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控制碳水的生酮饮食法,真的可以抗癌吗?

 海心健康 2022-05-24 发布于浙江

很多肿瘤患者听说过这样一个概念:“控制能量摄入,可以把肿瘤给饿死”。这里的控制能量摄入,主要就是指的控制碳水化合物。

咋一听的确有道理:碳水化合物分解后的葡萄糖是肿瘤生长的重要养分,如果将“水龙头”关上,肿瘤不就成了无源之水,难以存活了吗?但是仔细琢磨一下还是有问题,人的生存也需要养分,如果掐掉“水源”是不是人也会饿死?

但是根据医学理论来说,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真具有一定的抗癌效果。

控制碳水摄入抗癌被寄予厚望

一般来说人体内正常细胞主要利用葡萄糖和酮体来保证能量需求,而肿瘤细胞只能利用大量葡萄糖的酵解为自身快速生长提供能量。

简单来说正常细胞好比“油电两用”新能源车,而肿瘤细胞则是只能使用“汽油(葡萄糖)”的“油老虎”。

根据这个原理,减少碳水化合物,相当于降低了“汽油供应”,改为“供应电能”,理论上可以切断肿瘤细胞的能量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这是著名的科学家奥托·瓦伯格提出的“瓦伯格效应”。

各类研究中,对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比较有效的手段是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是指为患者提供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配方饮食,以脂肪作为人体的能量来源,切断葡萄糖供应。

而肿瘤细胞因为自身缺陷,不能将脂肪的分解产物酮体氧化,一旦没有葡萄糖供能,肿瘤细胞会因为缺少能量来源被“饿死”,而正常细胞却可以通过酮体供能,维持人体的消耗。

生酮饮食不是个新事物,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治疗癫痫和降低II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目前人们还尝试把生酮饮食应用于癌症、多囊卵巢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治疗。

在癌症治疗方面,生酮饮食一直被肿瘤医生和患者认为是有希望“控制”恶性肿瘤不断扩展的救命稻草,特别是在国外,生酮饮食概念很火,有一些肿瘤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尝试生酮饮食以代替药物治疗,并达到了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的效果

此外,根据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研究团队的动物实验中还得出,生酮饮食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限制葡萄糖摄入会使肺癌细胞、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抗氧化能力和生存能力”减弱,更容易被放、化疗药物影响,有助于提高疗效。

“生酮饮食”疗法的局限性

一切都看上去很“完美”,只等肿瘤患者治愈即可。但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几个问题:

1.生酮饮食不良反应众多

生酮饮食具有特殊的饮食结构,脂肪的过量摄入,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摄入也相对较少,同时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对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压力较大且营养极度不均衡,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易疲劳、嗜睡、头痛、呕吐等。此外低血糖、脱水、肝脏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症、高脂血症等副作用风险也会大为增加。

肿瘤患者往往体质较差,往往不能负担如此多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生酮饮食受到明显的局限性,适合进行生酮饮食的肿瘤患者需要严格筛选,且使用期间需要定期进行评估,以监测有益效果和相关风险。

2.临床应用并不广泛

虽然很多文章都在说某某人经过“生酮饮食”控制“治愈”肿瘤。但细细追究起来生酮饮食治疗肿瘤的指南和共识非常少。

在我国,虽然生酮饮食也被证明具有安全性及一定的有效性,但仅仅作为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治疗的新方法进行尝试,而且恶性脑胶质瘤是唯一被《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2020》推荐使用生酮饮食的肿瘤人群。

其他肿瘤,包括胃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生酮饮食尚处于动物研究阶段,远没有达到临床试验的程度。

总结一下,生酮饮食概念很火很诱人,临床运用范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广泛。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的饮食模式治疗癌症仍处于“传说”阶段,仅仅是患者的美好期待,而并非众多医学专家认可的抗癌手段。

总结

根据肿瘤疾病营养代谢特点,可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比如正常人群碳水化合物占一天能量的50%-65%,肿瘤患者可适当降低至35%-50%。

这既能降低肿瘤细胞的瓦伯格效应,也不会到达生酮阶段。这种饮食模式在脑胶质瘤则具有一定可行性和有效性,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但距广泛应用仍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