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的“轰炸”,消灭了肉眼可见的肿瘤,但癌细胞却不一定能被完全清除。 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肿瘤细胞增殖旺盛时,肿瘤可能再次“兴风作浪”,造成复发或转移。 定期随访、复查可以及时发现复发转移苗头,及时响应让癌症无处遁形。 对复发转移率较高的结直肠癌来说,尤为如此,此外,做好癌症随访、复查还有以下两个重要作用: 1.及时发现第二原发癌 一个很不幸的事实,虽然癌症患者作为已经罹患过癌症,但并不能对癌症免疫,相反还比普通人更容易罹患另一种原发癌。定期随访可以随时掌握癌症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采取措施,将“蠢蠢欲动”的第二原发癌消灭在萌芽状态。2.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 有些癌症患者虽然经过根治性治疗而痊愈,但这些治疗也改变了患者原本健美的外形和器官的功能。这种低落的情绪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诱发癌症复发、转移,或发生第二原发癌。约80%的结直肠癌复发和转移发生在术后24个月里,因此前2年的随访、复查非常重要,甚至需要进行增强CT、PET-CT等高准确度的影像学检查。一些病情特殊的患者,如基因突变导致复发转移风险较高,或者怀疑结节没有确诊或排除的患者,医生会要求更高的复查频率,甚至1个月复查一次。此外,对于手术不能根治或者存在转移,需要长期化疗、放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随访频率也应更加频密。如果出现不适或临床症状,更应该立即去医院进行影像学、实验学等相关检查。一般来说,一次常规的结直肠癌复查首先应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如直肠指诊、腹部触诊。在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后,还应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CEA、血CA199等)、腹部B超、腹部CT等。如果上述常规检查发现异常,就轮到腹部增强CT、盆腔MRI、骨骼ECT或全身PET-CT检查出马了。此外,根据CSCO的指南,还推荐无禁忌症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每年一度的肠镜检查。1.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简单易行却十分重要,不仅可以确定患者有无局部复发,还可以发现有无手术吻合口的狭窄、溃疡、出血等病变。
2.肝肾功能: 放化疗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有不小的损害,定期复查很有必要。如果发现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可根据患者状态更换治疗手段。伴有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或其他肝肾基础疾病的患者应该更加频繁地进行此项检查。3.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可以及时反映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情况。如果发现白细胞或血小板明显降至安全线以下,应该及时暂停放化疗,并给予升白细胞、升血小板的药物治疗。红细胞计数则是提醒患者和家属做好补气补血调理的重要数值。4.肿瘤标志物检测: 约有一半的结直肠癌患者伴有血液中CEA(癌胚抗原)或CA199(糖类抗原)的升高。对于术前伴有CEA或CA199升高的患者,术后定期复查这两项指标,对于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有着重要作用。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水平比单独某一次的测量值更有意义。患者应把每次的检测结果保存好,以备后续复查时进行对比。如果术后CEA或CA199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近期CEA或CA199开始逐渐上升,特别是大幅度成倍的上升,则高度怀疑出现了复发或转移灶,应当立即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或确诊。5.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和腹膜后淋巴结): 临床上,如果腹部B超结果怀疑有肝脏转移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那么患者应该进一步行肝脏MRI或腹部增强CT以进一步明确诊断。一般来说,结肠癌术后的患者一般建议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直肠癌患者则建议做下腹部增强CT检查。6.盆腔磁共振(MRI): 直肠癌术后患者一般建议行盆腔MRI检查,以了解盆腔有无复发或转移。如因患者身上有金属植入物等原因,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也可以考虑行盆腔增强CT。7.骨扫描(ECT): 一般来说,骨扫描不作为常规检查,只有当患者出现骨头疼,或者影像检查发现某处骨头有异常。8.肠镜: 肠镜检查有助于发现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复发或其他部位的再发。特殊情况如:术前肠腔狭窄导致肠镜未到达回盲部者,需要在术后3~6月内复查1次,以后每年复查1次。如果在复查电子结肠镜过程中再次发现结直肠息肉,尽可能立即摘除,并定期进行再复查。总体来说,结直肠癌患者的复查应该是终生进行的。患者应克服对随访本能的恐惧,勇于和自己的疾病抗争。只有当我们习惯了将看似“琐碎”的随诊安排到自己的待办事项中,才能尽可能降低癌症复发、转移等的几率。此外,我们应注意,每次在进行复查时,患者要带上既往的全部诊断和治疗资料,以备复查医生做对比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