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伤寒论方剂顿服和分温再服的解释说明

 tnj660630 2022-05-30 发布于江苏

本来因为问诊中,因为有些是中医爱好者,因对伤寒论方剂剂量的问题有些理解上的错误,才写了一篇文章,大略地解释一下,想不到评论栏里像炸锅了一样。

争论主要发生在一两换算为15.6克以后后面的再次换算。很多意见认为,仲景的一剂就是按原方剂量,以每两15.6克,换算过来即可,然后再按照是顿服或者分温再服,亦或分温三服,来服用。

这是仲景的本身服法没错。

但大家有没有考虑现在临床的实际情况?

现在大部分是,一剂药,煎2次,分2次服,仲景的意思是煎一次的。一般疾病正常是一天服2次药。第二煎,药效还是很好的,并且比较柔和,各有好处。

那如果分温三服,吃一次的量,仲景是煎一次,现在是煎2次,是不是现在服用一天的量?分温三服,就变成了现在的三剂药。是不是很清楚啊!

所以,分温三服,就是15.6除以三,变成一两换算成5克。

顿服就是一两15.6克

分温再服 就是一两 差不多8克。

再来看看临床的实际情况:

以麻黄汤为例:麻黄用量是3两,服法是煎取2升半,每服8合,也就是分三次服。

按仲景的用法,麻黄用量是47克。 每次服用麻黄的量是15.6克。

现代用法,按原量换算过来,一剂药是煎2次,仲景是给的一天服3次的量。按现在煎两次的话,是一剂半的用量。

但临床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临床这几十年,从未用过麻黄汤需要一日三服的。开麻黄汤基本上是2剂药。很少开3服药的。并且很多时候,第二服药仅仅是备用。

也就是说,临床上,将一两麻黄换算后,除以3 ,分成三剂药,开两剂药即可。

并且,麻黄也不必用到15克。一般10克即可达到效果。

也就是回到了,一两3克的换算量。那这样行不行呢?能不能达到仲景的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呢?

这里举个案例:

大概是2018年的时候,过完年的阳历三月份,我出去钓鱼散心,在水库里玩,接到一个患者的电话,说他的父亲,春节前都感冒了,在医院里输水治疗已经好几次了,这都过完年了还没有好,好说歹说,他父亲才同意吃中药试试。

这都过去2个多月了。病人从初始症状一致到现在,仍然是恶寒,不出汗,标准的麻黄汤证。

我处方,麻黄汤原方,麻黄用的10克,2剂。

病人惊的下巴都要掉了,十分的疑惑,说自己都感冒2个多月了,你这轻飘飘的这一点药就能好?反反复复地问我,直到我反复确认,就这两剂药即可。三剂都不需要。

病人吃了一次,汗出,不再恶寒,病已去了大半,电话回报后,我告诉病人,第二煎吃完即可。第二服药不用吃了。

病人十分感慨,以前从不相信中医,自此后,成为中医粉。

用的药是药店抓的,就是种植的药,剂量有什么问题吗?基本上开麻黄汤,很少超过2剂的。三剂的机会很少。

请问,换算为10克,有问题吗?

另一个仲景的方剂,大青龙汤,麻黄用量是6两,按原方换算的话是90克,煮取三升,服一升。换算过来也应该是除以3吧。

换算过来是30克,但临床剂量不需要30克。这个前面文章有案例。

我常用量是20克,并且处方往往是一剂。前期还开2剂。绝大多数时候,第二剂是备用,需要反反复复告诉病人,一剂见效,第二剂不必吃。因为大青龙过剂的话,会出现死亡。为防止病人私自服用第二剂,后面直接处方就一剂。

从用药效果看,目前遇到需要再处方的时候少,即便是再处方,改为苓桂术甘汤或者从龙汤即可。

另外一个原因,现代人有很多隐性心脏病人,病人并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心脏病的特点,不发作的时候,没有任何特征,有时候把脉也不易觉察到。

我遇到过一例这样的病例,服用麻黄剂后有心悸,不严重。病人无心脏病史。后告知病人心脏有问题。查了3家医院,才查出心脏病问题。麻黄九禁中,心悸者禁用麻黄。

所以,从临床效果看,一两换算到3克,药效已经很可观,就没有必要加大剂量。遇到特殊情况加大用量是另一回事。

当然心悸者禁用麻黄,是有方法可以规避的,遇到过标准的小青龙汤症,你加入疏通心包的药,还是可以用,这个需要的是临床的经验。

有些药,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达到要求的效果,比如小青龙汤中的半夏,如果半夏的量不够,这个汤剂就会汗解,汗解的话人就会虚,这说明半夏的量不够。

小青龙汤应该是尿解,病邪是走小便解的,半夏和麻黄存在一个比例关系,半夏原方用量是半升,一升半夏大概是130克,换算成现在的剂量,日三服,除以3,应该是21到22克。

我自己的临床实践,是给到25克,略有放大,麻黄给到10克,有减少。因为半夏目前用的都是炮制过的,现代的炮制方法是长流水,洗半夏一个月,这有点过分了。所以,增大了半夏的量,从实际临床看,这个很少汗解。

为保证药效,半夏我自己一般选用生半夏和制半夏同用,或者生半夏开水洗7次再用。

附子的用量,前几年,火神派兴起,大家用附子量非常大,动不动就50克,100克,甚至更大,按仲景原方,附子大者一枚,差不多20到30克,附子中者,15克左右。仲景用量有一枚,两枚和三枚的。

临床中附子用量的跨度就非常大。

一般性的感冒,用到的附子剂,10到15克,即可解决问题,陈旧性疾病,用量的跨度就很大,我自己最大用到135克。也有用很小量的,5克。 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准。

但是也是从小剂量用起,病人身体需要一个接受的时间,当达到顶点时,就会出现附子反应,如手指尖麻,舌尖麻的现象,说明当时阶段附子已经够量。

所以,附子的用量是病人不同阶段的身体情况决定的。并不是一个定量。

我觉得以上已经基本上说明白了剂量的问题,实际临床用量需要医生不断的积累经验,剂量是一个变量,以仲景的用量作为基本参考。

大家看看上一篇文章评论栏里面的过激评论,作为医者,不可以出奇来招揽病人,生命只有一次。伤寒论方剂计量换算的问题和一些煎药的常识

从接诊的案例看,既有火神派过量使用热药导致问题的,也有更多的用寒凉药导致问题的,用药是灵动的,剂量是变化的。机械的去用药,出问题就难以避免。

火神派兴起于巴蜀,这里湿气很重,人多喜麻辣,这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四川人煮肉会加附子,吃附子是稀松平常的事,所以,这个地区附子用量巨大是正常的。

其他地区,大言不惭的吹嘘大剂量用药,来夸大自己的效果的,此风不可长。剂量以达到临床效果为唯一原则。

过度保守,用药剂量过小,这也是弊端,问题得不到解决,主要还是出在辩证上,日本汉方,剂量非常小,但效果还是可以做到,缺点是治疗时间长。

评论栏盖楼做广告卖药,或者诱导病人治疗的,凡此类一律拉黑,拆楼!

文章图片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