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检查法:肩部检查 (一)望诊检査 正常的肩峰部呈半圆形而丰满外观,两侧对称。肩部前面最 突出的是锁骨,其内侧端在胸骨柄处向前隆起,向外侧延伸到肩 峰,锁骨就在皮下,其隆起的轮廓容易看到呈“s”形。肩部后面突 出的骨性标志是肩胛骨,它是一块三角形骨板,紧靠在胸壁上,双侧对称,表面平整。 (二)运动检査 1. 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检査 方法来判断病人是否有活动受限。所谓主动运动,就是病人通过 自主地运动肌肉来完成活动;而被动运动,则是医生活动病人的肢体来检査活动范围。 阿莆莱(Aply)的“瘙痒”试验是评价病人主动运动范围的最 快方法。首先检査外展与外旋,让病人把双手伸到头后部,触摸对侧肩胛骨内上角;接着检査内旋与内收,让病人把双手伸到头前面 并触到对侧肩胛骨的下角。在整个检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 活动是否受限,两侧是否对称及节律是否正常。 还有一种检査主动运动的方法:让病人将上肢外展到90°,肘 关节伸直,然后让其前臂旋后、手掌向上继续外展,直到两手在头 上互相接触为止。此法可检査两侧外展是否充分,可迅速地进行 两侧对比。下一步,再让病人把两手放在颈后,两肘部向后推,可 检査外展和外旋,最后检査内收和内旋,瞩病人两手放在背后,尽 量向上,好像在搔肩胛骨下角部位。 这些快速检査主动运动范围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同时检査两 侧肢体的活动情况,很容易对比看出它们是否对称,即便是很小的 差别也可以看出来。 在被动运动检査中,由于医师对病人肢体施加了力量,因而排 除了病人本身肌肉力量的作用,被动运动检査是用来判断关节活 动受限的范围,在有肌肉动力和无肌肉收缩的情况下是否一致,若 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同样受限,说明是关节的病变。是关节内 (骨)的病变,还是关节外(软组织)的病变呢?还要配合触诊来鉴 别。若触摸起来是橡皮样感觉,在压力下稍有弹性,多是关节外 (软组织)的病变;摸起来若是很硬,活动受限是突然发生,则多是 关节内(骨性)的病变。 在被动运动检査时,还要注意嘱病人完全放松,如果病人紧 张、害怕或对检査不放心,其肌肉就会紧张,影响关节的活动,妨碍 被动运动检査。所以,检査时动作轻柔是很必要的。另外,在检査 肩关节被动运动时,病人肘部应屈曲,这样可以减少肩部的长度, 使肩胛带的运动更容易、更准确。 2. 扃部各种运动的正常角度和检查方法 (1)肩肱关节 前屈90°、后伸45°:检査时,医师站在病人背后,一手放在 病人肩峰上以稳定胛骨,并固定住全身;另一手放在肘关节的近位 端,活动臂部使它前屈,正常可达9。°。然后再向后伸,正常可达 45%还要检査对侧屈伸运动情况,双侧对比。若屈伸运动达不到 正常角度,可能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或肩部滑囊炎等。须注意, 当前屈超过90。,继续向上运动,称作“上举”运动,是三关节一连 接的同时运动,可达170°〜180°。 ① 外展90°、内收45°:检査时,病人面对医师,屈肘90°,医师 一手固定住肩胛骨下角,一手握病人肘部使上臂外展,正常可达 90°;如再向上运动,则带动肩睥骨沿胸壁随之向上滑动,即三关节 一连接的联合运动,可达180°。然后将病人的臂部放回体侧,并 使横过身前而内收,可达45°。当发生肩部滑囊炎或旋肌袖撕裂 时,内收运动受限明显,而肩关节周围炎以外展运动受限显著。 ② 外旋45°、内旋120°:检査时,病人面对医师,将其肘关节屈 90°,靠在腰部,以防止外展运动代替内旋运动,也可防止内收运动 代替外旋运动,臂部外旋时,将臂部作为一个活动点,前臂作为活 动的指针,医师扶其前臂向外移动,即为外旋,正常可达45°,然后 再从开始的位置,将其前臂旋过至背后部,做内旋动作,正常可 达 120°。 (2) 胸锁关节:此关节在上臂抬高时,锁骨有40°抬高范围,锁 骨抬高在上臂抬高最初90°范围内完成。 (3) 肩锁关节:此关节有20°活动范围,部分活动显示于上臂 抬高最初30°范围内,部分活动系在上臂抬高135°后发生。 (4) 肩胛胸壁连接:肩胛骨在胸壁的旋转活动范围等于胸锁关 节(40°)与肩锁关节(20°)活动范围的总和60%肩胛胸壁连接的 运动方式有如下三种: ① 提肩运动:主要是提肩胛骨向上移动。检査时,病人坐位, 医师两手放在其双肩上方,让病人耸肩,可测得运动和肌力。 缩肩运动:主要是两肩胛骨向中线靠近的动作。检査时医 师站在病人对面,两手放在肩外部,拇指放在锁骨部,让病人做两 肩后伸运动,医师可拉两肩向前测得肌力。 ③伸肩运动:主要是使肩胛骨向前运动,即伸手取物的最后动 作。检査时,病人上臂前屈90°,尽量屈肘伸手摸到同侧肩部,这 时让病人做向前伸肘运动,如试图用肘部去触的动作,医师可用手 扶其肘部给予阻力,测得肌力。 肩部的运动比较复杂,各 关节既有单独的运动,又有其 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肩部各 关节可以协同完成内收、外展、 前屈、后伸、内外旋转运动以及 这些运动连续起来的旋转运 动。所以,在临床检査中,要做 到各个关节的鉴别检査,其方法是: 让病人背向站立,检査者一手固定肩胛下角,另一手拾图6-24肩肱关节外展检査起上臂直到肩胛骨开始向外移 动,肩胛骨开始移动前的最大关节活动范围即为肩肱关节的外展 度(图6-24);如上臂继续上举则为肩胛胸壁连续的运动,再让病 人做耸肩动作,此时肩锁、胸锁二关节同时活动,如有活动受限,再 结合疼痛部位,就能确定病变在肩锁关节或胸锁关节。 另外,在肩部运动过程中,还可以检査岀某些疾病的弹响或摩 擦音。其方法是让病人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检査 者用手按住肩部,仔细辨别其弹响或摩擦音的变化,以确定病变的 部位及性质和弹响的程度。特别是肩部骨折时的骨摩擦音,有特 殊的诊断意义。常见如下: 1. 弹响肩它的声响,发自肩肱关节,其特点是关节运动达 到一定角度时出现,多数病人自己能掌握声响的规律。产生弹响 肩的原因很多,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肱二头肌长腱滑脱:当从结节间沟中滑脱之际,产生弹响 和疼痛。 (2) 陈旧性肩袖损伤:在上臂外展运动中,当损伤滑过肩峰时, 可产生响声和疼痛。 (3) 三角肌部分纤维增厚与周围发生摩擦。 1. 弹响肩胛骨肩胛骨弹响,发生于肩胛胸壁连接,可能是 轻微的摩擦响,也可能是粗糙的弹响。 产生这种弹响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1) 肩胛下滑囊炎。 (2) 肩胛下肌肉损伤。 (3) 肩胛骨与胸壁之间的接触不正常。 (4) 肩胛骨疾病,如陈旧性肩胛骨骨折或对位不良以及肩胛骨 的软骨瘤或纤维软骨瘤。 2. 肩关节摩擦音 在肩部运动范围内,可能触及或听到粗糙 摩擦音、摩擦感,多为膜增厚、关节软骨不光滑,而摩擦音的产生是 在相互运动中出现的声响。摩砂状响声最常见于肩峰下滑囊炎; 单一弹响多由于冈上肌腱炎所致,骨软骨炎、关节内游离体同样可 以产生摩砂音。. 3. 肩关节周围骨折 凡是骨折后发生移位,断端间形成假关 节,当触诊或运动检査时,皆能发生摩擦感或骨擦音。 (三) 神经学检査 神经学检査可以评价运动肩关各组肌肉的力量,也可以査 出影响肩关节活动的运动肌麻痹的程度。除肌肉外,检査反射和 感觉可进一步判断支配肩部神经的完整性。 1. 肌肉检查 肩部共有9种运动方式,通过这九种运动,分 别检査每种运动的肌肉。 (1) 屈曲 主要屈肌有: ① 三角肌前部——腋神经(颈5)。 ② 肱肌——肌皮神经(颈5~6)。 辅助屈肌有: ① 肱二头肌。 ② 胸大肌(锁骨头)。 检査时,医师站在病人身后,一手放在病人的肩峰上,触诊三 角肌前部;另一手放在肘关节的近端,握住上臂前面和肱二头肌, 在肘关节屈90。时,让病人屈肩关节,此时,医师的手可逐渐对抗 用力,判断病人能克服多大阻力,再检査对侧,双侧比较,根据肌力 分级,判断肌力情况(图6-25)。 (2)后伸 主要伸肌有: ① 背阔肌——胸背神经(颈 ② 大圆肌——肩胛下神经下支(颈 ③ 三角肌后部——腋神经(颈55)。 辅助伸肌有: ① 小圆肌。 ② 肱三头肌(长头)。 检査时,医师站在病人后面,一手固定在病人肩峰,拇指放在 关节后面,以便在主动后伸时,可触到后部三角肌的张力,将施阻 力的手放在肘关节近端的后面,在检査后伸过程中,用拇指触诊肱 三头肌,让病人屈肘关节,再慢慢向后伸臂,当其肩关节后伸时,逐 渐增加所施阻力,评定肌力(图6-26)。 (3)外展 主要外展肌有: ① 三角肌中部——腋神经(颈5~6)。 ② 冈上肌——肩胛上神经(颈S~6)。 辅助外展肌有: ① 三角肌的前、后部。 ② 前锯肌。 检査时,医师站在病人 后面,固定住肩峰,医师将手轻轻向外侧滑动,以便在固 定肩关节的同时还能触到三 角肌的中间部分,另一手从 肘部外侧施加对抗外展阻力 来判定肌力(图6-27) o (4)内收 主要内收肌有: ① 胸大肌一胸前神经(颈5〜胸1 ) o ② 背阔肌一一胸背神经(颈5-6 )o 辅助内收肌有: ① 大圆肌。 ② 三角肌的前部。 检査时,医师站在病人身后,一 手固定住肩峰,并将手放在肩峰的 前下方,以便在检査时,可以触到胸 大肌,医师另一手从肘部近位端的 内侧,向外施加对抗内收的阻力,以 判定肌力(图6-28)。 (5)外旋 主要外旋肌有: ① 冈下肌——肩胛上神经(颈5~6)« ② 小圆肌——腋神经支(颈5)。 辅助外旋肌有:三角肌后部。 检査时,医师站在病人侧方,让其屈肘90°,前臂于中立位,肘 部紧靠腰部,在检査过程中,不能触到这些外旋肌,让病人外旋臂 部,同时医师对其腕部施以对抗阻力,判定肌力(图6-29)。 (6)内旋 主要内旋肌有: ① 肩胛下肌——肩胛下神经的上支(颈 ② 胸大肌——胸前神经(颈5~胸1)。 ③ 背阔肌——胸背神经(颈 ④ 大圆肌一一肩胛下神经下支(颈s~6)。 辅助内旋肌有:三角肌前部。 检査时,病人的体位同检査外旋时一样,医师用手对抗其内 旋,慢慢增加阻力,判断肌力(图6-30). ![]() ![]() ![]() ![]() ![]() ![]() ![]() 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