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三

 鸿墨轩3dec 2022-05-24 发布于内蒙古
原创2021-02-05 08:32·张杲

今天,本文将从《李璧墓志》的书法艺术特色来研讨。

(一)点画

在南北朝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时期,而文字的发展过程,是人们为了简便、提高书写速度和效率。汉隶先演变成了章草、汉简和帛书,到了东晋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演变为了行书,而早期北魏的楷书还是带有一定隶书的意味。而《李璧墓志》也正是这一时代的碑刻作品,它基本上脱离了隶书的波挑的用笔动作,变为方圆结合的用笔,但是在笔画的起笔上,几乎都是以藏锋、切锋入笔,在捺脚收笔处,不是自然的收笔,而是还带有上挑的用笔动作。

1.点画的方圆对比

北魏碑刻作品大部分属于以方笔为主,笔画方劲,转折处硬朗,点画切锋而入如刀切一般。如《始平公造像记》(图1)此碑用笔取方笔为主,在起笔以切笔而入,行笔过程中用中锋,收笔以方折收笔。在点画以方笔为主、结体紧凑的石刻题记中,《始平公造像记》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造像虽然有格子,但是字的大小体式和开张并不受影响,而是将撇画捺画舒展开来,用横画将格子撑满,便使字的整体的气势格外的开张。

在线条的组合方面,虽然有格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在用笔上讲究避让和穿插,线条走向是根据字的疏密程度以及是否与左右两边的字产生撞笔等情况,每个字及紧凑又大气。此造像整体都是使用方笔,每个字却不死板。如《始平公造像记》中的“代”单人旁的撇,起笔为方笔,同右边的点画相同,起收笔都为方笔。“丘”字也是如此,下面最后的横画作为主笔画,虽然要放开,但是为了“代”的单人旁更协调,于是写得短一些,体现了避让的关系。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三

图1 图2 图3

但是《李璧墓志》却在点画表现上不同,此碑在点画用笔上变化很多,但主要是以方圆结合、刚柔并济为主要,方笔与圆笔交互并用。如(图2)的“县”,右半部的“系”与左半部上面的横折都为方笔,而“系”下面的“小”用粗笔与圆笔凸显出该字的疏密对比以及轻重粗细的对比,表现了用笔的多样性。“乡”,中间部分的横折、竖提都是方笔作为转折,而同样为转折,“乡”的右耳朵,转折变为圆笔,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其中用笔笔法的灵活性。该点画用笔特点与《张猛龙碑》基本上相同,以方圆兼备为特点,生动而严谨(图3)中,“白”“氏”“挨”三个字中都有相应的点画,而每个字的笔画都是有方有圆,以圆笔做起收笔,方圆相结合,给字带以灵活性。

2.点画的粗细对比

《李璧墓志》除了在点画用笔上灵活运用方圆之外,该墓志在点画的粗细对比强烈节奏感。而为了凸显每一个字的主笔画,于是将主笔画的粗细表现得十分明显。如(图4)每一个字的主笔画都很突出,并且每个字的主笔都在下半部分,使字的重心向下移,让字势变得更加稳重。“字”“李”“条”等字竖钩的竖都是采用一定弧度的方法,钩则是近似于隶法的挑法,使字的重心向右转移。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三

图4

在(图5)上“俶”“傥”字除了点画上可以进行单独的比较之外,留白的布局做的也十分好,“师”左偏旁上端写得十分紧凑,将大量的留白放在下端,使这个字整体有着一种向下坠落的感觉,突出了字的灵动性。并且,《李璧墓志》在空间留白上做得很好,因此,单一的点画并不能突出什么,但是,点画的组合在一起后,就将字的疏密对比,虚实布白更好。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三

图5

3.横画线条的走势与穿插

当一些字由很多横线组合时,如(图6)它的横画起收笔有方有圆,长度也是有长有短各不相同,并且线条的走向也是尤为不同,书者会把每个横画给予不同的特征,为了协调空间的疏密关系,便把横画之间的粗细对比作的突出明显。“道”一共有五个横画,每个横画在起笔的方向上都不一样,便使“首”增添了许多的动态。“违”更多体现在同一笔画有不同的写法和变化,包括在每一个横画之间的留白都很紧凑,走字底的左右放开,而上面紧凑,使“违” 上紧下松,内紧外松。整个字看起来即开张,字形也不散。所以这也表现出点画的个体性与整体作用。也体现出当时写碑人在用笔上就有着十分丰富的技法,给字带来了一定的趣味性。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三

图6

该墓志在走字底捺画的写法上,基本上都是采用平挑的方式,但是角度向上,类似于隶法的捺画,在收笔的部分笔势向上平挑,捺脚稍微长。而在《张猛龙碑》上,如(图7)笔画更接近于楷化,捺脚自然收笔,没有带多余的动作,有种呼之欲出的感觉虽然两者处 于同一时期,但是,写碑者受到楷化影响不同。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三

图7

4.横折的形态变化

而《李璧墓志》中横折也有独特之处,如(图8)基本所有字中带有横折的,它的折笔转折略长,可能是当时刻碑人为了方便刻石故意拉长折笔,或者是写碑人丰富的技法展现。横折处也是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折笔处向内凹,另一种是向外凸。基本上都是外方内圆,有些字转折处呈现出一个密闭的空间,通过空间与留白之间的对比,使其密处更密,疏处更疏。

5.竖弯钩的取势

除了这些笔画,还有一个是它的竖弯钩(图9),也是十分的有特点。竖弯钩基本上整体向右下倾斜,而在弯折中,有意无意地将弯折用两到三个动作完成(图10),可能是写碑人或者是刻碑人特地做出来的。让笔画有一定的变化,使字的整体更具有趣味性,也能更加突出魏碑碑刻的金石感。

《李璧墓志》点画上还具有一定的书写性,在笔画形态中就有一定的突出,关联性很强,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都存在着相对应的呼应关系,而这与书写的墨迹有很大的关系。也使我们能够在学习中找到用笔的技法规律。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三

图9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三

图10

这些是我对《李璧墓志》点画的基本概括,希望各位书友多指点,多批评。下次我为大家基本概括一下对此碑的结体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