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考探究|刘卫平:高考作文命题考查意义的偏离与回归 ——审视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新用户79795753 2022-05-24 发布于贵州

图片

高考作文命题考查意义的偏离与回归 

——审视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刘卫平

【摘   要】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的“趋中率”问题更为突出,与命题技术存在关联性,命题的能力指向发生一定偏离,考查意义偏离正确方向。基于此,有必要实现作文命题技术的三个“回归”,即回归材料作文题的命题原点,回归写作能力的认知原点,回归高考考查的价值原点。

【关键词】 高考作文  命题技术  回归

高考作文命题对中学作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考作文命题依旧存在着与新课程改革价值取向不一致的地方。为了深入认知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白的是,高考命题的考查意义是什么?命题实践怎样体现这一意义?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须仔细研究。      

一、缘起:高考作文评分的怪象

长期以来,由于作文评价缺乏客观的标准,作为标准的执行者,在理性的支配下,评卷者评分往往趋于一致,出现较高的“趋中率”,也就不足为怪。当前高考作文题基本为60分,占整卷分值的40%,可是它的测试效果不尽如人意。评卷分数基本集中在35分到50分之间,这也意味着作文有效分值由60分无形缩减了16分。教育部考试中心赵静宇等人研究也发现类似情况:60分的写作试题, 分数呈正态分布时理论上最优的标准差应达到10分, 实际的标准差却往往不超过5分。[1]一道高分值的试题分差却如此之小,已是作文评卷场上一种奇怪的现象。

为此笔者在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的评卷工作过程中特意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发现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很多考生未能真正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也就是说,就本篇作文来说,审题能力将考生离散开来。二是与2020年高考相比,2021年高考作文“趋中率”更为明显,平均分大体一致,但高分段人数明显偏少,优秀作文卷明显减少。出现这种“离散点单一化、优秀卷减少”的现象,原因何在?不外乎与评卷和命题有关,但是评分标准具有延续性,客观性也较强,所以问题终归于作文命题。作文命题问题将投射在学生的作文质量中,据全美写作工程和全美教育发展评价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学生的写作质量与作文命题质量之间存在很大关联。[2]因此,高考命题只有走“能力检测科学化”之路,才能确保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公平性。若是命题的考查意义偏离正确的方向,则将给考生乃至整个语文教学带来致命一击。

二、内核:高考作文命题的能力偏离    

坚持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标准”,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与发展态势。如果我们深入研究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就不难发现,高考作文命题存在能力导向性问题,容易导致考生写作偏离。  

1.考查阅读能力,易致理解性偏离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有一段168个字的提示性材料,要求考生阅读这些材料后写作文,因此读懂材料是写作文的基础,读透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而要读懂、读透,至少需要三种阅读能力:一是语言解码能力,二是概括分析能力,三是逻辑思维能力。三种能力缺少任何一种,都容易导致理解性偏离。

这段材料文字量适中,但其逻辑层次复杂,有总分、假设、因果等逻辑关系,同时其意念也丰富,不仅有强弱转化的内容,还有体育、身体等关键信息,这些意念会直接影响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即使给考生充足时间,很多考生也不一定能抓住材料要领,更何况在考场短时间里,要读好材料,无疑是一大思维挑战和心理考验。对考生来说,若因阅读材料出现理解性偏离而导致作文丢分,实属有点冤屈。因为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已在阅读题中体现,考生不该为同一能力的不足而“埋单”。假若材料内容不易把握的话,那么对部分理解能力欠佳的考生来说,尚未动笔就已注定失败。所以,将“写作考查”变成“阅读考查+写作考查”,这无疑是高考考查意义的异化。

2.考查审题能力,易现方向性偏离  

审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写作过程来看,审题是写作的一道必备程序,但从评价过程来看,审题是一项决定作文生死的因素,“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条,题意犹如列车的方向,方向错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可见,审题是写作中的一项“四两拨千斤”的技术指令;当然,也是一种能力。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考查审题能力,该题由提示性材料、导语、要求三部分组成。审题,其实就是“读好”提示性材料、导语、要求以及三者之间的线性关系。首先,提示性材料来自毛泽东撰写的文章《体育之研究》,整个材料谈论的是体育之效,即体育能使人的身体发生强弱转变。其次,导语部分说“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写作的起点并不是整个材料,而是材料中论述部分,即冒号之后的内容。因此表面上谈的是体育问题,其实指向的是强弱转化的问题。换言之,体育只是写作的引子。而所谓“启示意义”,其实就是之前作文题经常出现的“内容和含意”,面对这种陌生化的表述,考生顿感束手无策,很难读懂题目的潜在要求,即由体育延伸至更广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因而,这道作文题有虚晃一枪之嫌。从阅卷现场来看,至少一半的考生都没能识破命题者的命意,出现方向性偏离。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平时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高考得分较低,二是平时作文基础一般的学生高考甚至能得高分。这种能力与结果“倒钩”的现象,充分说明高考命题存在技术性问题。

3.考查阐释能力,易生结构性偏离

按理,作文题的提示性材料提供写作的内容,并对写作的范围和边界做适当限制。但限制不是僵硬的约束,而是给考生盘活思想、推进思维的空间。任何作文题都考查两个方面:一是独特的感悟、发现,二是艺术地表达。前者是考查思维能力,后者是考查语言能力。

可惜的是,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并没有为考生提供思维推进的空间,很难让考生发现自我。换言之,写作空间相当狭窄,几乎停留于材料的阐释上,难以将论证和推理深化,深入分析成为一句空话,让考生在命题者设定的框架内,阐释已定的看法,其结果是命题者、考生和阅卷者三者之间相互敷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命题的导向性影响难辞其咎。因为作文题论述部分为考生提供论证结构,也就是说分论点基本已被确定,即有三部分:强者会变成弱者,弱者会变为强者,树立正确的强弱观。三部分呈现一种线性关系,并且三部分的内涵应该在同一层面,即使说理,也只是“平面说理”,难以进行“下位说理”。若是没梳理好这种层次关系,就很有可能出现结构性偏差,这种偏差对考生来说是致命的。从所选的优秀作文来看,作文结构大多是同质的。这种结构性设置的作文题对打击套作功不可没,但有违于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创新性”。

三、破解:高考作文命题技术回归  

命题是一项多重规约之下的风险性技术工程,而高考作为一种高利害的考试,其命题应最大限度地追求科学性、规范性与公平性。当前,最要紧的是,找寻高考作文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使作文考试不断深化,应是每位作文命题者不可推卸的使命。

1.回归材料作文题的命题原点

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有着不可避免的宿构弊端,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选择,材料作文走入高考命题的舞台中央。作文题类型的变迁,本质上是作文设计价值取向的演变,材料作文向“学科育人”的价值回归,育人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培育高阶思维能力,二是培育对社会生活有关注习惯与分析能力的人。材料作文有着天然优势,可充分展示学生对生活的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正如王冲、张开所言:“材料型作文无疑是体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载体。”[3]可以说,开放性是材料作文题的命题原点。

如何实现作文命题中的开放呢?其一,创设角度的多元性。理论上,材料作文的内容丰富、角度多元,可为考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写作角度。但命题时由于考虑到要防套作,往往会为材料内容设置重重限制,于是写作角度被窄化。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就是如此,一级论点即写作立意已被确定,甚至二级论点也已被限制。其二,制造思维的矛盾性。为了拓宽写作思维的空间,作文材料应体现出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客观生活的丰富性,甚至材料本身就给定或蕴含一个对立性、争议性、矛盾性的情境。比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蕴含着矛盾性的概念,要求考生综合对立概念,建构自己的观点,做出价值“选择”并为自己的立场找寻理据与事据。其三,尊重考生的差异性。命题要有强烈的对象意识,要充分考虑到考生的个性特征。考生的个性特征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认知的差异性,考题应给他们提供一定的选择空间,如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提供12个关键词,让不同生活经验的考生自由选择;另一方面是表达潜能的差异性,考题应命制偏于实用和偏于审美都能写的题目,让不同言语才情的考生尽情绽放。

2.回归写作能力的认知原点

“写作能力是指写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4]高考作文是考生各项能力的综合集聚。写作涉及的因素很广,当然测评的维度也很多,包括考生的卷面、情感、态度、价值等,若都一一检测,貌似很周全,其实际测评的目标与功能反而变得模糊,测评的信度被消减。高考最需要检测的是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至少包括三方面: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和语言表达。

如今高考试题在审题立意上有所强化,因而,高考作文题常受指摘。基于此,有必要在命题方面淡化审题能力,让高考真正回归到检测写作能力的原点。其一,材料表述要简明。高考写作是在对材料信息进行吸收、内化、整合等过程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信息的理解与外化。若是材料信息复杂、深奥,考生要在短时间内读懂信息的表层和深层含义,无异于“水中望月”。因此材料表述切忌冗杂与诗化,而应简洁明了,比如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题的表述就较为通俗直白。其二,材料命意要集中。若是作文题直接点明“核心命意”,即价值观念、表达要点、重要要求,则将大大降低审题难度。就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而言,不妨将材料导语“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改为“以上关于身体强弱转变的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这样的表述使命意集中,“既能深化命题的思维内涵,也能提高作文题的测试效度”[5]。其三,材料形式不求新。要淡化审题,材料形式就不能像变色龙一样变来变去,因为陌生的材料形式对考生的审题极为不利。

3.回归高考考查的价值原点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承载选拔和评价的功能,而且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6]高考的主要功能除了为考生开辟自我发展的道路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选择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文作为一道大分数试题,理应通过检测来科学区分不同水平的学生,即不能让考生在某一个分数段扎堆。鉴于此,高考命题的首要追求不应是要有多少人文性的教育功能,而是将考生分层离散,这样的试题才具有“高信度”和“高效度”。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如今高考作文分数的“趋中率”问题依旧严重,甚至有恶化倾向。解决此问题的途径除了优化作文评分技术以外,有必要优化作文命题技术。具体来说:其一,增强命题的预设性。命题者不仅要关注试题本身,更要从“学生本位”出发,体验作文的适切性与层次性,预设试题能多大程度“分化”考生,检测考生哪些能力。预设在两个半小时的问答中,如何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如何检测学生思维与识见?其二,秉持高考考查目标。作文命题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其严肃性体现在严谨和科学方面,既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要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最高追求是真实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命题时要秉持高考考查目标,充分考虑“为谁选拔人”“选拔什么样的人”和“怎样选拔人”的上位问题和价值审视,对道德水准不同、思维方式有异、素养品质有别的考生进行全方位考查,这将有利于必备知识更丰富、关键能力更强、学科素养更高的考生脱颖而出。

要之,作文命题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完成大规模考试赋予的神圣使命,真正体现高质量专业化的命题水平。

参考文献:

[1]赵静宇,佟威,漆成明.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合卷分时考查的实证研究[J].中国考试,2018(1).

[2]荣维东.写作教学的关键要素与基本环节[J].语文建设,2018(6).

[3]王冲,张开.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的发展与改革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4]赵宁宁,等.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考试研究,2021(1).

[5]郑玉财.概念限制:高考作文命题的关键技术[J].语文学习,2018(5).

[6]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9.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   528403)

[《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