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豫散文】记忆中的麦收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记忆中的麦收

作者:苏德禄

   每年一过芒种就到麦收季节,现在收麦大多都机械化了用人少程序也减化很多。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麦收那是相当隆重,全民齐上阵,城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派人到农村对口支援。

       计划经济时农村管理体制是人民公社、大队、小队,每个小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社员们都是集体劳动,每天由队长派工,按劳动量记工分年底分红。

  在开镰前各生产队要找一块相对平整的地“耖场”,就是将地耙平潲湿把上一年的麦桔撒在上面用耖拖平轧实,这样耖出的场光滑不起灰,这在当时打麦是必备的场地。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在都不用耖场了“耖”这个词也逐渐被人遗忘。

      开镰的先一天社员们要把镰刀磨好备好草帽毛巾,生产队要安排人煮绿豆汤,这是消暑的最佳饮品。开镰当天人们早晨四点就起床下地,到田间一字排开,开始割麦,人们个个都是精神抖擞争先恐后,那场面甚是壮观!

     割麦在麦收过程中算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所以城里来支援的人员熟悉一下就能干,但与农民相比还有差距,一天下来虽全幅武装还会是手上起疱,背上退皮。老农多年风吹日晒手上磨出膙子、脊梁晒成了古铜色,再强的阳光也无妨,麦收季男子一般都是裼脊梁干活,麦糠麦芒弄一身,干完活用冷水从头到脚一冲那个爽,一天的劳累全无!

  麦收技术活儿一是拉麦装车,生产队拉麦都是用马车,一辆车三个牲口拉,辕骡很关键,一般挑身体强壮的,车把式(我们叫掌鞭子的)技术较全面,即要会指挥牲口还要会协调装车。因长期配合牲口能听懂掌鞭的简单语言:“驾”是前进“驭” 是停“窝”是转弯“稍”是后倒,这是农民对“驾驭”的灵活运用,也可能是该词的原始用意。

     这套号子在运用中很简练生动,掌鞭的会拖着长音喊:驾、驾、窝、窝、驭…!也会用重音喊:稍、再稍!驭…!

     在装车时掌鞭的会指挥人们有序放麦垛,技术好的会将麦车垒的很高且稳当不会翻;下面装车人也要有一定技术,他们用木杈将麦堆杈住木杈杆端系条皮带,皮带另一头有个活结,把活结挂在杈的中间齿上将麦堆缯住,举过头送到掌鞭的指定的位置,一回手活扣自动脱离将杈抽出。用杈比手拤要效率高一杈能顶三、四拤。装到一定高度后用粗绳刹住,掌鞭的在上面指挥:嘿刹、嘿刹、再刹刹!装好的车像一个小山堡。

  第二项技术活是“攘场” ,就是将经过碾压后脱落下的麦粒与麦糠分离出来,这需要天气配合有风的时候才能干,有时半夜来风队长也会将人叫起干活,(收麦时男劳力晚上大部分都在麦场睡觉)。常言说会攘一条线,不会攘一大片。就是说技术好的抛出的是一条弧线,技术差的抛出的是一团一片。通常是几个人攘一个人在下面用扫帚扫以便分离出麦粒。

  第三项技术活是扛麻袋,打好的麦子要装入麻袋运入粮仓,粮仓一般离麦场不远,一个麻袋装上麦子有一百五、六拾斤重,袋口不系,两个人抬起一个人顺势钻进去麻袋稳稳放在肩上,扛起麻袋很轻松地向粮仓走去,有时还要上二、三米高的梯子,到粮仓上方一手抓住麻袋角,腰一弯麦子倒出空麻袋在手,如此往返很有成就感,谁要是中途麻袋落地麦子洒了会很不好意思的!这也是农民在享受丰收喜悦的一种方式吧!

  麦收季总有一些美食让人难忘,烧烤麦穗是孩子们的最爱,将还没全黄的麦穗薅下在煤火上烧烤,待麦芒都烧焦用手搓一下吹去麦芒,把麦粒放到嘴里嚼很香,虽吃完都会弄个花猫脸,但很有趣,比现在儿童的零食好的多!纯天然无添加!

      还有一种是当主食吃的,很特别,现在基本吃不到!也是用刚成熟的麦穗去掉麦芒,将麦粒放锅里煮熟,用冷水泡一下,再用石磨磨一下,研磨出像小面鱼的形状我们叫“碾转”,将新鲜的大蒜捣成蒜泥加盐、醋、香油浇在面鱼上一拌,配上黄瓜丝,吃起来很爽口,那麦子的青香味得到充分体现,如现在谁能开发出这款食品绝对会爆棚!据说这是在贫困时期春夏之交青黄不接,人们为填饱肚子而想出的办法!

  半个世纪过去了,有些场景总让人难忘,这就是乡愁吧!是一种烙印,抹不去的烙印!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但我们的根不能忘,初心不能改!

   每年一过芒种就到麦收季节,现在收麦大多都机械化了用人少程序也减化很多。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麦收那是相当隆重,全民齐上阵,城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派人到农村对口支援。

       计划经济时农村管理体制是人民公社、大队、小队,每个小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社员们都是集体劳动,每天由队长派工,按劳动量记工分年底分红。

  在开镰前各生产队要找一块相对平整的地“耖场”,就是将地耙平潲湿把上一年的麦桔撒在上面用耖拖平轧实,这样耖出的场光滑不起灰,这在当时打麦是必备的场地。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在都不用耖场了“耖”这个词也逐渐被人遗忘。

      开镰的先一天社员们要把镰刀磨好备好草帽毛巾,生产队要安排人煮绿豆汤,这是消暑的最佳饮品。开镰当天人们早晨四点就起床下地,到田间一字排开,开始割麦,人们个个都是精神抖擞争先恐后,那场面甚是壮观!

     割麦在麦收过程中算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所以城里来支援的人员熟悉一下就能干,但与农民相比还有差距,一天下来虽全幅武装还会是手上起疱,背上退皮。老农多年风吹日晒手上磨出膙子、脊梁晒成了古铜色,再强的阳光也无妨,麦收季男子一般都是裼脊梁干活,麦糠麦芒弄一身,干完活用冷水从头到脚一冲那个爽,一天的劳累全无!

  麦收技术活儿一是拉麦装车,生产队拉麦都是用马车,一辆车三个牲口拉,辕骡很关键,一般挑身体强壮的,车把式(我们叫掌鞭子的)技术较全面,即要会指挥牲口还要会协调装车。因长期配合牲口能听懂掌鞭的简单语言:“驾”是前进“驭” 是停“窝”是转弯“稍”是后倒,这是农民对“驾驭”的灵活运用,也可能是该词的原始用意。

     这套号子在运用中很简练生动,掌鞭的会拖着长音喊:驾、驾、窝、窝、驭…!也会用重音喊:稍、再稍!驭…!

     在装车时掌鞭的会指挥人们有序放麦垛,技术好的会将麦车垒的很高且稳当不会翻;下面装车人也要有一定技术,他们用木杈将麦堆杈住木杈杆端系条皮带,皮带另一头有个活结,把活结挂在杈的中间齿上将麦堆缯住,举过头送到掌鞭的指定的位置,一回手活扣自动脱离将杈抽出。用杈比手拤要效率高一杈能顶三、四拤。装到一定高度后用粗绳刹住,掌鞭的在上面指挥:嘿刹、嘿刹、再刹刹!装好的车像一个小山堡。

  第二项技术活是“攘场” ,就是将经过碾压后脱落下的麦粒与麦糠分离出来,这需要天气配合有风的时候才能干,有时半夜来风队长也会将人叫起干活,(收麦时男劳力晚上大部分都在麦场睡觉)。常言说会攘一条线,不会攘一大片。就是说技术好的抛出的是一条弧线,技术差的抛出的是一团一片。通常是几个人攘一个人在下面用扫帚扫以便分离出麦粒。

  第三项技术活是扛麻袋,打好的麦子要装入麻袋运入粮仓,粮仓一般离麦场不远,一个麻袋装上麦子有一百五、六拾斤重,袋口不系,两个人抬起一个人顺势钻进去麻袋稳稳放在肩上,扛起麻袋很轻松地向粮仓走去,有时还要上二、三米高的梯子,到粮仓上方一手抓住麻袋角,腰一弯麦子倒出空麻袋在手,如此往返很有成就感,谁要是中途麻袋落地麦子洒了会很不好意思的!这也是农民在享受丰收喜悦的一种方式吧!

  麦收季总有一些美食让人难忘,烧烤麦穗是孩子们的最爱,将还没全黄的麦穗薅下在煤火上烧烤,待麦芒都烧焦用手搓一下吹去麦芒,把麦粒放到嘴里嚼很香,虽吃完都会弄个花猫脸,但很有趣,比现在儿童的零食好的多!纯天然无添加!

      还有一种是当主食吃的,很特别,现在基本吃不到!也是用刚成熟的麦穗去掉麦芒,将麦粒放锅里煮熟,用冷水泡一下,再用石磨磨一下,研磨出像小面鱼的形状我们叫“碾转”,将新鲜的大蒜捣成蒜泥加盐、醋、香油浇在面鱼上一拌,配上黄瓜丝,吃起来很爽口,那麦子的青香味得到充分体现,如现在谁能开发出这款食品绝对会爆棚!据说这是在贫困时期春夏之交青黄不接,人们为填饱肚子而想出的办法!

  半个世纪过去了,有些场景总让人难忘,这就是乡愁吧!是一种烙印,抹不去的烙印!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但我们的根不能忘,初心不能改!

      作者 : 苏德禄,安阳地区财政系统退休干部,安阳地区历史文化、地方方言爱好者。


【华豫之林】文化资讯微信公众平台

  本期作者:苏德禄

  责编:谷乡

  版式:YHS


平台声明:作者授权本微信公众平台首发


版权声明:文中配图源于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