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里的两个老子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22天

以前我曾经讲过,司马迁在《史记》里写了三个,至少是两个,“老子”。这些“老子”像龙一样见首不见尾。也就是说,到司马迁的时代,老子其人其事已经模糊不清,司马迁也只能说或曰或言,大概、也许、差不多。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道德经》出自其中一位“老子”之手。如果认真读《道德经》,还会发现《道德经》里其实也有两位老子。

在很多人印象里,道家讲无为、出世,典型的道家是避世修炼、仙风道骨的隐士。这也是我没读《道德经》之前的想法。

后来,读过《道德经》才发现,老子讲的无为很多时候是手段:想有为,必须从无为下手,最后达到无不为。

这种思路在《道德经》里随处都是,通常是上半句讲无为,下半句讲有为。

比如: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要想勇,必须从慈做起;要想广,必须从俭做起;要想成器长,必须从不敢为天下先做起。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无为,是手段,勇、广、成器长是有为,是目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这体现了一种阅世既久、洞明事理之后的老辣智慧,一种对盈虚消长之理、阴阳动静互为根底的了悟。

从这一点可以断言,写《道德经》的老子是一位对现实政治有近距离观察又能超脱其外的人物,也就是所谓周之柱下史——国立图书馆馆长。

当然,这位馆长讲话的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圣人、侯王、万乘之主,讲的也是治道——治国之道。

这里有个问题:怎么达到这种洞彻的境界?修炼!而修炼的根本就是无欲。“欲”虽然一定程度能催人向前,但也经常蒙蔽人的理性和智识。所谓旁观者清,就是因为旁观者跳出了利害纠葛,排除了欲望的干扰。

说到这里,自然引出了《道德经》里的另一位老子——讲究致虚守静、见素报朴、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老子。

有人说,追求虚静、柔弱、寡欲,讲求返朴归真、归根复命的老子,才是真正的老子,治道不过是“真老子”的副产品。

也许吧!但汉朝黄老之术的老子强调的主要还是前一个老子。

不管怎么样,后一个老子是庄周、列子、文子,以至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出世成仙的源头。而且随着道教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前一个老子越来越不受人重视,以至湮灭无闻。

更多《国学100秒》:

未知生,焉知死

“相形不如论心”

人往低处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