,就能够如同庖丁解牛一样,从容应对世间的一切,而不至于跟这个世界产生对抗,因此也就不会伤害到自身。

当你说完这一番话之后,转过身来却发现,庄子不知何时又开始打起了瞌睡。”

而且与此同时,口中还不断重复着:

“千百年后,我的形体早已化作尘埃散去,唯有一本经卷,足以薪火相传,不知其尽。”

随着庄子如梦呓般的话音缭绕,眼前的景象逐渐变得模糊。当你再回过神来的时候,只剩下漫天的星辰,映照着古往今来的无穷时空,映照着庄子心中那一抹永恒不灭的智慧之光。

回归现实

文章图片16

15其实了解完庄子养生主这一篇内容之后,你就会发现。

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或者对待身边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并不是自己拥有多么庞大的知识储备,也不是看你学过多少经典的案例或者是方法。

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凝聚思维的方向。就像那个解牛的庖丁一样,同样都是一把刀,有人用它来砍骨头,有人用它去切筋割肉。

但是庖丁却能够在最细微,最本质的层次上,发现事物的基本规则,用一种几乎没有任何损伤的方式,达成自己想要的效果。这就是庄子所倡导的思维,也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在这几个故事当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是在向我们传递这种思维理念的本质,最后老子的故事,则是在向我们展示着思维理念的运用,和运用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