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文化运动始,至于今日,其间一百来年。胡,鲁二人皆为人瞩目,若要议论新文学,则不可不语此二人,莫论二人在世或殁,一百年前如此,今之视之,也若此!足见影慕者众,影响者大。胡适与鲁迅都在文学上作出重大贡献,并且不同程度的涉猎了哲学,处于中国的大变革时期,又存有不同的政治观。 胡鲁二人生前就被人评议列举,之后,鲁迅被大陆举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去往台湾,播种自己的自由民主思想,被奉为座上宾。两人逝世之后,各方研究者,将其二人比较互照。二人都是新文学的宗师,是其并峙双峰。所以提及此必然须顾及彼,所以,胡适与鲁迅之比较研究涌现。以下从四方面看待胡与鲁。 一,胡适与鲁迅的白话文学之比较。 胡适与鲁迅都是推崇白话文并且为之实践的。胡适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 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 须言之有物。二曰, 不摹仿古人。三曰, 须讲求文法。四曰, 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 务去烂调套语。六曰, 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字俗语。”郭运恒先生在他的书——《鲁迅与胡适为文学作品论的浅析》中指出:这八事, 大部分谈的是语言文字上的问题。这对于以“反对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为宗旨的“文学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给文学语言的发展和要求作出了一个明确方向。 可以说胡适对于白话文提倡的早,理论的贡献多,但从实践方面来看鲁迅更为成功。彭定安先生在他的书——《鲁迅与胡适_不同的文化性格与不同_省略_文化_一个鸟瞰式的比较研究的思路》中对比出,鲁迅是一个爱寂寞、常孤独, 充满悲剧意识的人;而胡适是一个爱热闹、广交友, 缺乏艺术上的悲剧感。从中可以看出胡适在文学创作之中有一定的天分局限。所以鲁迅的小说杂文成就要高于鲁迅,甚至是同时代其他人所不能比拟的。 胡适与鲁迅的文学创作观点也是有所不同的,郭运恒在他的书——《鲁迅与胡适为文学作品论的浅析》中指出——胡适就提出了扩大新文学题材领域的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作为文学的表现对象, 这就解决了新文学写什么的问题,而鲁迅在题材领域扩展之外还特别强调了题材新颖这一特色。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鲁迅实践的成功,故其眼界更宽广,知道时势所需。 二,胡适与鲁迅哲学思想的比较 胡适与鲁迅共同是新文化的巨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其哲思所致,以其对于中国当下及未来之判断。鲁迅早年在中国所学以及日后留学日本受到的影响自然不同于青年即去美国留学的胡适。 吴炜华先生在其书《鲁迅与胡适的文化心态比较》之中提出——鲁迅是由进化论而唯物史观的;而胡适是以实用主义唯是,深受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影响。进化论是鲁迅思想的最早启蒙, 他将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对中国未来的期望都建立在在进化论“ 物竞天择” 的理论基础之上。而胡适奉行实用主义, 认为这是真正可以拯救中国的哲学理论, 并开始试用实用主义来改造进化论。 可以看出胡适与鲁迅哲学基础并不相同。但胡适与鲁迅在某些哲学上还是可以相商的,比如,胡适也承认进化论,但并不是激烈的,你死我活的适者生存的那种进化论,而是一种温和的,循序渐进的改变之路。同样鲁迅也对改良主义不是全然否定的态度,只是要人们不能一味的回避保守,改良应当是激进革命以后的。吴炜华的书里提出五四之后, 鲁迅将进化论的重心放在了“ 以斗争求取生存进步” 上来; 而胡适的观点是一切都要从解决“问题” 开始, 要理性, 再理性,看准了具体问题再做详细分析,给出假说,再予以论证,两人的思想殊异,但同归于一点——改造旧世界文化,创造新中国的文明。 三,胡适与鲁迅的政治态度 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胡适与鲁迅以不同的哲学思想,人生性情,他们对于政治自然也就有了不同对待态度。李敖认为, 胡适精神的本质是“ 自由主义精神” ,以推动“ 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是胡适的文化哲学, 他以之为盾, 保护着自己的自由世界,渴望民主政治之果, 却不愿意付出激烈的政治斗争。 可以看出胡适的政治主张是想要实现自由民主,却又要温和的改良与容忍的自由。张东旭先生在他的书——《鲁迅与胡适政治观之比较》中提出——胡适参与政治的过程就是他改革旧的政治制度努力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过程。而且他的目标非常明确, 就是建立一个美国式的政府。例如:胡适于1921年5月与丁文江、王征、蒋梦麟成立“努力会”胡氏开始了他为动荡的政局设计的第一个疗救的药方——— “好政府主义”。 而鲁迅本人具有浓郁悲观主义色彩,也较少直接涉及政治理论,一直游走在政治边缘,对于政治的态度不是默然就是激进的。对胡适在民主政治上的努力,鲁迅不以为然, 所有的政治动作, 鲁迅都不信任, 声称“见过辛亥革命, 见过二次革命, 见过袁世凯称帝, 张勋复辟, 看来看去, 就看得怀疑起来” 。可以看出鲁迅对于政府的态度是一种不熟悉中仅靠经验理论而表示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在这一点上胡适的做法更值得称道。 四,胡适与鲁迅今日之判断 前面几位作者对于鲁迅和胡适的比较多限于空间方面的成就比较,缺乏一种时间转移后的今天对于胡鲁的评价——即以当下所需或未来所需的态度来对待胡,鲁的各方面。 我认为从整体方面来讲,胡适对于当下和未来的价值要大于鲁迅。鲁迅的思想相较胡适来讲更没有体系(胡适也是没有体系,十分庞杂),鲁迅的文学实践胜过于胡适,但胡适的哲学思想要比鲁迅的更实用于当下和未来,而且胡适对待政治的态度要比鲁迅积极,不像鲁迅那样徘徊于体制之外攻击之,胡适与鲁迅对于旧的世界都有过破坏,但胡适的解决之道和建设性要比鲁迅强大的多,胡适对待人生的积极和待人接物的包容态度于当下更需要。可以说鲁迅的性情,文学非常适用于他的那个时代,或者之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段,但细细的比较下来,胡适所代表的文化适用时间要比鲁迅的长久许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