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基础的功效,不是让我们跑得多快,而是在低心率区间,能够跑得更快。” 前不久稍稍琢磨了一下Polar的跑步指数,和RQ的跑力。大致弄懂了跑步指数Running Index的逻辑。它是以本体系所测得的Vo2max为基础,综合了跑步效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值。 之所以把这两家体系重新翻出来说,是因为他们对跑者的预测,非常接近,而且感觉也比较合理。 01 — Running Index是对有氧效率的很直观的呈现 当进行一场以速度为标杆的测试时,通常心率会被拉高来获得较快的速度。如果以M区以上的速度来跑完测试,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虽然速度比平时快,但是Running Index可能反而更低。 亦即:在当前的能力下,有氧代谢的效果差,得到某个速度所需的能量,需要以接近无氧代谢来供能。 同样道理,反过来也很容易理解,当心率降低,在有氧代谢的状态,也能达到同样的速度(甚至更快),整个过程都可以用有氧代谢来供能、支持把整个测试跑完,那么就是有氧代谢能力强,效率高。 之前有的跑友这样归纳: 如果一场跑步结束,得到的Running Index偏低,说明速度能力差,如果得到的Running Index数值高,说明有氧能力强。 这个表述背后的逻辑我明白,意思也没错,但是我觉得还可以表述得更准确一些。 确切地说,如果速度快,而且指数值依然高,说明有氧能力强、且能保障在有氧代谢来供能的前提下,保障速度。 同理,如果数值低,说明这个速度下的心率,已经处在有氧代谢效率降低的区间,甚至可能超出了有氧代谢区间,有可能部分靠无氧代谢的参与来供能实现的。 如果速度快,且依然分值高,说明一点: 在较低的心率下,实现了比以往更快的速度。 这就是我一直理解——并且认为是正确的——有氧基础好(有氧代谢效率高)的本质。 02 — 案例说明 去年夏季的计划完工以后,感到小腿比较疲劳,担心演变成伤痛,所以,在9-11月间,大量地用骑行来代替跑步,把跑步的比例缩小。故此,在冬季到来之后,骑行太冷了,再度集中跑步时,很显然,有氧能力会因为中间这个缩小跑步比例的阶段,而受一定的影响。 案例1: 10公里级,配速6:04@average_hr145,Running Index 54。 这时候,刚刚从跑步时间比例小的期间,转向跑步为主之初,在比较慢的速度下,跑步指数也只有54,是通常来说比较低的值。而这时的评估,是速度训练(说明是比较“用力”了)。 这说明跑步效率比较差。其原因,可能就是刚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跑步占比少”的阶段。 案例2: 同为10公里级,pace 5:34 @AHR143,Running Index 59。 这个数值,与测得的VO2MAX值非常接近了,说明效率比较合理。 也就是说,这个速度这个心率下,算是当时比较均衡的状态,跑步过程中有氧代谢处于正常水平。 案例3: 10公里级,pace5:11 @ AHR142,Running Index 62。 在非常典型的有氧心率区间,维持比较好的配速。较高的跑步指数评估,说明这是在较高有氧代谢来供能的前提下,取得的配速。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有氧代谢供能的状态。 虽然绝对速度值,比上述两个例子都要快些,但评估的状态,却是“稳定状态和基本训练”,这是典型的对有氧状态的描述。 这跟“在较低心率(通常意味着较高的有氧供能比例)的前提下,跑得比自己以往更快”的意思,完全一致。 而这个提高,就是有氧基础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03 — 有氧能力需要经常维护,很容易不进则退 一个人的最大摄氧量的潜力值,在一个时期内基本固定,但是这个数值要精确地测得,是不容易的,有的跑友用实验室手段,居然也说跟自己的经验值有大的差距。 所以,测试潜力数值,需要不断跟踪,靠系统来根据“机器学习”手段,来不断修正。 我基本上每隔两周会测一下最大摄氧量的数值(潜力值),基本很稳定。上下波动总计不会差出3个读数。 这是最近测得的值。 但上述最大摄氧量的数值,是个潜力值。训练中实际的表现值,跟训练状态十分相关。如果不注意保护它,有氧能力还是会下降的。 虽然不会说一天停跑,就出现倒退,但是有氧能力的退步,的确比肌肉力量的退步更加容易。我没有实地访问过那些专业教练们,也没有求证过他们。但是从主流的训练方式,常常花大量时间进行有氧训练的实际操作中,大概可以印证两点: 一是上面说的有氧基础(有氧代谢能力)需要经常性的维持。 二是有氧基础好,能够保障“在低心率区跑得更快的能力”。 有的人说“有氧能力强,能够保障我们跑得更快”,这句话没有错,但是不严谨。因为如果拼了老命,用最大心率附近,也可以保证一个人跑得更快,但是那种情况下,跑不久。而保持又快,又持久的,就是保证在有氧代谢强大的前提下的“快”——也就是“在低心率区跑得比自己以往更快”! 这才是本质。 这也是我特别不喜欢跟有些跑友上来就说“我不用心率设备,我能跑多快多快”这类话题发生互动的原因。 坦率说,我对于脱离心率(即运动强度)来讨论你能跑多快,丝毫不感兴趣。我不爱讨论这类话题。 对于长距离跑这个领域来说,尤其如此。 我对跑步没有什么追求,如果有,就是希望通过训练,使自己的有氧效率提高或者得到保持。 怎么理解呢,就是在保持处在“有氧代谢状态”下,来提高配速,而不是在极大心率区间来提高速度——任何人只要把心率拉高,原则上都是能够提高速度的。在基本相同的心率——且这个心率是在有氧心率区间——下,速度得到提高,这种速度的追求,才是有意义的。 当然,读者诸君也不要抬杠,并不是说,一旦速度是在某个高心率区间取得,就一定是错误的。譬如,在比赛中,不要说在阈值门槛区,哪怕在无氧区间,用爆发的状态,取得更好的速度成绩,也是值得赞美的。 我通篇在说的是,在平时训练状态,不能总是在高心率区,更不必为长期高心率区获得比较快的速度而得意。 能在低心率区收获较好速度的人,在比赛中,拉高心率,自然也会有更好的成绩。 正如一台排气量3.0的车,和一台1.0的车。平时前者在2500转速(转速跟心率的道理真的很像)维持100公里的时速,后者通过维持3000~3500转,也能奔跑100公里的时速,而且感觉还不算很费劲(空调之类的是肯定没法开了)。 当跑到场地比赛场地上,前者可以通过把转算踩到4000转,在一个比较轻松的工况下,达到170-200公里的时速,而且车不飘,空调照开。后者恐怕踩到4000转,不仅提速的空间不大(也许就到130的时速),而且车身剧烈抖动,随时做出侧滑、翻车状。 所以,在马路上双方都用100公里时速前进时,后者千万要心里有数:固然可以咬咬牙,跟前者保持一个相同的百公里时速,但是并不表示对方加速起来,自己还有跟跑的能力。 跑速与车速属性类似,心率与发动机转速道理也很像。 我看到过一位跑友的数据,他在5分以内的速度下,平均心率维持在130等级。对他来说,他跑出4字头的速度,就是在热身区间。如果有人跑到气喘吁吁,也能勉强到这个速度,就说“我与XX大神一样快”,那就糟了。因为大神把心脏这颗发动机的工况,开到正常工作的状态,对后者来说,大神基本就是“绝尘而去”了。 每个人身体条件都不同,老威是个最为普通的大众跑者(根据“在25分钟内跑完5公里方可称跑者”的说法,斗胆自称“跑者”),天生没有“热身区配速”跑5分以内这样的心脏(发动机),还是踏踏实实地在自己的有氧基础上做做文章,而不是以拼了老命的方式,去图个什么配速快。 ==================================== 作者:老威修斯william,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