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用训练的尴尬与突围

 缘缘草堂 2022-05-31 发布于浙江

杨永彬

摘 要: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因而,语用训练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在语文教学语用训练实际操作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让语用训练走出语文教学尴尬的境地。

关键词:语用 热点扫描 案例跟踪 热点透析

一、热点扫描

“语用”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热词,其缘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提出这个“语用”的概念,是针对阅读教学始终走不出“高耗低效”的困境。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故此,语文教师心中应时刻要有语用训练的意识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

现在一线教师为落实“语用”的课标理念,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示范课、评优课、观摩课、研讨课等老师都会想方设法寻找与课文相结合的“语用”训练的点。但细细分析,有的课的“语用”是不顾文本内容,不问文体特点,不切时机节点,为练而练,为用而用,使语用训练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因而,我们要加以校正,使语用训练朝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案例跟踪

案例一:语用训练——目标不明

一位老师教学《渔歌子》,用了大量时间来“聚焦'不须归’,知晓钓者志”,让学生体悟说话、写话的教学片断。

1.读了这首诗,你又看到了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让学生说一说。

2.张志和喜欢钓鱼,可从不用鱼饵。你有疑问吗?你又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仅仅是回家吗?用笔写一写。

再看另一位老师执教《渔歌子》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张志和可是唐朝大诗人。其实他不仅精通诗词,还擅长绘画。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颜真卿曾盛赞他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词当中包含着哪些画面呢?

生:这幅画里有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还有一个身披绿蓑衣,头戴青斗笠的老翁,还有斜风细雨。

师:通过同学们的描述,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有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清粼粼的水,还有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以及那细如牛毛的细雨,还有一个专心垂钓的——老翁,这真是一幅……

师:为何不须归呀?

1:这些美景让他沉醉,不想回家。

2:因为他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打不到他,不需要回家。

【案例反思】

案例一中前一位老师想通过“说一说”“写一写”来感悟文本内容达到语用的目的,这本身没有错。但课堂上针对这个教学环节,用大量的时间去说一说、写一写,就偏离了教学宗旨,远离了教学目标。应该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要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渔歌子》“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是以诗的语言品味为基础的,学会鉴赏诗的形象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而不是让孩子猜一猜“张志和喜欢钓鱼,可从不用鱼饵”。那样猜的结果,肯定是学生脚踩西瓜皮,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同为“不须归”,在案例一中后面一位老师的引领却截然不同,这里学生不再是无病呻吟,根据词的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使词意丰厚,画面多彩,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其实,这源于教师把握诗词教学重点,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布卢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现在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去知识”“去技能”“去训练”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中表现为“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语文课堂离语文的本质特性越来越远,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围绕目标进行科学有效的语用训练。

案例二:语用训练——生拉硬扯

一位老师执教的《大江保卫战》教学片断。

学习画面一:铁汉本色。

1.过渡: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让我们把目光由“英雄群像”转向“英雄个体”——黄晓文。(点名)你来读一读黄晓文的事迹。请你边听边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黄晓文,你会用什么词语?

默读课文,从哪些词语中体现出了这个铁汉本色,圈画下来。

2.交流:“来不及了!”什么来不及了?是真的来不及了吗?说明了什么?

小结:人物的语言描写能突出人物形象,动作刻画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3.从黄晓文身上,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场战斗的惊心动魄,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课文怎么说?——“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你们还记住了哪些抗洪英雄?

4.同样是写抢险,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第2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5.师:对,像这样既有群体的描写又有个体的特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法,能全面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再现子弟兵的英雄气概,在我们习作中可以借鉴。下面我们回忆学校的一次运动会,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再看另一位老师教学《大江保卫战》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教学片断。

学习画面二:铁汉本色。

师:这些就是解放军官兵铮铮铁汉的英雄形象,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在人民遇到灾难时真实表现的写照。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一个典型人物黄晓文的身上。(出示朗读要求: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黄晓文动作的词语,写一写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你圈画了哪些动词?

生:咬、拔、扯、捆、扛、爬。

师:这些平常的动词,用在这段话中,用在黄晓文身上就显得不平常了,它体现了一个铮铮铁汉的本色。说一说读了这段话后,你能想象出黄晓文拔出铁钉后,肩扛沉重的麻包,艰难地行走在稀泥中的样子吗?

师:你从黄晓文的这些动作中还读出了什么?

师:从黄晓文的身上老师体会到——(出示:人民子弟兵是尽显英雄本色的铮铮铁汉。)

拓展练笔,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师:同学们,那么课文是怎么表现人民子弟兵是铮铮铁汉的?

1:第二自然段写了整个抢救大堤的场面。

2:第四自然段写的是黄晓文一个人抢救大堤的情景。

3:一个是全面的写,一个是个别的描写。

师:整个场面的描写就是“面”的描写,黄晓文个人则是“点”的描写。(相机出示“点”“面”的概念)

师:既然已经写了整个保大堤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呢?可不可以去掉?

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样写的好处。(出示:像这样着重写人物众多的群体场面,就属于“面”的描写,而细致地描写一个人的神态、语言、动作的,就属于“点”的描写。这种既有对整体的描写,也有对个体的特写的手法就叫“点面结合”,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能全面而且具体地反映一个事情的真相。(板书:点面结合)

师:在同学们平时的作文中,往往关注场面描写,而忽视点的描写。今天我们来练习写一个“点”。下面我们还是来看《大江保卫战》中的另一个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老师介绍背景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动作。

播放视频:胡指导员拖麻包堵管涌的镜头。

师:哪些动作留在了你心中?

生:搬、划、滚……

师:请同学们用上老师的提示,将刚才的一段视频写下来,如果你能通过描写胡指导员的动作,表现他的“铁汉本色”是最好的。

【案例反思】

案例二中的前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学习“铁汉本色”的课文内容过程还是很好的,但在进行点面结合练笔时忽视了与文本内容的关联,练笔注定是缺乏活力的。让学生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运动会的场景,好像是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但实际上学生对运动会的场景不可能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这样的写就是为写而写。所谓“情动而辞发”“言为心声”,没有一个合适的情感引发点学生是很难表达的。所以,我们不能只为语言文字运用而运用,学生要通过练笔积累自己的语言,同时还要提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思维能力,要关注情境的营造,还要精心设计,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情可抒。

而后一位老师对点面结合的写法训练就恰到好处。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对什么是“面”的描写,什么是“点”的描写,什么是“点面结合”的描写,这位老师没有教条的灌输给学生,而是随文学习让学生感受“点面结合”的语文知识。学习了“点面结合”的语文知识,老师并没有浅尝辄止。随后又播放视频:胡指导员拖麻包堵管涌的镜头,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这个视频的内容,要突显“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样的练笔就很自然,不突兀。既巩固了刚学的语文知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在写胡指导员堵管涌的事迹时,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理解与感悟。很显然,老师注重教给知识,教给方法,并让学生在实践操练中加深理解了什么是“点面结合”的描写,在操练中渗透了“点面结合”的语文知识,在操练中把语文知识转化成了语文的能力,这样的语用训练才是积极有效的,充分显示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用教材教”上学生习得“点面结合”描写的方法后,让学生分析相关文章的点面结合的写法,再让学生写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抗洪抢险的镜头,利用课文的“例”得意、得言、得法,促进了“例”的增值,在语用训练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案例三:语用训练——时机不当

一位老师教学《鸟岛》教学片断。

1.孩子们,这一群一群的鸟儿有的先来,有的——后来,有的来的早,有的来的——晚,像这样有先有后、不断飞来,就是——陆续。

2.谁能用“陆续”说句话,出现下列句式:

下课了,同学们。

电影快开场了,观众。

春天到了,小燕子。

再如一位老师执教的《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断。教学第三自然段:“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老师让学生讨论学习之后出现句式让学生仿写:

再定睛一瞧,在这次数学竞赛中,我班有 。

【案例反思】

上面两个案例,可能很多老师平时就是这样做的,但给我的感觉是没有把握好恰当时机,为练而练,打乱正常的课堂氛围,扰乱了孩子顺着文本发展的思维。比如当学生刚品读想象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时,老师却话锋一转,让学生仿写“再定睛一瞧,在这次数学竞赛中,我班有……。”这样显得大煞风景,学生不但不会进入现有的仿写氛围中去,而且也很难再进入事先营造的教学氛围中来。还有不少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某个中心段后,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这样生硬的“语用”迫使学生无感却要抒发,无话却要述说。原有的课堂气氛因为语用而冷却,学生迁移的思绪还要再次迁回,打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显得画蛇添足。

三、热点透析

“语用”应包括“听、说、读、写、思”。而有的人把“语用”窄化为读写结合,迁移练笔,这就有所偏颇。“语用”一定要写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在阅读教学中,写是一种运用;读也是一种运用;要知道,语言文字运用,“理解”与“表达”缺一不可,二者是一种交织、递进、融合、螺旋上升的关系,只有在读懂“写什么”,进而指导学生理解“怎么写”,才能迁移“怎么写”,实践“怎么写”。所以“语用”不等同于“写作”,不能简单地割裂读与写,不能偏重任何一方。“语用”也不能浅尝于“语言知识积累”。在课堂中引导关注语言形式,探寻言语奥秘,发现言语表达特点,但是仅仅止于了解相关语言知识或者语言概念的掌握,这远远还不够,因为这绝不是“语用”的终点,唯有语言实践才能走向“语用”。“语用”也不能忽视文体,不同的文体,教学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树立一种“全语用观”,听、说、读、写、思、评、观察等都是“语用”。

著名教育家成尚荣先生提出:“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其中这“再语文一点”就是指的语文味,即语文课所特有的个性和本色。“语文味”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的“言”,通过语文本身语言文字内在的魅力震撼学生;第二是文本承载的“意”,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第三是“言”与“意”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行为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感和美感。克服得“意”忘“言”,得“言”丢“意”的错误做法,达到“言”“意”兼得,力求言意融合。这些事实上就是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语用训练,下面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1.在声情朗读中,让语用训练有温度

如一位老师执教《大江保卫战》指导朗读教学的片断。

1)“狂风卷着巨浪,疯狂地撕扯着堤岸……筑起了一道人墙。”

读到这里,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敬佩之情)

好的,就让我们也来当一回这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2)创设情景:看,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3)过渡(语调弱):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此时的官兵们怎么样?(伤痕累累)

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的朗读是声情并茂的,这样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个人情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古人有“言不尽意,立象显意”之说。这样的朗读,就是通过想象,还原文本的生活情境,使文字表达的意象更加丰满,意境更加丰盈,使一个个文字有了生命的温度。

2.在补白想象中,让语用训练有宽度

每一篇课文中都不乏“留白”之处,教师可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如《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后面的省略号就是补白的说话训练的点。有人抓“有的……有的”让学生说话,说课间活动到了有的怎样,有的怎样,这样的说话训练就是小儿科的,没有顾及到语用训练的层次性,这样的句式在二、三年级早就练了。那我们应该怎么练?可以再出示一些壁画的画面,用上面的四字词语句式来进行训练,这样才是有效的拓展了课文的内容,又能进行语用训练的目的,达到一石二鸟之效。

3.在句式训练中,让语用训练有高度

如一位老师执教《云雀的心愿》指导句式训练教学片断。

1)同学们,其实森林除了蓄水保土、调节气温的作用外,还有很多作用呢!谁能学着云雀妈妈那样用个连接词把刚才说的几点连成一段话?

(可以……,也可以……)

2)如果要把这段话说得有条理一些,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指答:一个比一个重要,要体现越来越重要,顺序不能颠倒。)

3)“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森林可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如果还有呢?可以用:“还可以________,更可以________,甚至可以________,所以________ 。”

4)除了这个,还可以用什么连接词?(能……也能……还能……)

5)想象写话。用上“可能……也可能……”的连接词。

如果没有了森林,地球上可能会________,也可能会________,还可能会________,所以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云雀的心愿》课后练习第4题,“读读下面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带点的词语是“可以……也可以……”,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用连接词“可以……也可以……”。关注表达顺序是中段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这位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读、圈画、观察、说话、迁移等多种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品析作者用词的准确得当,感悟连接词使句子变得连贯的作用,并且趁热打铁,将所学重点内容变为现场运用。片段一中,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了树冠蓄水的过程后要求学生用连接词说一说“树冠是怎样蓄水的”,既复习了前面所学内容,又初步训练了连接词的造句。在片段二中,老师先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要求“用连接词说说森林还有哪些作用”,从内容上将这一重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而到了下一环节即片段三时,连接词的运用训练已经从课内的“可以……也可以……”延伸到了课外的“可能……也可能……还可能……甚至可能”,训练内容也从“森林的作用真大”延伸到了“如果没有了森林会怎样”,使连接词不断地向外增加,训练的层次一级一级递进上升。这样的语用训练始于课后练习,又高于课后练习,使语用训练有了一定的高度。

4.在迁移练笔中,让语用训练有深度

一位老师在执教《莫高窟》结课时说: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欣赏了莫高窟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从这些绝妙的古迹中,我们看到了千百年间劳动人民的智慧,看到了劳动人民坚韧顽强的性格,看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请同学们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一旦文本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高明的教师很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这样的迁移练笔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写导游词,把课文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倾吐出来,在倾吐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鬼斧神工般的洞窟建筑,这些精妙绝伦的彩塑壁画,无不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血汗和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在心灵上会再一次受到震憾,这样的迁移练笔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和课文的感悟理解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