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生,又称摄生。 《老子》注:“摄,养也。” 直白地说,养生即是保养身体,持养生命的方法和原则。 养生这一概念对于从古至今的老百姓并不陌生。自中华文明的端始,养生就一直长存于中医文化之中,也深深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如今的社会,虽因外来多元文化的涌进,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与古代之人愈加背离,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对过度内卷与压力的环境,加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而言,越来越多的身体及心理问题逐一显现,于是,养生又开始被关注和重视起来。 当下,五花八门的养生比比皆是,从食疗,日常起居,活动,到音乐,似乎每个人多少都懂一点养生。但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养生的精髓呢?若要真正懂得其中的门道,从中医角度上说,我们需要从本源去探索,也就是中医的“圣经”——《黄帝内经》。 今天我带大家看看《内经》中的开篇,也是最重要的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是怎么说的。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里说到,上古时代的人懂得养生之道,按照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规律,明白调养精气之法,饮食有节制,作息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身体与心灵能相合,活到了该终了的寿命,度过百岁才生命终结。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如今的人则不一样,把酒当水一样喝,习惯安逸的生活,喝醉了就肆行房事,纵情色欲,因此竭尽了精气,消耗了真气真元,不知道保持精气的充沛,不明白节省精神的道理,只图一时之快,违背养生的真正乐趣,作息没有规律,所以五十岁就衰老了。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上古深明修养之道者的教诲,人们都能够遵从。对于四时不正的虚邪贼风,要适时而回避,同时思想上保持清明,无所欲求,真气居藏于内,这样精无妄伤,神无妄动,疾病能从哪里来呢?所以他们的精神都很安闲没有过多的欲望,心境安定没有恐惧,虽然身体劳作但不会疲倦,真气平和调顺,每个人都顺着自己的心思,实现自己的愿望。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样人们吃什么都香甜,穿什么都舒适,乐于接受风俗习惯,不相互攀比,地位高低不相互羡慕,民风自然朴素。因此不正当的爱好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不会迷惑他们的内心,无论是愚蠢的,有智慧的,还是有无能力的人都不会对事物而动心焦虑。因此,他们能度过百岁而动作不衰老,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完备的养生之道而已。 或许看到这里,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有些醒悟和感慨。我总结了一下《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精髓大概如下: 1、养生的真正境界是养心神,养真元。如今人们各种欲望太多,思绪太复杂,向外界不停地索取,如此我们的内心变得杂乱浑浊不安。要知道人的心神才是我们身体的最高统领,精神思维控制着我们的身体。 要想身体好,首先要心神平和调顺,回归本源。像上古之人,没有过多的欲求,内心保持清明,精神安闲,自然心神达到和谐统一,疾病还能从哪里来呢。这种境界对于现代人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是至少我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奢求,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与内在灵魂,而不是麻痹自己,纵欲泛滥,不停地向外界索取。比如,我们每天可以花10-20分钟练习冥想,静坐,调整自己的呼吸,以调整心神,回归真元。 2.、《内经》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任何事物都要讲求适度平衡,切忌过度。上古之人对饮食,作息,劳作都是十分讲求适度平衡的,其实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也是阴阳平衡的一种体现。如果提前过度消耗我们的身体,纵欲过度,饮食无节制,作息不符合正常规律,必然提前衰老,疾病缠身。所以克制与自律的生活作息,必然是正确的养身之道,也是更高级的自由与快乐。 3、《内经》体现了一种生活哲学,那就是不管在什么处境下都要懂得知足。就如上古之人没有过多的欲望,吃什么都香甜,穿什么都舒适,地位高低不相互羡慕,民风朴素。如此才能获得幸福感,安然自如,身心合一,平顺调和,自然能远离疾病。 反观今天大多数的我们对物质,名誉,地位的追求永不停止,无尽地索取,那么我们的内心不能真正回归到平和安定的状态,自然离幸福完满的状态越来越远,在一个失衡的状态下,身心自然出现问题。 所以,养生不仅仅是关注吃什么,怎么运动,如何作息,更重要的是调整好内心思想状态,修身更要修心,这才是养生的精髓。 ![]() ![]() |
|
来自: 秋荷荷 > 《壬寅广州随安堂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