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简讲书法:九级课程真书篇08

 烟水散人 2022-06-01 发布于江西

L9-08认识真书8

3.3真书的要素。

这堂课讨论真书的定义,首先要知道真书的要素。这个问题,以孙过庭所论最为精辟,我在初级课程、二级和七级课程中多次引用过这段话,今天完整地讲解一下。

《书谱》

  • 唐·孙过庭
  1.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2.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3.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4. 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整段话数一数只有六十四个字,可分四句。

〔1〕「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这第一句话,说明真书和草书相对又相依的关系。请注意就字体而言,也就是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正楷字是一种字体,草字也是,二者都属独立的系统。大多数人只认识正楷字,不认识草字,没有关系,一点都不妨碍你使用正楷字。就书体而言,真书和草书却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书体,不会写草书,就写不好真书,反之亦然,为什么?因为真书运用使转组织点画,而使转来自草书,草书要写好点画,点画功夫来自于真书。这里孙过庭说到「专谨」,「专」为专一,专注,「谨」为「谨力」,出于《史记》,意思是尽力去做。有些人专注于草书,勤下功夫,但没有去学习和掌握真书,以为真书和草书无关,孙过庭说「殆于专谨」,「殆」就是危险。反过来,有些人尽力练真书,不通草书,孙过庭说「殊非翰札」,绝不是书法,语气很重。「翰札」本来指书信、翰牍,引申义指书法。

简言之,学真书要懂草书,学草书要会真书。草书和真书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第二句话,解释为什么真书和草书有密切关系。这句话用到四个术语:点画、使转、形质、情性。「点画」大家都懂,「使转」是组合点画,「形质」是外表,外形,古文中常用,如王僧虔《笔意赞》说:「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王僧虔以「神彩」和「形质」相对,孙过庭以「情性」和「形质」相对,作者在书写过程中寄托情性,从而使作品表达出一种神彩,「情性」存于我心,「神彩」是作品的表现,主客不同。真书的外形是点画,草书的外形是使转,这容易理解,但真书点画不是散漫地摆在那里,而是有组织的,这个组织方法称之为使转,也就是大圈,大圈笔势要学一学的,不学就看不到。正楷原本是静的,用使转写就动了、活了,所以说在真书中,使转可以表达情性。

草书的外形虽然由使转组成,但使转只是组织点画的方法,没有点画,使转便失去了材料,只剩一条中线。你比较这两个「足」字,取势相同,但智永有点画,怀素只是一根线条。草书使转原本富有动感,写好点画动中有静,孙过庭说「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智永沉稳仔细,怀素急躁剽迫,跟人的修养性格有关。

〔3〕「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第三句话,从第二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乖」是违背、违离的意思,草字的形体由使转组成,没有使转,形体都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这个字了。最极端的草书是游丝草,只有线条,也就是表达使转的大圈,大圈一消失,什么都没有了。真书的形体由点画组成,「亏」是写得差一些,真书点画写得不好,字形还是有的,尚可用来记录,没掌握笔法或用笔简单的人就是写这种字。这两句话都是就真书和草书的形质而言,写文章不要平铺直叙,应当来回论证,层层深入。

〔4〕「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回互」的意思是来回、交错、相互影响,真书的形质是点画,草书是使转,讲到情性的表达,真草关系就调回头了:真书情性表达在于使转,草书在于点画。

但这里有个问题,《玉堂禁经》说书法三大技法是:

《玉堂禁经》

■ 唐·张怀瓘

  • 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茍守一途,即为未得。

那为什么孙过庭只说点画和使转两个?

其实没有矛盾,用笔是写好点画的技法,点画是用笔的结果,用笔好

点画自然漂亮。但点画等于建筑材料,要把它们组织起来,又有两个技法:点画组成笔势,笔势裹束成字,这两步都属于大圈,组织原则就是「使转」。所以《玉堂禁经》讲的三个技法,和孙过庭《书谱》讲的点画和使转,意思是一样的。

智永《真草千字文》

这也就是前人如智永,把真草放在一起的原因,一边练习点画,一边练习使转,考虑周到。现在有些出版社,把智永《真草千字文》分开,真书一本,草书一本,不是古人原意。

点画功夫和使转功夫是可以分开学习的,上次说到小学生写字课,第一步描红,这有没有用呢?这可以熟悉毛笔用法,即用笔,当然有用,然后到高年级去学习使转,这样就进入书法之门了。这是古人设计的学书法途径,可惜很多人只走了第一步,没有走第二步。

3.4真书的定义。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对真书的一些定义,如

  • 张怀瓘《六体书论》:
  • 「隶书者,程邈造也。字皆真正,曰真书。」

这句话历来被很多人引用,但把真书说成是写得端正,相当表面,而且把真书和程邈隶书混在一起讲,容易误解。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做出的简要说明,譬如说「什么是国家」,照国际法定义必须有四个要素:人民、土地、政府和主权,缺一不可,这样的定义就比较清晰了。

依照孙过庭所说,真书有两个要素:点画和使转,那能不能这样定义:「真书是用使转写正楷字」?我们已经知道,正楷字是字体,真书是书体,正楷字本身由点画组成,似乎加以使转,就是真书了。

但这个定义有两个问题:一是次序不对,照此说法,必须先有正楷字,加上使转才得到真书,则真书在正楷字后,这跟文字史和书法史都不符合。真书之祖是钟繇,那时候还是使用隶书,即使去掉波势仍称今隶,并没有「正楷」这一名称,规范正楷字要到唐朝开成石经才完成。

问题二,真书的来源,并非取之正楷字,上一课讲过,真书之前有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不可避免地受到这四大书体的影响,吸取它们的写法。上一课我就这四大书体,各举一个字,可以看到,它们并非来之于正楷字。

韩方明《授笔要说》有一个重要观点:

《授笔要说》

  • 唐·韩方明
  • 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

这观点可能是他老师的,总之是唐人的普遍认识。

依照韩方明的观点,主要书体可分为两类:真行草为一类,技法相同,篆书、隶书又是一类,技法不一样,其时间分界点,在张芝那时,也就是汉末。真、行、草之法,概括而言就是有点画、有使转,所谓点画,韩方明指出就是永字「八法」,写好点画的技巧,就是「九用」,所谓使转,张旭所传就是「五势」。这些在篆隶中都没有,篆书使用线条,尚未形成点画,古隶近于篆书,汉隶着意波势,点画简单。韩方明所谓的「草书」,指张芝今草,不是章草。章草还是使用隶书笔法,今草点画就近于「永」字八法了。

章草和今草的不同,举几个例子,上面黑底白字是皇象所书《急就章》,下面白底黑字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字。比较一下容易明白,今草对点画的用笔要求高多了。《急就章》也有不少字用点画而不是单纯用线条,但注意皇象是三国人,当时真书已经萌芽,皇象自然受大环境的影响,史游未必能这样写。

在书法史上,草书笔画连写产生了使转,加上省简笔画,也就是前人所言「解散隶法,粗书之」,打破了隶字的基本结构,省略了一些部件,使用这二者的结果,逐步形成草字系统。后世学草书者,不必自己去解散隶法,只要认识草字即可。行书是运用使转去写隶字,但不解散隶法,所以不称为行字,还是属于隶字范围。至于真书,最早和行书差不多,唯一不同就是隐藏使转,所以当时还是归入隶字,或称今隶。后来文字学家根据《说文》等将之规范化,强调统一,产生了正楷字;而书法家吸收篆隶草行,强调变化,与文字学分道扬镳。

很早以前,虞世南就说过:

《笔髓论》

  • 唐·虞世南
  • 行书之体,略同于真。

行书和真书是很相近的两种书体,只有很小的不同,这就是真书隐藏了使转。

上一课我讲过,并且举「来」字为例,行书是用使转写隶字,行书隐藏了使转就是真书。不过,行书又分真行和草行,真行用隶字的基本结构,草行夹入了草字、草法。这里所说行书隐藏了使转就是真书,是指真行,草行就算隐藏使转,也得不到真书的。

魏晋之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南北书风颇为不同,真书的使转,是在南方地区形成的,郭绍虞先生说:

郭绍虞《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 刘师培《书法分方圆二派考》谓「真书之中复有南派北派之不同。其所以不同之由,则以南派之真字为行书之变体,而北派之真字则为隶书之变体」。
  • 我们可以这样说:北碑之于隶书,虽省其波势,而多用方笔,仍存八字分散之形,故与隶近。南帖之于隶书,则完全变其波势,而从行书中吸取其笔法,所以虽楷书也自有妍妙之致。因此,北碑南帖之分歧,还是由于章草今草的关系。今草与楷虽面貌迥然不同,但有行书为之媒介,那也就可以从草体而过渡到正体了。
  • 这两种南北不同风格的楷书,到隋唐而归于合流,于是正式的楷书归于确定,成为汉族文字的正体。此后印刷术发明,遂使这种楷体更加固定。

复旦大学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说: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楷书是钟繇所写的《宣示表》等帖的临摹本的刻本。
  • 《宣示表》等帖的字体显然是脱胎于早期行书的。如果把规整一派的早期行书写的端庄一点,把在早期行书里已经出现的横画收笔用顿势的笔法普遍加以应用,再增加一些捺笔和硬钩的使用,就会形成《宣示表》那种字体。钟繇的行书本来就比一般的早期行书更接近楷书。他在一些比较郑重的场合,如在给皇帝上表的时候,把字写得比平时所用的行书更端庄一些,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楷书。
  • 以上所说如果符合事实的话,我们简直可以把早期的楷书看作早期行书的一个分支,明人孙矿在《书画跋跋》中说:「余尝谓汉魏时,隶乃正书,钟、王小楷乃隶之行。」这是很精辟的见解。

文中所说的「楷书」,应该是真书。「收笔用顿势」,在「九用」中应该是顿笔。「硬钩」应该是指「永」字八法中的趯。

现在可以对真书下一个定义,简言之:

简言之:

  • 行书是用使转写隶字。
  • 行书本身有点画、有使转。
  • 真书是隐藏使转的行书。

这定义比较简单,也符合历史。在一般人心中是倒过来的,行书是真书的快写,但历史上行书在先,真书在后,那样理解是错的。

下一课讲讲真书的技法,谢谢。

本节要点:

  • 3.3,真书的要素。
  • 3.4,真书的定义。
  • 结论:真书是隐藏使转的行书。

复习思考:

  • 行书可以点画连写,也可以省略笔画,真书可以吗?从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找两个例子。
  • 钟繇是先学隶书,然后学行书,最后写成真书。现在学书法往往先临真书,次序倒过来了。你觉得这条路怎样走,可以走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