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告||8月16日《孔子大学堂》由周兴老师带来《孙子兵法》 之六——利害相生

 胡绍仪笔扫千军 2022-06-16 发布于湖南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非常理性而务实的民族。恩格斯说:“在一切实际事务中,……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民族。”(《马恩全集》第12卷)中国实用理性表现一个突出方面就是审利害。也就是老百姓常常讲趋利避害。——如何趋利避害?必先明古兵家思维之模式。“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孙子兵法·作战篇》)。孙子如是说。“利”与“害”,我国古代兵家和法家谈论最多,因此之故后人亦多鄙视之。因儒家的义利观是“正其义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利害”表面看来与前边讲“道”,有矛盾之处,其实不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说兵家看似功利,实则是对现实有着极深刻认识。毛泽东称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为蠢猎式的仁义,成为千古笑柄,实乃是空想家。“事非经过不容易”,此话有哲理的。许多涉世不深,未受历练者,对事务多存虚幻之心,想利想得多,想害想得少,结果遇到一点点小的挫折便心灰意冷,厌世轻身,触目惊心。相反,也有人想害想得过多,做事顾虑重重,前怕狼后怕虎,整日惶惶,杞人忧天。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应该是与思想认识有关。看看孙子吧!

孙子主张先知害。孙子在《作战篇》说了,“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孙子兵法·作战篇》)这句名言。(或老百姓说的“赔本的买卖不做”)。首先,对害认识深了、透了,也就解决了害的问题,害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也就是利了,最差也是不输掉什么,东方不败嘛!那么也就“尽知用兵之利”了。

孙子更卓越之处在于,不但认为到利与害,还认为到了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换的。他在《军争》是说:“将受命于军,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以迂不直,以患为利。”有时,表面看是害,甚至于人人都认为是害,可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充满了利。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成语,讲的就是害转变为利。兵家是非常讲利害的,老子讲利害,有的学者认为,老子不讲转化,孙子讲转变,但是兵家是讲杂于利害的。《孙子兵法》思维的模式是“不尽知用兵之害,不能尽用兵之利”;“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争篇》)。《史记》中说齐国名相管仲就是一位“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大政治家、大谋略家。

周兴教授认为《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兵学圣典,更是一门教人做人做事的学问,利害相生,辩证统一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教人居安思危。那么名相管仲是如何做到利害转化,害中取利,扶助齐国成就霸业的,我们又该如何运用这一思想呢?说《孙子兵法》,学成功之道,敬请关注——周兴说《孙子兵法》。

3、订阅

名称 微信号 简介
  mysdetv  cnkzdxt  leling2017  SDSDJG   教育  新闻  名家  老年  青少  电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