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散文】杨柳依依绿丝绦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文苑★散文】杨柳依依绿丝绦 天下有那么多种不同的树木,可是,在我看来,我还是最喜欢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这种树,别看它在冬天的时候也是光秃秃的,一点都不起眼的样子,可是,只要一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那已经积攒了整个冬天能量的枝干上,就会顿时抽出嫩绿的细叶来。春风就好像是一把神奇的梳子一般,从树梢上轻轻掠过,就给柳树梳出了如同少女秀发般飘逸的枝叶来,正应了那句古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啊。
   看着柳树那婀娜多姿、摇曳生风的姿态,就好似一个长发垂肩的羞涩少女,这又如何不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呢,所以,人们常常喜欢用柳树来形容美女。看那柳条柔软纤细,正好用来形容女子那曼妙的身姿,所以,女子的腰身常常被人称作为“柳腰”,有人赞之曰:“柳腰莲脸本忘情”。柳叶细细长长,就好像是女子的眉毛一般,所以人们才会用“柳眉桃脸上胜春”这样的句子,来形容女子修长的眉毛。最令人怜爱的,还是初生柳叶那好似睡眼刚刚展开的朦胧样子,李商隐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就是用“柳眼”来比喻少女那欲说还休,如秋水横波般迷人的眼神。
   不过,虽然柳树常常被人们拿来形容女子,可是,它却绝对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柔弱啊,这种落叶乔木,虽然生性喜欢温暖的环境,日照充足的话,它便能够更好地生长,可是,它同时也还具有耐寒、耐涝、耐旱等特点,对于空气污染和尘埃的抵抗能力也比较强,应该说,适应性是相当惊人的。
   在甘肃等地方,为了更好地利用柳树,还发明一种很有效的伐木方法。古代的时候,由于工具不便,伐取粗大的树干非常困难,于是,人们便只是砍伐那种两寸来粗的枝干。聪慧的人们发现,柳树被伐过枝干后,在茬口处很容易就能够萌生出新的枝条来,而且,新生出来的枝干十分直,便于使用。这样伐木的好处就是保留了树干,只截取树枝,使得一棵树的木材,可以长期被使用下去。据说,柳树之所以叫“柳树”,其实就是取义为“留树”,意思就是保留了树干,以便于再次使用的意思。从这点,我们也能够看出,柳树的再生能力非常强。
   据说,在瑞士等国家,早就已经开始成功地将柳树矮林运用到环保事业中去了。它们利用柳树来处理一些污染物,比如说城市废水、垃圾沥出物、工业废水等,尤其是那些贮木厂喷浇原木后的废水,常常都用柳树来处理。人们利用柳树的吸收来减少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并且利用柳树来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对于污染物的降解。据说,这种过程,被称为植物整治。由此可见,这柳树的生命力,还真是顽强呢,否则的话,人们也不会拿它来对付那些污水啊。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就证明了,柳树的生命力有多强,可不是吗,如果不是有着这样强健的生命力,它又怎能长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呢?在江南芳草萋萋的河滩边,你自然能看到柳树那婀娜妖娆的身姿,要不然,又怎会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绵呢;在北方茫茫的草原荒漠中,你也能够时常看见柳树的身影,所以,才会留下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慨啊。
   你看那柳树,它远远没有枫树那炫目的色彩,到了秋风萧瑟的时候,它便会逐渐褪去绿色的衣裳,变得形容憔悴,面如枯槁,不能像枫树那样换上一身火红的衣裳,和渐寒的秋风斗上一斗。柳树,它也远远没有松树那样伟岸挺拔,它常常在主干两三米的地方就会长出分枝,远没有松树那剑指苍天的气魄和豪壮。但是,柳树也有属于自己那坚忍不拔的地方,它的根须,深深地扎进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不仅为枝干提供者丰富的营养,同时,也仅仅地锁住了水土,所以,它也是一种相当不错的绿化树种呢。
  
   中国人向来就是喜欢柳树的,这样的传统,一直从古代传到了今天,说来也有意思,人们之所以喜欢柳树,主要还是因为喜欢它的寓意,“柳”和“留”是谐音的,所以,柳树,便象征着依依惜别的含义,而被众多文人骚客墨染于晓风残月的悲凄之中。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中国是由来已久的,据说,早在汉朝的时候,便已经有了这样的习俗。在《三辅黄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已经将“折柳”这个话题,记录在诗文中,作为离别的同义词。好一个象征着“挽留”的柳树枝啊,人们将它编成了《折杨柳》,在灞桥边凄凄地唱着,将离别时候的哀恸,通过一枝细细的柳枝而流传下来。在很多人的心中,灞桥,离别,柳树,这三个字眼儿,是必须合在一起联想的。都说“灞陵伤别”,那大名鼎鼎的灞桥,便是在灞陵的附近,在汉唐的时候,在灞桥上是有驿站的,长安人出发去遥远的地方,总会在这里折柳惜别。《三辅黄图》卷六曰:“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试想一下,当一位泪湿春衫袖的年轻少妇,在灞桥边,折下一枝嫩绿的柳枝,亲手交到即将远行的丈夫手里,那种欲说还休的姿态,那种凄恻缠绵的形象,该是多么动情啊。
   其实,又何止是在灞桥呢,只要是有依依杨柳的地方,只要是有断肠离人的地方,就都可以折柳送别。春雨绵绵,春草过蹄,渭城的春风里,还带着些许的凉意,那客舍旁的柳树却已经抽出了新芽,一位名叫王维的诗人,就是在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时候,端起一杯醇美的葡萄美酒,劝自己的好友元二一杯,送他踏上出使安西的道路。或许,在“劝君更尽一杯酒”之后,王维会亲手折上一枝柳枝,送到朋友的手中,那样的话,即使“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没有什么关系了,至少,还有一枝故人亲手摘下的柳枝,相伴一路。
   每次读到这首《渭城曲》的时候,都会让人心潮澎湃,在内心深处感受到,古人对于离别的不舍,或许,古人畏惧离别,远远胜过他们畏惧生死吧。这也难怪,任何人恐怕都不会舍得无缘无故地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吧,但凡是离别,总是有一些迫不得已的原因。他们有的是遭到了贬谪,不得已而必须要远离亲人踏上跋山涉水的道路,在这些人的身上,体现了政治上的失意;还有些人,是抱着奔赴沙场,保家卫国的志愿,虽然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可是,前途未卜,生死难测,总还是有一些忧思之情的吧。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送别的人,折下一枝柳枝,让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柳枝之上,让朋友携带到远方,睹物思人,也自可聊以慰藉旅途中的孤寂。是的,柳树也是可以解相思之情的啊,并不是独独只有“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南国红豆,才会给人相思之感呢。
   柳树,就这样,毫无征兆地,被卷入了伤别的漩涡中,一陷就是千年,茫茫历史长河中的人们,品茗撷英,柳树的风韵,令得无数文人过客为之心醉神怡,他们用自己的一笔一墨,描绘着晓风残月之色,倾诉着羌笛怨柳之音,柳树,经过这千年的渲染,被慢慢幻化成了千年的悲枝,流传千古,千古伤怀。
   古人都说“别时容易见时难”,对于交通不甚发达的古人来说,离别之后,就可能从此分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等到再次“共此灯烛光”的时候,也不知道今夕究竟是何年了。所以,对于古人来说,折柳送别,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不过,今人便不这样了,柳树的风韵依然让人神迷心醉,但是,再也没有什么折柳离别之类的悲情了,今人交通发达,信息沟通的方式也是日新月异的,所以,当暖风轻拂泉边娇柳的时候,人们更多的,还是感受那种柳树带给我们的柔美风姿,却少了几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追思,也少了“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怅然提问。
  
   其实,柳树也并不仅仅只是用来离别留念的,岁月的车轮伴着微熹的晨光碾过八千里路云和月,柳树,在千年岁月沧桑中,也曾演绎过各种不同的文化。
   比如说,插柳,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期间,往往家家门口都有插柳枝的习惯,到了宋朝的时候,这种习俗就更加兴盛了,人们不仅会在自家门前插上柳树枝条,而且还会将柳条编成帽圈的形状,戴在头上,要不就是将柳条插满了自己所乘坐的轿子、车子,然后相约上三五好友,到郊外去踏青游春。“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据说,在春日里带上柳树编织成的帽子,有让自己永葆青春的含义。
   到了现如今,戴柳的习俗似乎是不再延续下去了,可是,插柳的习俗,在很多地方还都有。柳树是很容易扦插的树木,只要将它插在地里,它很容易就可以成活起来,这样的话,用来代表一丝生意,象征一种生机勃发的活力,还是很不错的呢。
   柳树是一种春天萌发的植物,所以,很多与柳树有关的风俗活动,也都是在清明节前后的时间开展起来的。据说,从战国开始,古人就流传一种名曰“射柳”的民俗活动,便是在距离柳树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来射击垂下来的柳叶,看谁能射中目标,到了汉朝的时候,这种活动便更加盛行了。如此的话,那个叫做“百步穿杨”的成语,便不是随便说说的,一定有那赛过养由基的神射手,真的能够做得到。
   当然,射柳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寻常人全都会去参与的,喜欢这样活动的人,恐怕都是那些孔武有力的伟丈夫吧,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人们更感兴趣的,还是趁着清明佳节,百草丰茂,百花齐放的功夫,前去踏青游春啊。根据《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由此可见,古时候的人们,早就知道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样的一个道理,所以,一到春日,便会齐齐地游春踏春。游春之时,自然有一个少不了的游乐项目,那便是欣赏柳树了。“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想想当日游春之时万众欢腾的场面吧,想来一定是十分热闹的。
   又或者是十五月下,皎色洗尽柳叶,一书生信步游走,听月光流泻,看娇柳舞枝,赋上两句“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明桃花坞”,然后,逢着一位一见倾心的姑娘,于是,两个人便“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这样的时候,柳树,就像是一个善解人意的红娘一般,用自己那柔软的枝条,撩拨着少男少女的春心,让他们彼此在月下柳边,一见倾心,互生情愫。“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谁说只有“笑春风”的桃花才是多情的呢,在我看来,这柳树,也是脉脉含情,深情依依的啊。
   柳树,因为它的妖娆、它的婀娜而让历代文人骚客为之情动意开,他们倾尽心力,为柳树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感怀动人的诗篇。有“诗史”之称的杜甫,他虽然多的是“三吏三别”之类愤慨激昂的诗篇,可是,当他看见那飘柔的柳枝的时候,也暂且放下了自己心中的愤懑,写下了“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这样柔情的诗句,将杨柳比喻成是春神青帝的使者,赞那杨柳将春天的情报,早早地泄露给了凡间的世人。
   东晋时候的陶渊明,特地在自己的屋前种上了柳树,自称是“五柳先生”。世人一般都只知道陶渊明先生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对于菊花,那是十分喜欢的,他爱菊花那傲霜挺立的风骨。可是,菊花只是在秋天才会盛开啊,在漫长的春天里,这位隐居田园的诗人,又要用怎样的风物来当作自己的下酒菜呢?柳树,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啊,能够以“五柳”来自号,这也正好表明了,陶渊明对于柳树,也是极为喜爱的。
   其实,喜欢柳树的人,可不止陶渊明一个呢,唐朝的时候,文成公主将柳树一种就种到了遥远的西藏;北宋时候的欧阳修,在扬州大种柳树,人们将他种的那些柳树,称为了“欧公柳”;写下《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也曾经种了很多柳树,并且,自称是“柳泉居士”,看来,那些关于狐仙树妖的故事,有很多便是在柳树之下收集、演绎、创作出来的呢。
  
   古人喜欢柳树,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开始,柳树便作为离情别意的代表,被人们演绎了一次又一次。柳色如烟,柳条绵长,象征着人世间缱绻的柔情,代表着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多少文人,用自己的笔尖,将柳树描绘,古人的墨迹依旧淡淡清香,不过,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对于柳树,或许,又有了几分不同的感觉。
   是啊,柳树,又为什么一定要象征着离愁别绪呢,即使折柳寄远,也未必要感伤泣泪啊,或许,在有些人眼里,芳草连天,杨柳依依,人和人之间今日的分别,其实就预示着明日的欢聚啊。世事聚散分离,只有以离别之曲做前奏引子,才能奏响最后那雄壮的相聚之音。既然如此的话,今日与其折柳寄情,倒还不如彼此留下箴言,慷慨挥别,彼此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块云彩,较之古人,或许这样的离别,少了几分哀怨,多了几许期待,多了几丝豪迈,预示着一种圆满。
   柳树,真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啊,柳叶柔美,柳干刚毅,刚柔并济,那才是柳树的风骨。柳树可以象征离别,凄凄惨惨戚戚;也可以遍插柳枝,象征春的气息,象征生命的希望。柳树,在中国古代的辞章中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积淀了千年的文化的象征,又岂是区区一篇小文章,就能够说得清楚,道得明白的呢。在此,我怯怯下笔,无意为柳树添赋新意,只是轻轻寄语,写下自己的点点感受,赞一番柳树的美好。
   趁着余音未绝,我也愿学着古人的样子,折柳一截,倚着栏杆,回眸往事,轻声吟诵那些与依依杨柳有关的动人诗篇。 【文苑★散文】杨柳依依绿丝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