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养生主》的一些感想

 木杪栖白云 2022-06-15 发布于甘肃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里最短的一篇,也是我们相对来说最熟知的一篇,庖丁解牛的故事便出于此。《养生主》一文其实所给我们阐释的是一个如何立于社会、安于现实的问题,颇有一些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在其中,这并不全无道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谓道尽了真理,适用于全人也。

在一开始,庄子其实已经就说明了他的态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的一生是会终结的,我们处在世上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是难以穷尽的,显然我们想要在有限的人生去追逐或是透视这无限的认知,是一种难以达到的行为,不可图也,故而“殆也!”若是这样还要去为了无限的认知所拼尽力气,只能是更加的对自己有害。

这里的“知”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当认知来讲的话,固然也可以——本来世界上就有很多的未知,我们难以参透。我个人认为这实际上所讲的是一个关于欲望的问题,也就是人常有所求但又常不得所求,亦或可求却又不得尽心也;人之所求又常不竭也,不竭而又不得,故而殆之。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会有所追求,有时候是可以追求到的,那便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美好的时间,但大多数的时间都难以追求到自己想要追求到的东西,或者说即使追求到了也不能完整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所以,人的一生终究是苦多于乐,忧多于欢。

庄子便紧接着提出了自己应对与此般情况的看法,“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从表面上来说是做善事不为名望,做坏事不要触犯刑法。前一句还好说,后一句则有了些不太对的地方,“做坏事不要触犯刑法”,那么则可以做一些不至于触犯刑法的坏事了?也就是为一些小恶在这里则是被默认允许的事情。这好像是有些不妥的,因为按照我们所接触到的正常的观念来讲,人是不允许去做坏事的——我们从小都会这样教育。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做一些“坏事”,是否做过,这得自己好好地去问一问自己吧。也就是说,庄子在这里所说的,是人不为极善(“为善无近名”,故不为极善也)也不为大恶,这便是一种不触于极端的无为之思想。后面的“缘督以为经”是本文的核心一句,即如何处世为人的一种具体的细则。人生来是什么样子的,或许早就已经注定,一生该如何度过,只要顺从于自然之中道即可,如此便能“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此四则实乃人生最好之处境。

接下来,庄子便利用具体的例子来对他上述所谈到的问题进行了阐释。首先便是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有三个境界,第一是“所见无非全牛也”,第二是“未尝见全牛也”,第三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其实相对应的便是我们人步入社会所要经历的三重境界,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带着欣喜和冲动,眼前都是“全牛”,也就相当于我们所胸怀的热切的理想和抱负;经过了一些时间的“历练”之后,我们便再也看不到完整的“全牛”,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便在一步一步地被摧折;等到再过一些时间后,我们的理想和抱负在现实的世界里早已难以生存,只能虚无缥缈于感想之间。从全牛到“未尝见全牛”到“全牛的虚化”,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个人眼界的越来越狭隘化,是个人生存处境的挤压化,是个人理想不断地幻灭,人不得不要为一些营营之事而变得无法释然,只能顺乎于世俗之潮,变得油滑,变得处事更能游刃有余,这本身其实都是为了去生存。当然,这其中自然也含有“技”的提高。

所以我们来讲庖丁解牛,实际上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在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拒绝—顺应—融入”的过程。

而后来所举出的这个例子,即只有一个脚的右师说他的独腿是由天所注定,“非人也!”,其实也就是在说,人的一生早就是注定好的,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一生所要行过的旅途,各自相异,相应地这世上便有千万条道路,你要走哪一条道路,这固然也都是注定好的,但你必须要面对成长,面对社会,怎么走好的你的路亦或者怎么让你的那条路走的安稳,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而后所再列举的一个例子,泽雉被抓到了笼子里,虽然它很艳美,在笼子里的它精神也很不错,但它不得开心。我们接着上一段的话题来说,这实际上也就是说当你要面对所走的那条路时,你会很容易就陷入到樊笼里,这个樊笼既可以是精神的层面也可以是现实的层面。由于樊笼所在,你便不得开心,远离了自己真正所向往和追求的东西,终日厌于眼前之琐事。

最后的一个例子牵扯到了老子,说老子死后前来哭的人众多,他们都并非老子的至亲,但在丧礼上却像是自己的儿子和母亲死了一般悲恸,唯秦失未哭之。这一点我们要是去理解的话,秦失未哭,实际上也就是说他懂得自然之中道,他知道在这些人里面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他们不过是顺乎于情势也,并没有“遁天倍情”,这其实也就是相当于说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时,自然会受到外界的种种干扰,种种飞短流长,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所把控的一个“度”,这个要把控的东西便是庄子所给我们指出的自然之中道。我们联系上一段来说,也就是当你的生活里出现了“樊笼”,阻挠你,使你不得开心,你要去把握好那个“度”,顺乎自然之中道,“安时而处顺”,以此便能像老子那样:“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这当然也便是庄子所写到的人生理想之状态。

所以,庄子在庖丁解牛之后所列举出的三个例子,其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三个例子又一一对应着庖丁解牛里所谈到的三个具体的境界,也就是一个人社会化的三个境界。

到了文章的最后,庄子又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世界的运行的是永无止境的,人类的延续也自然不能终结。一代一代的人活过,所面对的现实固有着迥异的不同,但个人顺乎于社会的必然却依旧是永恒的,庄子所提出的这个道理到了今天似乎也完美地合于现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