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与私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34天

曾几何时,“公”和“私”是很敏感的字眼,“大公无私狠斗私字一闪念,都不是说着玩的。不过,任何极端状态都不能长久,物极必反,无往不复,眼下似乎成了那个时代的背反。“公”和“私”就这样往复轮转。

从这样的角度看,“公”和“私”似乎绝对对立,有我没你,有你没我。其实,这都不符合“公”和“私”的本来含义。

“公”和“私”,甲骨文里都有,最初什么意思呢?

,在甲骨文里不是现在的形状,下面不是“厶,而是。流沙河先生认为,“公”是口小底大的坛子,就像现在装酒的。这个字的读音,就是把耳朵放在坛子口听到的嗡嗡声。我们感冒鼻塞的时候,说话瓮声瓮气,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字是“瓮”的雏形,下面的是后来添的。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公用来表示诸侯王公。

“私,在甲骨文里没有左边的,只是右边的“厶”。它代表的是一种植物,或者说农作物,就是现在说的薏米。虽然是农作物,但和黍、稷、稻、麦不一样,不能拿去交公粮,只能留着自己处理,这样就孳生出私有的含义。

发展到这时候,“公”和有了对立的意思。《诗经·豳风·七月》里说,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就是讲打到的小猪、小猎物归自己,大猪、大猎物献给。公私有别,但互不侵犯。

到了战国末期,法家的韩非认为,老百姓富了不好统治,所以敌视平民拥有私产,写下了有名的自环为厶,背厶为公,把公私彻底对立起来。后来的《伪尚书》甚至提出以公灭私

不用说,这是一种极端、偏激的解释。没有了私,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和动力。

说到,《礼记》里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就是说,“公”不是要求人们放弃“私”——不亲其亲,不子其子,而是不亲其亲,不子其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活我也活,这样“公”的前提里自然包含了“私”。

可以说,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中国人喜欢讲阴阳,阴阳不仅相克,还相生。道家太极图的黑白阴阳鱼里,都有一个白黑的鱼眼,也就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只有阴阳相合,才能化育万物。

不独阴阳,公私也是如此。只有)众人之私,才能成天下之大公!

更多《国学100秒》:

生命层次,是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的田野”

“夫妻相”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