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推荐·煮酒论诗|李小华:诗路何方?——诗歌创作要守正创新

 视觉作家李承骏 2022-06-01 发布于广西

诗路何方?

——诗歌创作要守正创新



●作者:李小华


俗话说,

一边走路,一边也要抬头看路

行路如是,写作也是如此,

我们一边写,一边也回头看看该怎么写更好。

本期推出李小华先生在2021年11月16日

在《广西日报》发表的《诗路何方?》一文,与大家共勉!

——编者按

1


诗路何方?


百色人

谈创作

诗歌是抒情言志,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丰富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源于歌,诗从歌中分化而来,诗歌为语言艺术,是文学的源头。诗歌的美应当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意象和意境统一的结晶体,是这结晶体放射出来的艺术之美。

诗歌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文化同生命一样是有传承的,诗歌伴随着中华文明从上古至今烟火未断,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年流淌。诗歌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在历史的天空中交相辉映,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于诗歌而言,在人心浮躁,诗作者比读者还多的当下,在对诗歌优劣考量失范的情况下,诗歌一度徘徊在发展走向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

当下诗坛,曾经热闹爆棚。“随意”“复制”“回车”“艰涩”“口水”“垃圾派”“羊羔体”“梨花体”等等,诗坛“喧嚣”不一而足。诸类乱象,堪称五花八门。一些诗人(或诗作者)可随意胡编乱造,其根源在于对诗歌优劣考量标准的失范,在于诗歌批评的错位与失责。因此产生千奇百怪的诗歌现象不足为奇。

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这无疑是诗歌创作的风向标和指挥棒,这就要求广大诗作者要静得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五花八门的诗歌乱象若放任自流,就会像生物学中基因的“遗传与变异”。遗传使物种得以延续,确保“此”而非“彼”;虽然变异使物种不断进化,是产生新生物基因的根本来源,但是,“基因突变”是不可逆转的,基因突变可以导致惨重后果甚至死亡。假如诗歌这“物种”在发展进化中发生突变,而导致诗歌基因全面变异与走失,那还是诗歌吗?当然不是。

面对诗歌的热闹与乱象,诗歌还有出路吗?有,当然有。诗歌的出路在于守正创新。“守”是坚守,“正”是根本,守正是对传统诗歌经典内核(或“基因”)的坚守,这是前提,是来路,是传承,是源头活水;“创”是不竭动力,是诗歌繁荣的力量源泉,“新”是鲜活的诗歌生命形态,而非标新立异。

诗歌创新不是基因突变和重组,更不是恶搞。诗歌的创作与创新既要挣脱传统束缚,又要做到对诗歌传统基因的守望,这是诗歌作者的使命所在。



2


诗人小传


诗人小传

李小华,笔名:纤夫。1966年6月出生,广西作家协会员,曾在《广西文学》广西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文艺评论等多篇作品。《春谒宫保府》曾荣获2015年度广西电视文学一等奖。



3


读稿人语


主持人的

感悟

【读稿人语】本文作者、诗人李小华,常用笔名纤夫,是一个带着思考写作的诗人。他一边自己写诗,也一边总结写诗的经验,同时观察当今诗坛的各种状况,看到了人心浮躁的当下,“诗作者比读者还多”的一种诗坛乱象。事实上,诗人并不是觉得写诗的人多而不好,而是对于“回车”诗人等现状的一种思考和提醒。确实,在当今这种“只要你写就能发表在网络上”,甭管你写的是不是诗,是不是文学作品,反正写了自己觉得“可以”,就发了。甚至是没写任何作品也能拿到“作家协会”会员证的一部分人,更是自以为是,不以没有作品为耻,反而到处拿着作协会员证天天标榜自己是“作家”,是“诗人”。在文章中,作者还指出了诗歌的出路所在,那就是守正创新。也就是说,真正爱诗的写诗者,要坚守写作这条路,要坚守传统诗歌优秀的内核,这是写诗的源头活水。同时也指出写诗要学会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会有繁荣。而所谓新,更是鲜活的诗歌生命形态,不是玩弄文字哗众取宠。诗人并在文末指出:诗歌的创作与创新既要挣脱传统束缚,又要做到对诗歌传统基因的守望,这是诗歌创作者的使命所在。在此,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诗人、作家能够守正创新,越写越好。敲回车键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敲了回车键之后,你还觉得这是一首诗,而不是堆砌各种词组。(李承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