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对大黄的运用,《伤寒论》中含“大黄”的方剂有15方,《金匮

 dzlbs 2022-05-23 发布于四川
张仲景对大黄的运用,《伤寒论》中含“大黄”的方剂有15方,《金匮要略》中含“大黄”的方剂有21方,去掉重复的方剂,共29方。
1.阳明腑实证。代表方承气汤类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其中大黄用到四两,其用法也有讲究,大承气汤大黄为后下意在推陈致新,泻下攻积,小承气汤为大黄、枳实、厚朴一起煎意在消痞除满,调胃承气汤为大黄、甘草一起煎意在调和胃气。
2.神志病证。代表方桃核承气汤。“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后世在《温病条辨》中也提到桃仁承气汤,二者不可混淆。“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桃仁承气汤的组成为《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去桂枝、甘草,加当归、芍药、牡丹皮活血化瘀。此外抵挡汤、抵挡丸都有治疗神志病的功效。
3.痰饮病。以己椒苈黄丸为代表,上文已讲,不再赘述。
4.黄疸。如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北京中医医院已故肝病大家关幼波先生提出“治黄先治血,血行黄易却”,此外《金匮要略》提出“治湿不利治小便,非其治也”,由此可见大黄通过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的来治疗黄疸。
5.火痞。吐血、衄血等火热病证:如“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6.肠痈。如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初起,湿热壅滞,症见“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7.疟母。如鳖甲煎丸。
8.虚劳。如大黄䗪虫丸,“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与《本经》“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相呼应。现代临床常用在妇女闭经或肿瘤相关疾病。
9.妇科病。如妇人产后,恶露不尽,妇人闭经,用抵挡汤,或下淤血汤,“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下瘀血汤实际为抵挡汤去水蛭而成。
10.寒积里实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大黄附子汤主之。”后世温脾汤即由此发展而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