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清理水库,打电话告诉我,抓到了一条好东西,一边开车一边想,究竟是什么好东西呢?是大甲鱼还是大乌龟?来到水库边,朋友远远的就打招呼,告诉我今天有口福了。走近一看,一个大池里,一条大而黝黑微黄的鱼趴在里面,约有六七十斤重。 “我说是啥好东西呢?这不就是塘虱吗?” “你看清楚它是几根胡须啊!”
仔细一看,鱼的嘴边各长了二根长胡须,另还有二根幼小胡须,这是我国本地的鲶鱼了,真是好东西啊!鲶鱼的胡须是区分品种的依据,并不是所有的鲶鱼都是四根胡须,其中我国常见的鲶鱼是4根胡须,而从国外引进来的鲶鱼胡须就要多一些。
鲶鱼是一种杂食性的鱼类,又名鲢胡子、鲢巴朗,主要以各种小型的鱼虾或者水生昆虫为食。多为野生,肉质鲜美,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一般夜晚觅食活动频繁。秋后居于深水活污泥中越冬,摄食程度亦减弱。鲶鱼喜欢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隙、深坑、树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里,以及流速缓慢的水域。鲶鱼多黏液,体无鳞。背鳍很小,无硬刺,鱼体色通常呈黑褐色或土暗黄色,略有暗云状斑块。
鲶鱼是名贵的营养佳品,其味甘性温,有补中益阳,利小便,疗水肿等功效,可以和鱼翅、野生甲鱼相媲美,为鱼中珍品。中医认为鲢子性味甘、温,入脾、胃经,有健脾补气、温中暖胃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减退,瘦弱乏力,腹泻等。
《本草纲目》言:“鲢鱼,温中益气”。 《随息居饮食谱》言:“暖胃,补气,泽肤。其腹最腴,烹鲜极美,肥大者佳,腌食亦佳”。
在成都的一些小河流中,有生长一些幼小的鲶鱼,民间把这种鱼称土鲢鱼,“软烧仔鲢”就是成都“带江草堂”的名肴,它是成都厨师邹瑞麟于20世纪30年代创制的一道鱼肴。邹氏夫妇在成都西郊三洞桥畔开了一间无名小店,除了经营一些小吃外,还以桥下溪水中的鲢鱼佐以大蒜烹制成菜肴出售。他烹调的鱼,不用过油,而是用烧好的汤汁加以调料,微火煨烧而成,故而鱼极其鲜嫩味美。
1959年,郭沫若先生在成都邹氏小店品尝“软烧仔鲢”后,对色泽红亮、细嫩鲜香、蒜香浓郁、咸中略有辣甜而酸的感觉回味无穷,兴之所至,题写了“三洞桥边春水生,带江草堂万花明。烹鱼斟满延龄酒,共祝东风万里程”的赞诗,从此“软烧仔鲢”天下闻名,邹氏小店也更名为“带江草堂”。
据眉山日报报道,曾经在彭山县江口镇发现重达36公斤,近1.5米长的土鲢鱼。水产渔政局专家介绍,土鲢鱼属于肉食型的鱼类,它每顿通常都要吃掉好几斤的鱼,这种鱼最大的可以长到100多斤。
埃及塘虱 近年来,在我国水域又多了一种外来水生物”埃及塘虱“,已经称霸水域泛滥成灾。这种埃及塘虱,在广东又叫埃及塘鲺,埃及胡子塘虱,革胡塘虱,食粪虱等。它的原产地是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一种水产品。这种鱼食性广泛,体形非常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能够耐低氧,抵抗病害能力强,因为埃及塘虱适应性非常超强,那怕池塘水质严重恶化,造成翻塘现象,所有的鱼类死光,埃及塘虱也能够正常存活下来。 在两广地区,凡是有这种鱼的池塘,想全部捞捕消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各类鱼苗,成为了它的腹中食,严重地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成为养殖户最为头疼的外来天敌,严重地阻碍着水产养殖户的养殖业成为养殖户挥之不去的天敌恶魔。
曾有传闻,广东地区捕获有上几百斤的大埃及塘虱,也曾在电视钓鱼节目中看到有巨大的鲶鱼。现在在南方,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埃及塘虱的身影,如水稻田、沟渠、村外小水沟、污水沟、下水道、化粪池等地方都有存在,并且生长非常健壮,特别是在养殖场所的下水沟、污水池里,在居民区排污管道和化粪池里,靠吃牲畜粪便和人粪池生存。在这些场所生长的埃及塘虱,体形巨大,一般情况下每条几斤,甚至几十斤。
但本地鲶鱼可是宝贝啊!笔者曾在80年代,在梓潼县刘家河梓江钓到过60多斤重的土鲢鱼,它类似于长江的江团。 江团又称鮰鱼,学名长吻鮠,俗称江团、回头鱼,鮠鱼、白戟、肥沱、白吉鱼,此鱼其吻圆突,体无鳞,为鱼中名品,其鳔肥厚,可制鱼肚。(现在国内有一种新引进的品种“叉尾鮰鱼”,有类似相同的体型,但肉质远远差过鮰鱼)。 鮰鱼下身略带粉红,无鳞,粗长,腹部膨隆,尾呈侧扁。是我国名贵的淡水鱼类,在长江上游及支流,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湖北的石首,四川的乐山、北碚、南充、逢安等地为有名的产区。鮰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含脂量高,鳔特别肥厚,新鲜时为银白色,干制后为名贵鱼肚,食者无不称赞,有“不食江团,不知鱼味”之说。特别是湖北石首的“笔架鱼肚”,素享盛名,常作为高级宴席上的佳肴。 鮰鱼一般生活于江河的底层,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每年3、4月便上溯至砾石底的河水急流处产卵。长江的产卵场较集中于中游的荆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产卵时选择在冰下1~3米的沙质或砂砾质的河滩上。在长江中下游生长多于上游地区。在江流洄水处觅食,以激流洄湾的“夹缝”之中潜藏,一般在上游产卵,而在中下游生长,到了武汉这个鱼的重量就比较重了。 苏东坡曾写诗赞美它:“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诗中道出了出了鮰鱼的特性,肉质白嫩,鱼皮肥鲜肥美,兼有河豚鲫鱼之鲜美,而无河豚之毒素和鲫鱼之刺多。它和鲥鱼、刀鱼、河豚被人们誉为“长江四鲜”。
俗话说“鲢鱼头、鲤鱼腰,乌鱼脑壳当柴烧”,既然有了这么好的鱼,那就得把它的鱼头犒劳自己人了。
因此把它做成了广东名菜“生焗鱼头煲”,又名“啫啫鱼头煲”。其香味浓厚扑鼻,口感滑嫩。 主料:鲶鱼鱼头500克(也可选用大头鱼头) 辅料:干葱头50克、大蒜子50克、姜20克、 青红椒各10克、香菜,葱白少许; 调料:盐、白糖、鸡粉、麻油、柱侯酱、海鲜酱、花生酱、蚝油、老抽、生粉、 制作方法: 1、锅内放入花生油,将柱侯酱、海鲜酱、花生酱按照用2:1:0.5的比例放入,再加入少许磨豉酱、火腿茸、大地鱼干粉、虾干、瑶柱、陈皮,用小火炒香倒出放凉; 2、将剁好的鱼头块放入白糖、鸡粉、老抽、生抽、蚝油、味精、鱼露、胡椒粉、生粉和煲仔酱一起拌匀至拌出胶状; 3、将砂锅烧热下油,放入干葱头、姜块、蒜头,爆至葱头姜块、大蒜子焦香后,放入拌好的鱼头在上面,加盖转小火炆焗10分钟。 4、大火加入青红椒片和香菜,葱白,盖上盖子,淋入料酒,再焗1分钟,起锅淋入芝麻油即可。 注意事项:一定用小火、中途需开盖搅拌,防止糊锅;焗熟以后淋酒时需大火,让酒精挥发并吸入料酒的味道。
啫啫是一种烹饪方法,姜葱及食物放入热砂锅中,油的热度使食物发出啫啫声音和喷出香气的烹调方法,中途不用加水。 柱侯酱是佛山传统名特产品之一,是厨师梁柱侯在清嘉庆年间创制的。它以大豆、面粉、芝麻油、白糖等原料制成。其色泽红褐,豉味香浓,入口醇厚,鲜甜甘滑 。适于烹制鸡鸭鱼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