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放:纪录片导演。 《鱼羊为鲜》导演手记 我作为导演所负责的这一集,最初并不叫《鱼羊为鲜》,而是叫《何以为膳》。其内容与肉食相关,但不包括鱼,因为当时还有一集叫《水冷鱼鲜》,专门讲新疆的鱼。 《何以为膳》主要涉及羊肉、牛肉和鸡肉。讲鸡肉,绕不开新疆大盘鸡。于是,我和制片阿布德吾力一起,去大盘鸡的发祥地——沙湾进行了两次调研。 ![]() ▲热气腾腾的沙湾大盘鸡 调研后我发现,其内容之丰富、精彩,足以另立一集,便向制片人库尔班江和总导演徐小卉提出建议。他们采纳了,才有了现在的《大盘小膳》这一集。 纪录片《新疆滋味》计划制作六集,因为多了个《大盘小膳》,《水冷鱼鲜》就被忍痛拿掉。 不过,新疆关于鱼的美食的确也少,撑出一集略感勉强,干脆把鱼的内容并入《何以为膳》,且改称作《鱼羊之鲜》。 ![]() ▲高温炙烤下的罗布泊烤鱼 之后又考虑到李晓东导演负责的那集名叫《有米之炊》,名称中也有个“之”字,总导演徐小卉就把我这集再改叫《鱼羊为鲜》。最终定了这个名字。 而新立的《大盘小膳》交予张雁北导演负责,他后来又去了沙湾及新疆其他地方进行了更加详尽的调研,为那一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而我则继续负责由《何以为膳》改成的《鱼羊为鲜》,直到最后完成。这里特别要感谢沈鹏飞导演,他曾经负责《水冷鱼鲜》那一集,并做了相关调研。 《鱼羊为鲜》最后那个烤鱼的故事,就是沈导通过调研获得的题材。但愿我的讲述没让他失望。 不想说“为这部纪录片效力是我的荣幸”这类客套话,但我真的很愿意跟大家讲,这恐怕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一次工作经历,因为我酷爱吃肉。 在调研期间,我跟阿布德吾力两个“肉食动物”,一路名正言顺地大块朵颐,实在过瘾! ![]() ▲炒羊杂 本集的内容,都是痛痛快快吃出来的。为了有备无患,我们调研(吃)的内容量(肉),必须超过一集能装下的程度。所以,被品尝的美食,有一些最终未能选入片中。 现在要写导演手记,正好可以把一些没用上的内容讲出来。很多美味总算没白吃,调研经费也算没白花。 精河有个叫“肉饼子”的美味较为出名。这个肉饼子并非当地的独创,阿布德吾力跟我说,他们维吾尔族有一种家常食品,叫“果西馕”。 ![]() “果西”即肉的意思,“果西馕”可以理解为“有肉馅儿的馕”,其实就是肉饼子。新疆各地肉饼子的做法略有不同,但馅儿一般都是牛肉,还要加一些羊尾油。普通人家做肉饼子是煎,餐馆里则是炸。 精河最有名的肉饼子店有两家,我们首先去的那家叫“奔跑的肉饼子”。“80后”的赵光露既是老板又是厨师。 ![]() 他早些年开“农家乐”,跟维吾尔族厨师学会了做肉饼子。他还送过外卖,背着肉饼子大街小巷地跑,后来就给自己的餐馆取了现在这个充满动感的名字。 赵大厨是汉族人,他做的肉饼子依然保持着清真的特色,不过吃起来缺少一点牛羊肉的风味。他告诉我们,他的顾客有不少是来自中国南方的游客,大多数人不习惯吃牛羊肉。 ![]() 为此,他特意研制了一种馅料,掩盖了牛羊肉特有的味道。当然,配方秘而不宣,赵光露只透露一点,那里面包含枸杞粉。枸杞是精河的特产,可以就地取材。 另一家出名的肉饼子店叫“艾合买提肉饼子王”,开在312国道和高速公路交界的地方,已经有十多年历史了。他们家的店一直被大货车司机们热捧,这一点就像霍城芦草沟的炒羊杂和沙湾的大盘鸡。 ![]() 最初店里什么都做,因为肉饼子尤其受司机们欢迎,后来就主打肉饼子。艾合买提家的肉饼子牛肉味儿很足,味道很清真。我觉得最大的优点是不油腻,这点对油炸食品来讲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女主人并不保留他们的诀窍,她跟我们说,饼的两面各炸30秒就出锅,这么短时间,油来不及渗入面皮,所以不油腻;因为肉馅儿切的特别碎,面皮儿也薄,一分钟足以炸透、炸熟。相比来说,我跟阿布更喜欢这家的肉饼子。 摄制组后来去精河拍了肉饼子,两家都没落下。遗憾的是,限于一集的时长,没能编进正片里。 本集现在的内容只涉及羊肉和鱼肉,因为没讲牛肉馅儿的肉饼子,叫《鱼羊为鲜》反倒是更贴切了。 还有一个拍了没用上的是乌鲁木齐市的手抓肉。没用的主要原因,是已经拍了更好的柯尔克孜族手抓肉。 手抓肉这种美味,必须现宰现煮。因此,在草原上吃到的才最地道。到了城里,不具备保鲜的条件,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 ![]() ▲一锅鲜美的柯尔克孜羊肉即将完成 李敏家的餐馆开在乌鲁木齐市区,以做手抓肉为特色。这门手艺始于他的曾祖父,那时候都是自家养羊,也能做到现宰现煮。这种经营方式一直传到他的父辈时发生了变化。 李敏的父亲说,有一天他突然开始重复地做同样的梦,梦境中,有一群羊紧紧围绕在他的枕边,咩咩哀叫。后来,父亲就把宰杀的工作交给了肉铺,自己只负责煮。 ![]() ![]() ▲李敏的店铺及对他的采访 现在,为李敏提供羊肉的是他的发小外力江。外力江的肉铺就开在李敏家餐馆的斜对门,隔一条街。 凌晨6点之前,驱车赶到乌鲁木齐市郊区,是外力江每天工作的开始。为遵守环保的规定,如今的屠宰场全部搬离了市区,外力江需要经历约半小时的车程,才能抵达那里。 屠宰场严格按照肉铺老板们的预定,定量宰杀。羊肉不进冰柜,宰好了就被直接拉走。剩下的活羊,养在屠宰场后院的羊圈里 ![]() ▲外力江的肉店(艾山是他合伙人名字) 可想而知,屠夫们一天的工作,比外力江开始得更早。当外力江把羊肉交到李敏手里时,差不多已是上午7点多钟。李敏立刻开始对羊肉进行处理,切分、清洗、下锅。 羊肉下锅的那一刻,一般不会晚于9点钟。从宰杀到下锅,不超过4小时。在这4小时内,所有人的辛劳,都是为了两个字:新鲜。 ![]() ▲热气腾腾的羊肉 直到《鱼羊为鲜》开机之际,本集已经调研到了大量的内容,唯独缺少烤肉的题材。关于新疆的肉类佳肴,“烤”是不可或缺的。 2019年7月初,本集在新疆的第一次拍摄顺利完成。摄制组就地解散,留下我跟阿布德吾力继续寻找“烤肉”的故事。 在喀什,我领略了一道叫“馕坑贴肉”的古老制法。馕坑贴肉,顾名思义,肉要贴在馕坑内壁上,像烤馕、烤包子那样,而不是现在常见的挂在铁架子上烤。 挂架子上的,叫馕坑烤肉,有一字之差。馕坑贴肉是用馕坑进行烤肉的最原始方式,用铁架子烤是后来的发明。 ![]() 每一块待烤的羊肉约半斤重,肉块放进洋葱盐水里泡十几分钟,然后拌上调料。大厨将肉块往馕坑内贴的一瞬间,能听到“滋”的一声,蛋白质因受热而立刻凝固,肉就粘在馕坑内壁上了。 贴肉的时候,大厨的手掌跟馕坑内壁非常接近,如果手不小心碰到内壁,肯定也能听到“滋”的一声。所以,馕坑贴肉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烹制方式。 有的肉块上还带有骨头,带骨的肉烤出来更香。骨头增加了负重,也加大了贴肉的难度。每完成一次贴肉的动作,时间通常不超过两秒。 必须先看好位置,动作果断、准确、到位,用力要均匀、适中。如果没贴上,肉块掉落了,对大厨来讲,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操作的时候,大厨整个肩膀几乎都伸进了馕坑,手臂上的汗毛经常被高温燎焦。 后来,我们又去了和田,吃到了著名的和田烤包子。我们的制片人库尔班江是和田人,烤包子是他津津乐道的家乡美食。 ![]() ![]() ▲和田烤包子 为啥要调研烤包子?因为馅儿是肉的呀,并没有跑题。在烤包子店的每一张餐桌上,都放着一把锉子,就是那种修轮胎、粘鞋底要用到的专门打磨橡胶的锉子。 作为修理工具的锉子,在这里变成了餐具。烤包子贴着馕坑的那一面会残留一些坚硬的盐渍,必须锉干净,以免硌牙。这就是锉子的作用。 ![]() ![]() 刚出炉的烤包子跟刚蒸熟的大闸蟹很像。吃法也像,都是上下掰开硬壳。在和田,吃烤包子要先吃肉馅儿,再吃包子皮儿。 喀什的馕坑贴肉和和田的烤包子,都是仅仅做了调研,最终没有去拍摄。那次在和田调研的最大收获不是烤包子,而是找到了可以纳入《鱼羊为鲜》这一集的题材——馕坑烤全羊,成功完成了寻找“烤肉”的任务。 ![]() ▲给养涂酱料准备做“烤全羊” 可是,我们高兴得太早了。就在摄制组计划前往拍摄的时候,新疆的新冠肺炎疫情日趋严重,摄制组最终无法进入和田地区。 当时正在新疆拍摄的库尔班江,只好帮我们在乌鲁木齐寻找会做馕坑烤全羊的餐馆。后来,家住乌鲁木齐的摄影师伊利亚向库尔班江提供了线索,最终找到了大厨阿布。 ![]() ▲准备烤全羊的阿布 阿布是在和田学会的烤全羊,他的烤法跟和田的几乎一致。这样,就把馕坑烤全羊的故事从和田搬到了乌鲁木齐。 还是因为受疫情的影响,拍摄的过程较为仓促。不过,现在看来,剪辑出来的效果还过得去。关于馕坑烤全羊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现在片中所呈现的那样。 ![]() ▲在馕坑里烤制色香味俱全的“烤全羊” 在完成制作《鱼羊为鲜》这项美差之后,有关新疆菜肴的认知,我也经历了一次重置。我发现,自己对新疆美食有过或多或少的误解。 首先是馕坑。“馕坑”这个汉语词汇的字面含义,曾让我误以为它就是专门用于烤馕的灶具。在维语中,“馕坑”这个词其实是无法拆分的。它是一个独立的词汇,并非偏正词组。 或者说,它不是“馕”和“坑”这两个字简单的组合。实际上,馕坑的确不只是用来烤馕的,它几乎可以烤制任何适于烤制的食品。 维语“馕坑”的发音,跟波斯语的“烤箱”极为接近。所以,完全能这么理解——馕坑:维吾尔族的烤箱。 ![]() 只要馕坑足够大,能放得下,什么都可以置入其中进行烤制,绝不仅限于馕这一种食品。 对于馕坑,我还有过两个“千古难题”:一是馕坑总是要先加热到一个高温,再洒水降回到一个特定的低温。直接加热到需要的那个低温不行吗?为什么要先加热到高温,再降回去呢? 二是对馕坑进行降温时所撒的水,为什么是盐水而不是淡水? 第一个问题,在《鱼羊为鲜》里有所解答。第二个问题其实更难,我想保留一点神秘感,有机会再告诉大家。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在拍摄阿布的前一天,他告诉我的,让我恍然大悟。那天,我跟他第一次见面,并进行了长谈。他惊叹于我竟然问出那么多刁钻的问题,有些问题,连他自己都不曾仔细思考过。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关注过他的手艺和绝技,并且关注得那么仔细。因为我的那些问题,他仿佛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寂寞。 馕坑和阿布说完了,说回“误解”。 一个对新疆美食的误解,恐怕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有——凭着在北京或其他内陆新疆餐厅用餐的经验,以为新疆菜品普遍口味浓烈、爱放孜然和辣椒粉。 ![]() ▲孜然粉 等来到新疆乌恰县,在牧民家里享用了手抓羊肉,以及在尉犁塔里木河畔品尝过烤鱼之后,我才知道,即使像手抓肉和烤鱼这样非常荤腥的食材,仅仅是撒了一次盐,也可以做到那么鲜美! 在拍摄的那段时间,我甚至一度忘记了辣椒粉和孜然的味道。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讲,在新疆,包括烤肉在内的各种菜品,放入孜然的量非常轻微,有的甚至完全不放,辣椒粉亦然。 百度百科“新疆菜”的词条里,竟公然写道“口味偏咸辣”,这一定是一个没去过新疆、没在当地好好吃过肉的人写出来的。当然,现在我表示理解了。 新疆人使用最多的调味品有两种——盐和皮牙子(洋葱)。他们对调味品的使用,比我们想象的要节制得多。如此简单地使用调味品,源自对食材的高度自信。 ![]() △方导拍摄的趣图 艾斯卡尔在后院熟练地剥开羊皮,铺在地上,羊皮就成了他的操作台。他再将羊肉一块块地切开。可以看到,切开的羊腿肉还有一丝丝抽动,它带着羊的体温,就被投入了大锅中。 也只能是如此新鲜的食材,才敢只用盐这唯一的调料。这是草原上的手抓肉和城里的手抓肉最关键的差别。 罗布人牙森擅长的烤鱼如出一辙。鱼从捕获到开始烤制,绝不超过15分钟。新鲜,令一切调味品变得多余。 ![]() ▲正在拍摄罗布烤鱼 当然,站在从塔里木河面吹来的微风中吃着烤鱼,又平添了另一种独特的滋味。身临其境,才是最不多余的调味品。 所以,没去过新疆的人,对新疆美食的误解,情有可原。我打算原谅我自己。 新疆有着丰富的物产和多样的文化,从那样的土壤中孕育出怎样的惊奇,都不足为奇。它们就藏在那里,等待着人们置身其中,去发现、去品味。 所以,了解新疆的最好方式,一定是从品尝那里的美食开始。但愿我们的纪录片《新疆滋味》,能为大家开启一趟新疆美食之旅。 那一路,不仅有美食的飘香,还一定饱含新疆人生活的滋味。 ![]() 更多导演手记及新疆美食故事 请阅读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同名视频书《新疆滋味》 《我从新疆来》第三季《新疆滋味》正在央视纪录片频道(CCTV-9)及B站全网独家同步播出,5月12日-5月17日晚8点,每天1集/50分钟,共6集。敬请关注! ![]()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