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怎么看?太极拳的技击与养生

 winriman 2022-05-30 发布于中国香港

        目前,大多数人不懂得太极拳养生与技击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对太极拳也不可能去深入理解和探究,只能学习一些太极拳及其肤浅的东西,也就是常人说的太极操,这使习练者步入误区,学不到太极拳精华,这对习练太极拳及为不利。笔者以为要使太极拳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习练者应正确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养生与技击两者的作用和相互间依存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健身、养生、防身的目的。

一、了解太极拳的发展历史

      要想正确理解把握太极拳的技击与养生首先得了解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只有弄清了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才能领悟什么是技击?什么是养生?才能明确习练太极拳的目的。太极拳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健康贡献是巨大的,太极拳发展几百年来,从最初以技击为主要目的到现在大多以养生为主要目的,从太极始祖张三丰到陈、杨、武、李(瑞东)、吴、孙、和(赵堡和式)七大流派,太极前辈们为发展太极拳倾注了数代人的心血。

     笔者非常赞同“拳术最初的功能是技击,是一种搏击术”这一观点。只是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练拳的目的发生较大的变化,拳术的功能随之也从技击功能向养生健体功能转变。纵观拳术发展历史,外家拳以快为本,以力取胜;内家拳内练精、气、神为主,以柔克刚,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元末明初由外家拳发展到内家拳阶段,明末清初,张三丰内家拳发展到王宗岳太极拳阶段,太极拳技击功夫已优于所有外家拳、内家拳。然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火器的广泛使用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价值和社会需求减弱,同时拳术的养生功能价值和社会需求渐增。无疑,王宗岳在太极拳发展史上贡献是特别巨大的,他在发明刚柔相济、精妙无比、虚实莫测、无可战胜的太极拳同时,在拳术界首次提出“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的太极拳技击功能和“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太极拳养生功能,这同过去只有一种技击功能的所有外家拳、内家拳相区别,首次提出了太极拳具有技击与养生两大功能。王宗岳对太极拳养生功能的评价是“仔细推敲太极拳的目的、意义、落脚点,还是为了增进健康,益寿延年,使生命永葆青春”,暗示太极拳养生功能已大于技击功能的价值。

二、弄清太极拳技击与养生的关系

       太极拳技击与养生是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功能。因此,决不能说这招是养生的,那式是技击的,如果要真正把它加以区分的话,也只能说习练目的和作用有所不同罢了。自古以来,任何武术都是被认为既具有格斗技击的功能又具有健身养生与防病康复的作用,但任何事物特性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武术的特性也是如此,如果其锻炼与实战过度,那么什么功效都是会被破坏的;而锻炼适当,武术的健身养生功效就是依靠技击方法的锻炼来获得的;在这一条件下,自古以来从来也不存在武术锻炼“当强调健身养生时必定削弱技击性,当强调技击性时则有可能对养生训练忽略”。真正的太极拳锻炼只要一开始,就是技击性和健身养生性都兼有的。根本不存在“技击与养生的训练方法不同”、“一把杨杈不能打两个兔子”的事实。一个人从事太极拳锻炼的目的可以主要是出于健身养生与防病康复而只从事套路、推手与功法练习,不参与实战性的散手格斗锻炼,然而其套路、推手与功法锻炼内容的实质仍然都是技击方法。以太极拳特有的技击方法为内容的锻炼无论是什么老衰病弱的人,即使是大病初愈之七、八十岁的耄耊老人也是适宜的,这样的锻炼对于健身和技击是完全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不仅如此,还能一举兼得陶冶情操、娱乐、减肥等等多种效果而一石多鸟。所以不能认为健身养生太极拳没有技击性。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技击性的武术,认为健身养生太极拳具有非技击性是错误的。

       因此,太极拳养生和技击功能是一体练成的,绝不是分开去养生归养生练,技击归技击练。这一点请众多学者切记切记!否则学一辈子太极拳却一辈子都在太极门外游荡,很可惜的!

三、学练太极拳要循序渐进

      太极拳奥妙无穷,深不可测,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学会的。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练太极拳决不可能一步登天,不要连最基础的步法、手势都没学会就要学练推手、发劲,对练。笔者以为,初学太极拳者首先要学好拳架开始,一招一式,逐一模仿。这一过程称之为“领架”。要知道,拳架虽为外形,但却有及为丰富的内容,他不但含有很多技击招式,还与内功练习紧密相连。拳架是太极拳的基础,也是练习太极拳功夫的导向。没有拳架就无法练习太极拳,架子正确与否关系到太极拳的功夫能否练成和健身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所在。学练拳架先求形象,须循规蹈矩,一丝不苟,逐一模仿。先学基本的手法、身法、步法,动作路线,各定式的样子和要领。架子应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要求全身节节放松。如某一定式,先查是否“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是否“含胸拔背,胸空腹实”,是否“松腰落胯,圆裆扣膝收臀”;再查步法是否正确;再查肩、肘、腕是否放松,是否“沉肩坠肘、塌腕舒指”;最后检查掌形、拳形,钩手等是否正确。其次学好了拳架再学练推手发劲,并辅之于刀、剑、枪、杆等器械的练习。然后再进行拆招,应招等技击练习。

       习练者一定要记住已故杨式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先生说过的话:“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刀、剑、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画葫芦,而实际未得其中三味,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

      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说这种功夫修内功的,练柔的,久柔成刚,把全身的僵力、拙力(后天力)先卸掉,练成四两的棉花力(先天力),这需要很长时间的过程,一般需要3-5年吧,再就是体会柔力吸收和化解(吞),又叫挨打,又是三年;更高层就是体用上的神凝阶段,借力打力,太极无手处处手,随心所欲的阶段,基本上需要十年,更重要的是有明师指点和靠自己的悟性勤学苦练才能达到。因此,学练太极拳,是不可以急于求成的,世上万事都具有两面性,弄巧成拙的事时有发生,学太极拳如果不按拳理练,违背规律,只能适得其反,达不到养生、健身、防身之功效,还会造成对自身身体的损伤,比方说练发劲,练推手前提就是要重心要稳,劲点要清,身体各部位都要“松”,另外还要懂得发劲后如何对身体进行调理等。

四、要懂得太极拳拳理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何谓拳理?笔者以为就是要懂得太极拳每一招每一式的用意和用途,要懂得行拳的道理。对太极拳拳理初学者可能一时理解不了,但要记在心上,在平时习练中慢慢地加以领悟。只有对拳理理解透了,自然地让拳理指导行拳了,那你的太极拳才真正学到位,才能达到你所要的健身、养生、防身目的。所以太极拳拳理在习练太极拳中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它就不能说你是在打太极拳。

监制:柯超

编辑制作:刘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