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变观念,从重视设置情境任务开始

 小赵作文 2022-05-24 发布于重庆

魏晓娜教授在重庆小语2022年年会上做了《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引领。

她透过年会上呈现的两江新区金益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第三次写话和武隆刘力媛老师执教的《精卫填海》两节课例看新课标,分析新课标中提到的课程育人、课程整合其实是重庆小语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那些小语名家致力于追求的事情。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不必太过焦虑。

同时,她围绕“核心素养”的通俗定义“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有效解决问题的综合力和胜任力”,指出我们反思自己教学的路径: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是把知识、技能当作最终的学习目标?还是当成解决问题的工具?

很明显,这是学习新课标中我们非常需要转变的一个观念。从“学习知识、技能”转向“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把“知识”转化成“能运用的工具、资源”。在这个转变中,有一个关键,那就是情境、任务创设。

这一点,我非常赞同。魏晓娜教授指导的《国宝大熊猫》课例就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国宝大熊猫》课例,创设的情境任务是以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计划为制作一本熊猫手册,向同学们征集稿件。

情境任务的好处就在于打破了传统作文根深蒂固的对完整篇的执着,为完成目标而存在的写作,课堂上知识的学习是有价值的,而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当然,对于情境任务设置的认识和接纳确实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为,我们会发现在教材中的作文并不一定每一次都有这么好的情景任务可以去使用。

自我介绍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运用到不同的写作知识。可是,想象作文呢?写事的作文?写人的作文呢?似乎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情境可以创设(这里指的是随堂的教学情境之中)。老师们就会假设“某某杂志社约稿”,更有心的老师会在班级的媒体发布中平时就营造出这样的情境。即便是这样,这样的情境是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虚假感,用的次数多了,就与没有这样的情境一样。

基于这样的“实践经验”,我到现在都对设计情境任务这件事发怵。不过,现在这件事情变成了一个关键性事件,是区别是否迈向“素养导向”的分水岭,那就是真的不能用绕过去的方法了。

一个字: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