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腌辣椒》《干豆角》《蛾眉豆》《豌豆豆豉》《老沔阳水席》《三元吃饱饭馆》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爱吃腌辣椒

  辣椒是一种有辣味的蔬菜,原是生长在海外物种,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

  昔时,家乡江汉平原的辣椒,多为长椒类。其株型高大,分枝性强,叶片较大,结出的辣椒下垂,为长角形,好似牛角,辣椒肉厚,辛辣味浓。

  清明前后种辣椒,先育出苗,再去移栽到菜园。初夏,辣椒枝叶繁茂,现出花蕾,开出白色的花朵,缀满枝头,馥郁满园,十分美丽。

  暑天一到,青辣椒陆续结出,大大小小的挂满枝桠。这时,可以采摘后去炒制出各种各样、带辣味的菜肴来。老家人有这样的食俗,凡炒水生菜和瓜蔬类这些素菜,都得放些辣椒,如炒藕带、炒黄瓜、炒豇豆、炒莲花白、炒油盐豌豆等。炒荤菜如青椒肉丝、青椒鸡丁、青椒炒鸡蛋、虎皮辣椒等。当然,煎鱼炸虾也少不了这青辣椒。

  辣椒对小孩来说,存有恐惧的心理,怕辣而不敢吃辣椒,如我,不是不敢吃辣椒,而是根本就不爱吃辣椒,并非嘴叼。碗里的辣椒,那怕是一小块,都是夹出来丢掉,辣汤辣水也只是用来拌饭。

  母亲爱吃辣,她炒菜时,几乎每道菜都会放辣椒。家里没有了青辣椒和腌辣椒时,她会上街去买些干辣椒和辣沫子回来备用。所以,我们家的小菜园每年种的辣椒都比别人的要多,除摘了提到街上卖一些,但大部分还是留作自家食用。辣椒味道辛辣,刺激性强,具有很好的开胃引发食欲的功能。人是铁、饭是钢,吃得、做得是人的福禄。饭量大的母亲,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清贫度日,为的是支撑起这个贫困的家。

  当季节进入伏天,烈日炎炎,菜园里的红辣椒一片火红。母亲把那些熟红透的摘回家洗净后,去掉籽切成长片撒上盐,再拌上麻油、蒜头,然后放进陶罐里密封起来,存放的时间再长也不会变坏。红辣椒泡香麻油,老家人称其为“麻油辣子”。请客过师傅做凉菜时,夹几片放在碗面上,秀色可餐。也巧,“麻油辣子”经过腌制后,吃起来香辣微甜,倒觉不辣。

  辣椒恋秋,天不打霜它的枝叶不会枯萎。把辣椒梗扯后,要栽种莴笋、冬白菜了,可辣椒的枝桠上还挂满一串串大大小小的青辣椒。摘卷园青辣椒多是孩子们能做的事情,树荫下,孩子们抱来辣椒枝桠,摘着辣椒,手臂有时也被“洋辣子”蛰过,红肿疼痛。

  母亲的手用塑料薄膜包着,先去除青辣椒的蒂,用筲箕淘洗后,放进垫有砧板的木桶,用铁铲剁碎,撒盐拌蒜头后,再装进石磙坛子里腌制,冬天里以备炒菜所用。我炒菜时,只忙锅里,在坛子里舀了腌辣椒后,十有九次是忘记了封盖,遇室内返潮时,造成坛子里腌辣椒长出毛霉。母亲把表面的舀到碗里,炒菜时先用掉。并嘱咐我要记得封好坛盖,以免腌辣椒腐烂变质。

  母亲的腌辣椒,吃在嘴里,暖在心里。几十年过去了,唯有腌辣椒那悠悠的清香始终藏在心底深处。老家风味的腌辣椒,也是我灵魂深处的怀乡情结。

家乡的豌豆豆豉

  老沔阳庄户人家烹饪菜肴所用的酱有甜酱、辣酱、豆瓣酱等,当季节进入梅雨天,此时制酱,利于酱的发酵。

  甜酱以小麦为原料。制作时先把小麦淘洗干净,在放入锅里煮至半熟捞出,摊在簸箕里,盖上瓜叶让小麦发酵。几天后,小麦长出金黄色的霉,经太阳晒干后,先用手搓碎,再用磨子磨细,然后放入酱钵子,加冷水和盐,使之成糊状后,端到向阳的地方去暴晒。

  庄户人家晒酱是没有专用晒酱台的,将酱钵子放在向阳的屋檐上方或用三根木棍绑成三角架,酱钵子放在缠有草绳的凹坑里,也有将石磙立起,借石磙小头来搁酱钵子的。昔时,大大小小酱钵子成为村子里的一道风景。

  酱日晒夜露,一般人家都用铁丝弯个圆,绞满蜘蛛丝,将酱钵子罩上,以防苍蝇、蚊虫、灰尘掉进去。晒酱期间,酱钵子内要是淋到了雨水,这酱就会变质。所以,每到变天的晚上或是白天遇到下雨,酱钵子要用脸盆盖上,或端进屋内。

  为了让酱晒透,每隔三五天,在早晨气温低时,用筷子将酱钵子的酱料搅拌一下,刚刚经过曝晒尚未冷却的酱料不能搅拌,否则酱会变酸。故有“晒酱时不能惊酱”之说。

  晒甜酱一般晒上30天左右,酱钵子里的酱便会由稀变浓,呈现出红润的色泽,入口香甜,这甜酱便可以烹饪菜肴了。

  在老沔阳,把晒制的酱就“阳酱”。有些地方制酱不用晒,直接把坛子密封放到阴凉处发酵,两三个月后开启食用,人们习惯于称之为“阴酱”。

  辣酱是辣椒混杂少量阴酱、大蒜、生姜等材料腌制而成,辣酱颜色鲜红,味道鲜美,使人有一种强烈的食欲感。

  农村里卷辣椒园是腌辣酱的最好时节,把菜园里摘来的辣椒去蒂洗净,放在垫有砧板的木桶里,用铲草皮的铲子将辣椒剁碎,辣椒剁细后把辣椒放入大盆里,拌上各种配料,手拌均匀,然后装入坛子里密封保存,使它自然酱汁化。

  辣酱是炒菜最常用的佐料,如煎鱼,它具有很好的去腥作用。

  豆瓣酱是由各种微生物相互作用,产生复杂生化反应,而酿造出来的一种发酵红褐色调味料。老沔阳腌制豆瓣酱多以蚕豆为原料,故也叫豌豆豆豉。

  黄豆豆豉是以黄豆为主要原料,蒸煮以后,经发酵制成。在老沔阳,黄豆豆豉除了用于调味,也是过早吃稀饭绝好的下饭菜。

  腌制豆瓣酱先把蚕豆在锅里干炒至半熟,再将蚕豆用石磨磨破,用簸箕簸出蚕豆壳,倒入筲箕在盆子里浸水后沥干,然后把蚕豆倒在簸箕里,用手均匀地铺开,上面盖一层野地里割回来的野蒿,几天后,蚕豆开始起霉点,长出毛胺。

  蚕豆发酵好后,淘去霉胺,放入辣椒、大蒜、适量的盐,即可装坛腌制。存放一段时间打开,香味扑鼻,醮入饭中下口,胃口大开。也有晒制豆瓣酱的。

  腌好的豌豆豆豉装在坛子里,一年四季都可食用。在农村,当蔬菜接不上季节时,豌豆豆豉就成了饭桌上的下饭菜。真正说来,这豌豆豆豉作炒菜辅料最适合于烧汤,如烧豆豉鲫鱼汤就是典型的农家菜。

  冬制腌菜夏晒酱。现如今超市里各种酱应有尽有,农村里晒酱的人少了。工业化生产的豆瓣酱,再也吃不出家乡豌豆豆豉那天然的味道来,传统晒酱渐行渐远。

  豌豆豆豉是越存越香,就像一壶陈酿的老酒愈久弥香。豌豆豆豉,地道的家乡菜,它让人难以忘怀。

“三元吃饱”饭馆

  仙桃的城乡渠,它既是一条水渠,又是一条街道名。

  上世纪末,在仙桃大新路与城乡渠交界的十字路口的东北角,有一家“三元吃饱”饭馆。在家时,那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至今不曾忘记,且充满眷念之情。

  “三元吃饱”这个名字极为普通,普通得就连用几尺透光彩,去喷绘一块象样的招牌都没有,只是在一小块硬纸盒上,歪歪斜斜地写着“三元吃饱”四个字,挂在搭建简易棚的铁方管上。

  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的物价普遍不高,钱也值钱。所谓“三元吃饱”,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只要花三元钱,就可以吃饱肚子。至于吃好,则另当别论了。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三元吃饱饭馆虽然普通,但它名目繁多的菜肴,香喷喷的米饭,却给人以温饱,又便宜又好吃。老百姓乐天知命,粗茶淡饭足矣,别无他求。

  三元吃饱饭馆占用门面空地,搭建有遮风避雨的简易棚,用铁方管作支撑,棚顶盖的是彩条布。棚内的一边是摆放着简陋的活动桌椅,供食客餐用时入座。当用餐高峰客人多、桌椅不够用时,“前客让后客”,前客会三下五除二地吃完便走。如来客真正是没有了席位,老板来到那些常客的坐席,为难地说声“这边请”,其心照不宣,往往是那些常客会主动让座,端着饭碗另找一角落,或站或蹲继续吃他的饭。老板微笑着,感激地道声“谢谢”!

  棚内的另一边是师傅和帮工炒菜、蒸饭的地方,有用旧油桶改制蜂窝煤炉,有盛满用水的大塑料桶,有灌满开水的暖壶,有切菜的案板,案板下堆满各种蔬菜。炒菜的煤炉旁搁有一块窄条案,放着切好的葱韭大蒜、剁好的生姜、磨好的干辣椒粉以及油盐酱醋等各种调料,有些是用碗装着,可用炒勺直接舀到炒锅里。

  这“厨室”的外围摆放着几张油腻腻的条桌,放的是用菜盆盛起的菜肴,有荤有素,以供食客挑选食用。条桌的一头,放着用大木甑蒸熟的米饭,还有一次性饭盒、茶杯和筷子。饭馆没有电冰箱、没有微波炉,鱼肉蔬菜是一天一买,饭菜凉了,就拿到炒锅去加热。

  三元吃饱饭馆的饭菜现炒现卖,鲜洁是其主要特征。它的菜肴都是些时蔬,荤菜类不外有炒肉丝、烧鱼块、溜丸子、爆心肺等,高档荤菜如鸡鸭牛肉、腰花肝尖,海参虾贝、黄鳝憋龟这些自然是没有的,至于蒸鱼、蒸肉、蒸珍珠丸子,蒸排骨、蒸蔬菜等蒸菜系列,则更是没有。

  请允许我在这里插说几句,蒸菜,是老沔阳(今仙桃)传统的美食,最早的蒸菜是指蒸鱼、蒸肉、蒸蔬菜,故称之为“沔阳三蒸”。后逐步发展到无菜不蒸,成为蒸畜禽肉类、水产类、蔬菜类的总称。

  实话说,三元吃饱饭馆这几样荤菜,我是不会去品尝的。那时,仙桃车站也有廉价的“广广餐馆”,听别人说,此餐馆卖的是死猪肉和母猪肉,鱼用的是翻池死鱼、臭鱼,想起来都没有食欲。溜丸子全是肥肉掺豆腐,心肺嚼在嘴里象棉絮一样的没味。我有肚泻毛病,所以我每次来到三元吃饱饭馆,多以吃素菜为主。如我喜欢的米饭淘炒藕汤,莲藕汁浓,生姜、蒜苗的味道,屡吃不厌。

  不过,这三元吃饱饭馆也有另外加钱吃的荤菜,如煎炸的小鲫鱼,五毛钱一条;用白鲢烧的全鱼,一元钱一条等,吃这些鱼,有我的奥秘,是在一场暴雨后,田沟里都是鱼的时候。三元吃饱饭馆也卖盐鸭蛋,五毛钱一个拣大绿壳蛋去挑。

  三元吃饱饭馆的素菜品种繁多,有萝卜白菜、茄子豇豆、土豆莴笋、黄瓜瓠子、豆腐千张、干子豆芽等等。冬春最常见的是莲藕和菜薹,莲藕有凉拌的,有切片炒丝的,也有用猪杂骨煨藕汤的。春天长出的藕带素炒,脆嫩可口。鸡头是“芡”的俗名,也是下饭的好菜。至于菜薹,多放些肥肉炸出的油渣,异常软绵。

  汤类以鸡蛋紫菜汤为主,汤的表面泛着油腥。主食米饭,南方是少面食的。虽说多是变色发黄的陈米,但用木甑蒸出的米饭也好吃。要喝酒除啤酒外,只有散装的地方白酒。好友相聚,下酒菜,根据饭馆现有的原料,可点菜另炒。

  三元吃饱饭馆用的是一次性餐具,桌子上垫有薄塑料膜,食客吃完后,将塑料膜四角提起,连同碗筷裹起后,扔到门前的垃圾桶里,在桌子上再铺块新塑料膜。不需刷碗擦桌子,省工省时,方便的很。

  来到这里的食客,多半是些做小生意、厂子上班、学校念书、买农资、搞建筑、拉板车、收破烂等收益不高的人。肩挑担子卖小菜的用餐,是可用葱韭大蒜来交换一顿饭钱的。如我,当年是儿子在仙桃三中念书时,我从乡里来到城里,送给儿子衣物后返回时,肚子饿了,来到这里花三元钱吃得又香又饱后,再到大新路客运站乘车回到乡里。手头拮据时,往往是三元钱都舍不得花,饿着肚子回家。

  夜静时分,敲击键盘来写早已被人们遗忘的三元吃饱饭馆时,也让我回忆起自己历经过那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艰苦岁月来,不知不觉地流出眼泪。

  价廉而物美,消费群体都是些穷人,那么,三元吃饱饭馆的老板是如何赚钱的?靠的是地方小人多,薄利多销。食客来了,负责盛饭打菜的用圆形的纸饭盒,先装一碗米饭,说声“吃不饱再添”。再到菜铺去为食客选择所喜欢吃的菜肴,手拿铁勺,并一一介绍起来:

  “您吃点什么呢?来点豆酱茄子、醋溜白菜、爆炒藕片、豆腐千张,今天还有豆腐丸子、红烧鱼块……”话没说完,手中的纸盒已经打满了各种菜肴,饭菜端到食客入座的桌上,也不忘来一句:“慢慢吃,自己舀汤喝,要喝酒请吩咐,正宗的'沔阳小曲’高粱酒。”

  食客只是吃完饭菜,要是没有其它另加,三元钱往桌子上一放,抹嘴起身便走。老板收过钱,说声“好走,明天再来”!主客欢喜。

  这里我不免要多说两句,就是那时的三元吃饱饭馆,不存在上门送餐,都是食客来到饭馆,打包提走。我也时常这样想过,家乡的三元吃饱饭馆有类似于现在快餐店、自助餐,不知此说法是否正确?再就是那时的人们都珍惜粮食,能吃多少就要多少,丝毫不曾浪费。人们性情淳朴,红口白牙齿吃过,也没有赊账,人多嘈杂时,更没有不付钱而溜走的,否则会于心不安。

  时值今日,也许你会认为,这三元吃饱饭馆的饭菜是“垃圾食品”。昔日在这里的食客也许有你,我要劝导的是,不要忘记三元吃饱的年代,更不要忘记连三元吃饱也吃不上的年代。

  仙桃城乡渠,当年我熟悉的街道,离开后不曾回往,也只是常入梦中。

  城乡渠的三元吃饱饭馆,一个乡下人吃的情怀!

家乡的干豆角

  干豆角是家乡的特产,以嫩豆角为原料,放入开水锅里焯后晒枯,来作为常备的农家菜肴,也常用来馈赠亲友的物品。干豆角成品为黑色、易碎,但也特别的吸潮,容易霉变,要隔一段时间晒一遍。食用前,用温水泡开,再切成小段,掺肉一起炖,味道特好。

  家乡有个村子叫百亩湾,与我的老家的田块只是隔一条沔沟,有关百亩湾的来历我是知道的:在清朝时期,当地陈姓男子娶了一个有钱的媳妇,她用自己的钱,在此买了一百亩地,而得名。

  上世纪末,百亩湾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种起了豆角,以保农民增收。我已离开家乡十多年了,昔日百亩湾的豆角地的风景依然在脑海里萦绕。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豆角架上垂下来的豆角花了,小小的蓝色、淡紫色花瓣,似柔嫩的船儿,藏在翠绿的叶片间。不几天,丝丝缕缕的豆角纷纷垂下,色泽嫩绿,又细又长,在微风中悠闲地来回摆动。

  乡亲们把豆角摘回后,选择新鲜豆角用水洗净,把豆角放入锅里去焯水,捞出豆角放入冷水中。然后搭在绳子上或竹篙上去晾干,也有直接摆在水泥地上暴晒的。晒干后一扎一扎的捆好,用塑料袋包装后去销售。

  时任百亩湾王书记,在干豆角收获季节,他成了乡亲们推销干豆角的业务员。王书记与我要好,他说叫我买十袋,我不敢说只买八袋,他还优惠我买十袋送一袋。那年的冬天,我家是隔三差五的总有干豆角炖肉吃。

  那时的居民烧的是蜂窝煤,炖汤用的是大砂锅,用温水把干豆角泡得柔顺丰满,到市场去割一块五花肉,掺干豆角一起炖,老远就能闻到那股香味。炖至干豆角全部吸收肉的油脂后,就可以出锅了。热气腾腾的干豆角炖肉让我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其乐融融。

  家乡的干豆角,感受家乡的味道。怀念家乡,闻着干豆角炖肉那温馨的味道,就不会迷失回家的路。家乡的味道,就这样一丝丝、一缕缕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尚且不敢忘!今天在异乡写下这篇短文,以解自己的一缕乡愁。

  且认他乡作故乡。随着秋天的变凉,今天在市场买来干豆角和大肉,做一锅干豆角炖肉,以捡拾自己的回忆和乐趣。

  大肉切块,油放在锅里烧热,下肉炒干水分加酱油、加泡好洗净切好的干豆角,炒匀加水至淹没肉烧开,然后盛到沙锅里用小火去炖,觉得都烂了就行,然后加盐、胡椒粉、干辣椒和少许味精,出锅前撒入蒜片制作完成。

恋秋的蛾眉豆

  今年的“五一”长假,我回到了老家探望亲友,恰遇孩子的舅伯用树枝在为他栽种的蛾眉豆搭枝架,牵引藤蔓向上伸展,让生长得绿油油的蛾眉豆,去获得所需要的阳光雨露,开花结荚。

  孩子的舅伯家靠抽水涧沟居住,涧沟离房屋台基大约有一路宽的空地,于是成了家里的“自留地”。巴掌大的地方种植其它蔬菜不合理,于是选种了攀援植物。每年的清明过后,他都要在空地点上几窝蛾眉豆。

  蛾眉豆,又名扁豆,是一种家常蔬菜。因“其花状如小蛾,有翅尾形”,故为蛾眉豆。常见的蛾眉豆有白蛾眉豆和紫蛾眉豆两种。

  蛾眉豆种子的留用,是以先一年卷园的蛾眉豆藤架上,没有采摘干净,干枯饱满的老蛾眉豆作为来年的种子。用针线串好后,挂在自家的屋檐下以作备用。

  种蛾眉豆不需要集中育苗,在土里有墒的情况下,小铲插进土里,前后摇几下,出现一条缝穴,把蛾眉豆种子放进去两三粒,用小铲培实缝穴,篷上防止人畜践踏的小树枝围篱即可。

  春意盎然,过不了几天,埋在土里的蛾眉豆种子开始发芽,破土而出,生长出嫩叶,顶端也长出卷须,开始努力地向攀援物靠上去。随着夏季到来,蛾眉豆的茎和叶占满篷着小树枝围篱,这时,要给蛾眉豆藤蔓搭高枝架了。

  世事难料,就在端午节后的一天,孩子的舅伯不测病故!与世长辞。在我去悼念他时,看到他搭架的那片蛾眉豆,阔叶密密层层,藤蔓缠缠绕绕占满了高架,往上攀立的卷须在西风中摇曳着,默默无闻。一簇簇白蛾眉豆蓓蕾,洁白如雪;紫蛾眉豆蓓蕾,如夕阳斜洒,在藤蔓缠间比缀着。也许是好多天没人浇水的缘故,五月的阳光下,其叶片萎蔫,老叶发黄。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场突如其来夜雨,打在蛾眉豆的绿叶簇拥的花蕾上,满地蓓蕾,满地的伤!孩子的舅伯是个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也苦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虽说没有干出什么惊人的业绩,但他用辛勤双手,劳作生产出的粮棉,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用他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农民纯朴、善良的优良品质。孩子的舅伯年仅59岁,死于突发性心肌梗塞,猝然离世,着实让他的儿女们的痛心!也感动着我流下惜别的眼泪。

  孩子的舅伯离世的“五七”那天,按照传统习俗,说死去的人在这一天要回到家中,最后一次与他的家人和亲戚告别,然后到阴司去落户,所以,这天是个重要的日子。“除了郎舅无好亲”,我理当前往去给他烧些纸钱。

  正值六月天,在我焚化完纸钱,燃放鞭炮后,感觉到居室里闷热和焚香的台阶上烟气逼人,于是来到了孩子的舅伯亲手种植的那蓬蛾眉豆的涧沟边,睹物思人,他给蛾眉豆搭架的身影,仿佛在我眼前浮现,令我黯然神伤。

  蛾眉豆已开始谢花结荚,弯弯的眉豆,似银钩般的弦月,在绿叶的掩映下,琳琅满目。白蛾眉豆似一串串欲飞的白蝴蝶,紫蛾眉豆更显得色彩斑斓,艳羡目光。藤蔓上一茬又一茬的花,依然是各显姿色。尖尖的藤头,勾搭着树枝,依旧上攀。

  我喜欢吃炒蛾眉豆,也羡慕“摘豆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于是,我站在端来的板凳上,摘了起来。双手被蛾眉豆叶背上的“洋辣子”(毛虫)蜇伤,用肥皂水泡过,也红肿疼痛。拿舅侄的话说,是他爸爸使法,不让我去摘他收获的蛾眉豆。果然,舅侄去摘,这“洋辣子”就是不去蜇他。

  把摘来的蛾眉豆周边的筋撕去,中间折断,洗净后,佐青辣椒丝爆炒,色彩鲜艳的一盘炒蛾眉豆就做好了。蛾眉豆的吃法,还可以炖煮,也可以拌豆瓣酱去腌制,蛾眉豆米当属一碗好菜。小时候,冬天里在树上拾得枯蛾眉豆后,剥出籽,放进火钵子里去炸熟,吃在嘴里香香的。

  七月半,老家有给已故的亡人烧袱包的习俗,“鬼关门”的前一天,我与舅侄视频聊天,问他送“钱”他父亲没有,他回答我:说他父亲是新亡人,属“新月半”,得提前烧袱包寄钱,在七月初十就办了。年轻人能够懂得这些礼俗,我很敬佩,也为他的孝心十分满意。

  我问起那蓬蛾眉豆的事来,他说他爸爸每年种植的蛾眉豆恋秋得很,即使是在深秋,仍茎叶繁茂,没有缝隙,花开花谢,结满豆荚。

  视频聊天下线后,那白色的、淡紫色的蛾眉豆花,一拔一拔的豆荚,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孩子舅伯的慈颜,更是让我难以忘怀。

  “满架秋风扁豆花。”落叶的季节,伤感蛾眉豆花,把秋天涂抹成了一幅绚烂的色彩。恋秋的蛾眉豆,你并不寂寞,有麻雀在藤蔓间栖息,有蜜蜂采着花蜜,有蝴蝶飞舞盘旋,也有蜻蜓立在藤头。怜秋的蛾眉豆,你安眠于某一个角落,静静地观看着它们的生活。

老沔阳水席拾辍

  在老沔阳乡村,儿子结婚新姑娘娶到了家,举行完结婚典礼后,招待送亲的舅老爷和随行来客以及去娶亲人的宴席,通常叫“水席”。

  水席,指十大碗菜中有几碗是带汤汤水水的荤菜,但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菜的质量和份量达不到俗成的标准。汤菜如猪肝汤、莲米汤、鱼丸汤、红枣嗷肉汤、冰糖白木耳汤等,再如像猪血、海带、笋衣、藕蒸菜、豆腐丸子这些平常菜,都可以端上酒席。吃水席,摆杯筷时必须添上勺子,否则客人会说,有船没有划子(桨)。

  即使如此,人们也认可,也不会请客得罪客,局外人也不会去评头品足,说三道四。这并不是东家小气、抠门,而是形成的一种规矩,一种习俗。

  在老沔阳,儿子结婚当期的那天,安排娶亲人的酒席是过早、中餐后去娶亲,到女方后,讲礼行的也有酒席,又得吃一餐,这三顿席相隔的时间很短,不能说吃得胀到了喉咙,肯定是吃得超饱了。所以娶亲回来,再也没有肚子装了,此时,东家有意思地安排一餐水席,客人也不会说席面不好,这也许是老沔阳结婚水席的由来。

  老沔阳人崇龙尚水,傍水而居,水乡人伴水而生,人们喜欢吃鱼,有“无鱼不成席”之说。人们在饮食习惯中,又以鱼汤为主,也有无汤不下饭,无汤不成席的食俗。乡村的食鱼水席,可谓是乡间一大特色。

  就拿鲫鱼汤来说,其风味独特,汤汁乳白,清爽不腻,鲜美可口。滑鱼(溜鱼)片更是地道,食之鲜嫩滑爽,令人回味不尽。

  细想起来,老沔阳乡村的水席也有着这样的含义,即流水席。一是指吃完一道菜,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再就是指客人多,酒席排不过来,于是就不住的分批坐席。流水席是古老的一种民情习俗,在老沔阳,三天流水席是其最具标志性的特色之一。

  老沔阳宴席,装菜用碗不用碟,除非是凉菜,也就是说基本上以水席为主。如寿宴、白喜事、赈屋酒、请师傅、过年客等。老沔阳水席讲究十大碗,寓意十全十美。除三碗蒸菜、珍珠(圆)丸子、油炸鱼、花生米这些外,其余大部分是带汤汁的菜了。

  老沔阳的“八肉八鱼席”,指的是酒席食材主料的数量,即每席需备八斤肉和八斤鱼去调制。其制作通常以蒸扣为主,无菜不蒸也是当地的一道特色。酒席上,如肉丸子又大又酥,客人酒醉饭饱后,每人还可以各取三个带回家。又吃又带,舒畅愉快,体现出老沔阳一带省己待客、礼行周到的酒席风情。酒后用手袱子包好带回的肉丸子,多是敬奉家里老人的,也是老沔阳民间的一种孝行。

  昔时,一家过客,左邻右舍都来帮忙:刷碗的刷碗,洗菜的洗菜,劈柴的劈柴,挑水的挑水;支宾礼房,厨房杂务,餐具借取,接客催客……在总管事的安排下,一切显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厨房里,灶里火旺,或炖或煮的大锅里,汤水翻滚,热气腾腾,肉香扑鼻。案板上,堆放着成钵成盆的鸡鸭鱼肉和配料。切菜的、剁肉的、煮饭的、添柴的,在厨师的指挥下,忙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空气中漂浮着浓浓的菜香、饭香,沁人肺胕,诱人味蕾。屋里屋外,宾来客往,笑语喧哗,唢呐鞭炮声声,孩子们蹦蹦跳跳,充满着欢快的喜庆氛围。

  酒席上,那一道道农家菜肴寓意吉祥,每道菜均有来头和说法。首先是一碗全家福,寓意阖家幸福,蒸菜寓意蒸蒸日上,鱼菜寓意年年有余,圆子寓意团团圆圆,卤鸡寓意大吉大利,禽蛋寓意平平安安……这些菜肴包涵着深厚的地方特色的食文化,也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老沔阳乡村的吃水席也有讲究,上席必须推让给长辈去坐,敬酒的人给上席敬过了,再给下席人敬,也讲究饭到酒三盅的劝酒礼行。动筷子在敬酒人的引领下全席才动,桌上菜的摆放敬酒人要将空碗往自己面前拖,摆四碗菜时呈“丁”字形,要注意“丁”字朝自己,不能“丁”客人。端菜人也有四言八句的唱礼……

  如今乡村的水席在淳朴、文明的乡风中,越办越丰盛,越办越热闹了。过去的婚宴请一对唢呐、接一班锣鼓家艺算得上再热闹不过了,现在办婚事请洋鼓洋号,搭台唱花鼓戏,用轿车迎娶媳妇;过去请酒都是在家里,现在把酒席选在了宾馆酒楼,其档次也越来越高,请婚庆,行婚礼,喝啤酒,吃海味。也看不到曾经那些吃完酒,拿个手帕擦嘴的客人了……

  老沔阳乡村的水席,是亲情的温馨回忆,更是对故土浓浓的思念。

湖北省仙桃中学

  湖北省仙桃中学(老沔中)建校于1940年10月8日,具有半个多世纪的半学历史,是我国较为悠久的中学之一,也是湖北省首批省属重点中学之一。

  仙桃中学的前身是沔州学堂,1941年更名为“湖北省沔州中学”,隶属当时的湖北省政府教育部。新中国成立后,陆续迁址。1958年入原沔阳县仙桃镇(今仙桃市城区南部),更名为“湖北省沔阳中学”,成为一所设有初一至高三的完全中学。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沔中停办初中部,成为独立高中。1979年10月8日,沔阳撤县建市改称“仙桃市”,沔阳中学再次随之更名,正式称为“湖北省仙桃中学”。1991年仙中校址迁入仙桃新城区,并被省政府授予首批“省级示范高中”称号。2003年9月仙中再次迁入新校区,同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国家级示范高中”称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