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与骑象人》:终于找到以往那些小三打不败原配的原因了

 书虫驿站 2022-06-14 发布于河北

.

.

.


- 听听看 -

~读书涨知识,非正经思考开始~


我们看正常的电视剧常发现这样的剧情发展:那些剧集里做了很长时间夫妻的,其中一方出轨后很容易又回到原配身边,而原配也会原谅对方重新复合。

这里提到“正常”二字,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艺术常常高于生活,所以像什么日剧《昼颜》把出轨渲染成初恋般色彩缤纷的调性,《回家的诱惑》里最后洪世贤同艾利共沉大海的结局都不算在这一范围内。

我们作为观众,在观看时都有这样的期许:在《昼颜》里不知有多希望沙和同北野在一起,而《回家的诱惑》中又多希望品如不要再被洪世贤骗了,别回去理那个渣男。

但值得注意的是,《昼颜》的结局同《回家的诱惑》品如能跟洪世贤有复合的桥段出现,也正给我们描述出了某一现象感情真挚的小三怎么打不过原配?!? !

前段时间偶然听到这本《象与骑象人》的简短介绍,这本书呢,其实是一本在积极心理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书籍,不过里面关于真爱的分析吸引了我,于是就跑去看了看。

在这本书里,作者将人比喻为一个人骑在大象上,而整个骑象人同坐下的大象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完整自我

坐下的大象,是一个已经高度适应了生存要素的自我本能般的东西,而坐上的骑象人,则是人类那高于其他动物发展而额外生长发育出的理性自我部分,就像人类的大脑分左右,各司其职,人类的心理也分裂为二,有时感性有时理性。

大脑作为人类的中枢神经,人类感性、理性表现与否其实都是脑的活动,有这样的研究显示:人的左脑专司语言处理与分析,比较擅长观察细微之处。而右脑则是比较善于处理立体图形。

貌似人们有这样普遍的认知:艺术家属于右脑发达者,而科学家则是左脑发达者。这种论断认知未免不够严谨,但能被广为认可这其中的隐意也是可见一斑。

书中提到,爱拥有强大的力量,拥抱这一行为是爱的直接表现形式,而拥抱与被拥抱的需求是天生的,是一种本能,这从一个猴子出生便会高举双臂要求抱抱可得见,而越是高级的哺乳动物这种本能对其自身作用越大

这种对爱的需求,是一种“依恋”,这种依恋又会伴随人的一生在人类小的时候,婴儿同哺育者建立依恋关系(小孩子往往在那个最依恋的长者面前感觉最安全,也最能表现其天性),而当婴儿长大,依恋对象开始发生转变。

其实爱侣关系同父母幼儿的关系,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成年人的爱情关系实际上是由孩子同哺育者联结在一起的依恋系统,以及将哺育者及孩子联结在一起的施爱系统共同建立起来的,加上经过人类文明修正后的伦理道德规范,现实中浪漫爱情的模型便出来了。

但是呢,所谓的浪漫爱情,实际是一种社会产物,书中提到如此的一个定义:浪漫的爱情是出自12世纪法国吟游诗人口中,混合了骑士精神、理想化的女性,以及无法满足的渴望带给人的无尽痛苦。

(这里允许我从本国角度思考,转换一下应该是:出自不知何时的文人墨客诗中,混合了侠客精神、理想化的女性,以及无法满足的渴望带给人的无尽痛苦)。

在以上观念里真爱给了人这样的感觉:它必然是一种明亮而炙热的感情,而且会熊熊燃烧,至死方休;它是一种“激情”,永不凋萎。

但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因为激情不可能永存,何况这种”永恒之爱“,又是同生物本能相冲突的:大象们可以一头冲进一棵挂满香蕉的树,但没有哪一头大象只对一棵香蕉树情有独钟

喜新厌旧是大象的本能,而驭象人所受的真爱教育却是忠贞不二,所以骑着大象的骑象人这一共同形象体下的人类,他的爱情绝不仅仅是由单纯的激情之爱(passionate)组成,还有友爱companionate)。

激情之爱同友爱共同结合而成的爱,才是人类社群如今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下的爱情定义

恰若初恋般的沙和同北野,最后竟然在被说教后轻易分开了,我个人觉得日本人拍的这个电视剧还挺合人类现实的。

激情是一种狂野的情感状态、让人坠入的感情力量,人会在刹那间感觉周遭的世界变得不同了,在激情发生的时候,人会渴望同心上人合为一体。

友爱则是一种我们对与自己的生活紧紧纠结在一起的人所产生的感情,是将彼此的依恋与施爱系统应用在对方身上,互相依恋、关心、信任并与日俱增的感情

而现实中那些小三与原配的交锋,首先在人类道德层面上前者是处于弱势的,前者是只具备了激情之爱,而后者则是在激情之爱后,已有在培育了友爱的,何况原配会有大量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们的帮助。

想想沙和同北野,他们几乎惊动了周遭所有相关的人,大家都来反对,我记得后面一幕连警察都来了,后面两人的激情之爱退却而友爱尚未建立,分开就自自然然了。

所以……

实际上是没有打不败的原配,只有不努力的小三么?

还有,挖墙脚要趁早?!?!

Deer
左手文艺|右手逗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