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艺术关键词100(系列)解构

 高观点笃者 2022-06-0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当代艺术关键词系列每日一更,直至100个关键词更新完毕,旨在让大众更好解读当代艺术。同时不定期插入艺术新资讯、艺术评论、艺术家访谈。

078·解构法:déconstruction)

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中心思想。

英文是Deconstruction,德文是Abbau。

简单说

解构这个概念具有远大企图,期望消除内部/外部、自己/他者、善/恶、男/女等古希腊以来西洋形而上学所确立的对立关系指出其中潜藏的欲望

德里达在1960年代中期提出之后,终生等在探求这项问题。

déconstruction,原本是译自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的destruktion一词,不仅具有破坏之意,还内涵建设意涵

图片

因此,提出这个概念的德里达,必定是受到海德格尔的强烈影响。

解构运用了许多概念。例如,德里达认为柏拉图之后的西洋形而上学,向来都是语言优势的「语言中心主义」「声音中心主义」

他批判这种只顾眼前的性格具有「存在论=神学」的结构,与将女性视为被动角色、想加以支配的「阳具中心主义」有关。

针对做为「语言中心主义」、「声音中心主义」背景的「言说」,德里达反向提出「书写」的重要性

不过,他绝非只是单纯打算逆转两者的关系

德里达的企图在于瓦解语言所支配的「眼前的形上学」,以便消除两两对立

因此,德里达从柏拉图的《斐德罗篇》中,举出「Pharmakon」具有良药和毒药两种意义等各种实例,尝试结构此书背后所藏的语言中心主义。

图片

换言之,德里达企图打破各种两两对立的阶层秩序,创造新差异

这种重新打造差异的运动,德里达称为「延异」(differance),这个造语当然是源自差异(difference)。

德里达提出概念后, 在法国思想界掀起巨大议论。

这项为了打破西洋形而上学阶级秩序的企图,常常遭到误解是虚无主义

此外,效仿本雅明,德里达认为翻译也是创作行为,在反映他的观点下,解构的概念也翻译为各种语言,并在不同领域中得到新的诠释。

本来只是哲学概念的「解构」,在英美国家主要获得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接纳。

比利时出身的评论家保罗·德曼(Paul de Man)等人,将解构转为只解读分析文章的批评概念,展开一连串评论活动,建立称为「解构派」的庞大势力。

图片

Paul de Man

诠释解构的尝试也常扩及建筑领域,法兰克·盖瑞(Frank Owen Gehry)、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等人的装饰性设计,仿佛在反抗禁欲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常被喻为解构建筑。

图片

图片

耶尼卡皮考古博物馆和考古公园

1988年在纽约近代美术馆,以提倡国际风格著称的菲利普·强生等人企划的「解构的建筑展」开幕。

此外,虽然没有完成,但德里达也和艾森曼等人尝试合作了建筑计划「合唱曲」(ChoraL Works)。

此外,在时尚领域中也尝试了同样的诠释。

以上这些诠释解构的形态,使得原本纯粹从哲学立场提出的这个概念,产生偏离德里达企图的各种发展。

历经相同过程的哲学概念,有德勒兹以莱布尼兹论提出、后来也在建筑、时尚领域获得热烈讨论的「褶皱」。

这些对哲学概念的接受方式,都和198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