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正本谜案三题议 易律夫撰 明初所敕撰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是中华文明的璀璨闪烁。据1408年《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3.7亿字,收宋元各类经史子集杂书8000余种。它甚至闪耀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其成书年代早于英法《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整整300年。 但是,时至今日,正本《永乐大典》却一册半页也没有留下来。由于正本《永乐大典》或保留了大量宋元和以前的孤本,珍本,内容广泛而集中,加之装帧形式和书法美观大方,深深吸引了后来人们的眼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故而寻找研究正本《永乐大典》(当然包括副册),就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们艺术鉴赏水平的迫切需要。而煌煌巨著、闻名遐迩的《永乐大典》正本,尽管已经全部遗失,但人在做,天在看,它不会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的,也不可能没有线索。这里,就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以求方家雅儒弼正(详细可参考本人最新两篇博文:1《永乐大典》遗失之谜;2《永乐大典》十三疑)。 一、按照《洪武正韵》80韵《永乐大典总目录》60卷内容线索寻找 我们知道,明成祖《永乐大典》是按照明太祖《洪武正韵》韵和字顺序编排的,由此可知《永乐大典》初步内容范围,也可知朱明王朝最初两朝在《永乐大典》的传沿连续性,或可知《永乐大典》曾是明王朝开国皇帝亲自擘画的,因而更具有宏图大略性质。《永乐大典》一年即成,虽然初名《文献大成》,明成祖也认为不满意,但大致内容装帧形式是基本定了的,其时为1404年,并继续编纂《永乐大典》。第二年,郑和即开始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但仍然存在藏宝或是寻宝的疑题。寻求安全藏宝地,《文献大成》已成,《永乐大典》在编,而按照《文献大成》的编纂速度和不可告人的目的,《永乐大典》的精华主题也应该完成,甚至已经全部完成,俟后仅是装模作样;寻求宝藏,或是建文帝逃跑问题,既是皇权问题,也有建文帝的携带宝藏问题,其中尤其是明太祖从北京带回南京的宋金元号称百万图籍的归宿。 《永乐大典》既然是按照《洪武正韵》体系来的,就可以知其内容大概,再造一部《永乐大典》。有《洪武正韵》作框架,虽然《洪武正韵》有80韵和76韵,可以清刻《四库全书》本《洪武正韵》为宗版;有现存400余册副本《永乐大典》作模本,可作形式上的模仿;有现存《永乐大典》副册选辑内容方式特点作参考,有少至数百大到一万多册号的散册,可以大致推测《永乐大典》的内容范围。加上有关《永乐大典》历史资料载纪,尤其是可据现存的山西灵石杨氏连筠簃刻本并据清内府抄本配齐的《永乐大典》60卷目录等等,为寻找正本《永乐大典》(包括副本),提供了有效途径;为再造《永乐大典》,带来了充分可能和便利。而且清《四库全书》已辑入《永乐大典》600余种,清编《全唐文》亦有多卷,现存《永乐大典》副册800余卷,有了一定的内容。而任何书籍都是由其载纪内容决定的,形式总归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只要广泛收集到《永乐大典》的主体内容,尤其是有关宋元孤本珍本问题,其装包形式特色是完全可以放在其次的。 二、按照相关皇帝朝代更替情况分析寻找 《永乐大典》正本既然为皇权所为,自然与皇权更替有关。局外人是欲求而不可得的,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么,朱明首帝朱元璋,应该考虑进去。主要是他首先提出编纂“类要”问题,《洪武正韵》作《永乐大典》编纂框架,从北南运百万图籍,尤其是自古天子都有“传万世”观念,自有他的传继方式。或血缘家族,或权臣亲宦,或隐匿的私党。而帮助他打天下的能臣干将,人际关系,不仅能力非凡,能够吞噬旧王朝,也当是有所求而为的。为此,寻找正本《永乐大典》,明太祖朱元璋的问题,也应该考虑进去。当然,朱元璋死后,并不能够如此这般,然而其关系网络是仍然存在的。 明成祖朱棣编纂《永乐大典》,当然是寻找正本《永乐大典》主题。虽然明成祖称帝与朱元璋无甚干系,是武力解决帝位问题的,但称帝即编纂《永乐大典》,并以朱元璋《洪武正韵》为内容框架,说明其继承性是完整的。其间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朱元璋的隐秘暗示和先前的帮助安排,但明成祖孤居幽燕,精神崩溃,最终靠武力血拼,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却是事实。照理说,明成祖是不会买朱元璋账的,但却迫不及待地维系其遗愿,大耗国库,依《洪武正韵》作为《永乐大典》的框架,说明皇权的继承问题很是微妙。《永乐大典》正本完成16年后,朱棣死去。他没有带走《永乐大典》是事实;但没有规划好其存藏问题,致使《永乐大典》最终全部遗失,也是事实;编纂《永乐大典》主编解缙被杀,主编姚广孝神秘死去,相关文武功臣、内廷权要变动快,是事实;《永乐大典》前后3000余抄写者,史上无名,莫知所终,也是事实。而无论如何,那诸多的原抄写者及其形成的历史关系网,是不会不关注《永乐大典》的。 如果说,正本《永乐大典》与全部明廷17帝(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仅涉百万图籍去向问题)俱有相关关系的话,明嘉靖帝朱厚熜则是最有可疑处的,可疑度甚至高于明万历神宗朱翊钧。嘉靖生于兴王府(湖北钟祥),其生之日恰是《永乐大典》纂成百年之诞,甚是巧合。自明嘉靖开始,晏朝殆政,多在宫廷鬼混,嘉靖就差点被群妃缢死。纵观有明一朝,怪事迭出,变态统治。皇帝或偏执木匠工艺(天启),或开沽市议价其间(武宗),或自称将军游戏军营,或开“豹房”成“头号玩家”(武宗),或晏朝吞丹(嘉靖),尤其是无故数十年不上朝,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万历)等等,而明皇庭却于此无能为力,或睁只眼闭只眼,不加干涉。明嘉靖36年,即公元1557年春夏之交,宫中无故失火,虽多潮雨,然毁及奉天门及三大殿,《永乐大典》正本几毁,很是为怪。或此时《永乐大典》已火毁或逸转,故明世宗朱厚摠于嘉靖41年,即公元1562年,令人抄写一部副本,五年方成。皇蔵存置正副二部《永乐大典》,以为虞防。但正本此时或已逸出,副本仅是遮人耳目,玩的不过是李代桃僵、狸猫换太子之计。更由于早在朱祁镇正统14年即公元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已付之一炬,正本与副本的内容显然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据说宫火时,咫尺之遥,世宗竟连下三道昭谕,假惺惺以弄态。后抄书副本尚未迄竣,世宗薨,葬北京永陵,但曾久不下葬,或是为待抄本而殉之。以书殉葬,古亦有之。如战国魏襄王汲冢竹书、汉文帝时马王堆汉帛等,且殉葬书著不少。而在当时的明朝,殉书者亦不乏其人。如鲁荒王朱檀就将关于唐杜甫的诗注诗评作为殉品。史载,有明一朝,历277年,17帝,惟世宗朱厚熜孝宗朱祐樘二人开启阅示过《永乐大典》,可见密藏至久。孝宗为自己祈祀长命百寿,检出十数帙《永乐大典》医书类,裨以是作祭祀品的。仅世宗则不仅赏析其装潢字体,于义理亦为之悟推。据《明史·明世宗本纪》,明世宗朱厚摠于《永乐大典》“殊宝爱之”,常常“按韵索览,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同时,北京永陵的明世宗墓,建筑宏伟,胜超其它明代皇陵。故《永乐大典》正本藏于北京永陵明世宗墓的可能性很大。或说今用遥感技测,永陵皇墓早已进水,故即使发掘出来,也已无阅用价值。而作为对正本《永乐大典》遗失有重大嫌疑的嘉靖世宗朱厚熜,人际关系也显然复杂。其近侍权臣严嵩是巨贪,内宦黄锦、毕云、孙彬狼狈为奸,尤其是孙彬,好学善楷书,不重睐《永乐大典》是不可能的;而嘉靖其母蒋氏,徐州人,其皇后贵妃,达82人,多为南方人,尤其是宠幸的方皇后,为地道的南京名门;其子8,其女5,三子朱载坖,为裕王太子,留守京都,被嘉靖早定为继承人,后为穆宗。穆宗其母杜氏,原配李氏。重用张居正、徐阶、高拱等,亦多为其祖地南人。 明神宗朱常洛万历24年3月,即公元1597年,无故宫火(史称“天火”),焚毁乾清、坤宁二宫。次年宫火再起,毁坏前三殿。直到30余年后,方新成皇极殿。这又当是《永乐大典》的一次毁损、逸转。明万历年是个不寻常的时日:蒙童登基,神经质地30年晏朝,辽、后金肇国,数征国穷,已显明亡端倪。而海瑞罢官、名臣张居正逝后抄没等,则说明其政治于百姓不谐,心思多用在装神弄鬼的事上去了。明神宗不仅重睐本国神祗,还玩起洋玩意来。如礼请耶稣传教士利玛窦、庞狄我等。其虽于深宫饱读广览,且常使内监外购新版书著,但于文明文化却无甚建树。或由于其好色贪财惯态,睹观特殊国宝《永乐大典》,自是不会放过的(或因此而久不上朝)。故而明神宗为祈保身后安弥,不惜以宫火、重建为幌子,将正本《永乐大典》褫换出来,作为自己死后的殉葬品,永久享馔。继效嘉靖前科,如法炮制。解放后的新中国,为寻找明《永乐大典》正本,发掘了明神宗北京定陵墓(1960年依郭沫若等学者考证意见),结果无藏有正本《永乐大典》。但这只不过说明其隐藏技巧至深至隐罢了。 再就是清王朝。明末时,正副册俱亡佚,正本至今渺无音讯。现存的残卷皆为明嘉靖抄本副册。副册残卷于清雍正时移贮翰林院,至清末。清廷曾两次开启《永乐大典》。一是乾隆修《四库全书》,二是嘉庆修《全唐文》,当以乾隆时期为主。《永乐大典》副册在清乾隆敕修著名的《四库全书》时,即1772年,编修人员曾清查了皇史宬的明《永乐大典》,发现已缺2242卷,千余册,并遴选出500余种,辑入《四库全书》385种(后人又逐渐辑佚出600种)。其中: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共计4946卷。我们可以根据辑入《四库全书》的《永乐大典》图籍内容,推测是否正本,若基本属于正本《永乐大典》编辑主题方向,或可以将《永乐大典》正本定性为清王朝隐匿行为。清乾隆《四库全书》文化功绩很大,但也毁弃了大量汉古籍,尤其是明王朝典籍,几乎是一册不留。对于《永乐大典》副册,清人也是抱“精华已尽,其余可弃”的态度。明末内廷宦官刘若愚《酌中志》曾怀疑“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贮于何处也?”,明嘉靖太史令李维桢还公开称《永乐大典》“冗滥可厌,殊不足观”,说明《永乐大典》正本是失于清朝之前的。而乾隆帝曾派人寻找的《永乐大典》,亦只是嘉靖副本而已。后来有人怀疑《永乐大典》正本藏于乾清宫并毁于清嘉庆时火灾,但查之无果,可见怀疑终归怀疑。如清学者全祖望《全祖望集》就说:“予尝欲奏之今上,发宫中正本,以补足之,而未遂也。”有人怀疑《永乐大典》正本明亡时期为清军所掠,但无史料明证。明末清军主将多尔衮1644年5月2日占领京师北京,国宝《永乐大典》是会受到影响的,或者即使为李自成军队抢夺,也最终落入清军。但由于《永乐大典》正本藏南京文渊阁,又与南明政权有关。清军主统帅多铎于1645年5月17日进入南京,抢烧残杀很严重,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早已逃跑于西南黔桂。1661年,永历帝(桂王、永明王)朱由榔在外邦缅甸被执。1648年,淮王东武帝朱常清死于广州南澳岛。至此,明王朝彻底灭亡。总之,《永乐大典》正本遗失若在清朝,很可能是因为大典煌煌巨制、装帧炫目、言涉番邦等,为清廷所忌,或全部毁坏,或整体转移,永不启用。 三、按照主纂和抄写人员分布传沿情况寻找 关于编纂《永乐大典》,仅《明史》所载的就达3000余人,相关涉的不知其数。但编纂《永乐大典》有名有姓的不过数十人,其余具体事务管理者(内廷)、抄写者,却人间蒸发,连有关明史的大量史料笔记都鲜有提及。按道理说,抄写者虽仅仅是抄写者,但从其书法表现看,文化水平并不怎么低的。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文”是也。更何况从现存的《永乐大典》内容看,抄写者是参与内容选择的。很可能是编纂者提出古籍书本、卷数,抄写者在书本卷数前提下,对段落进行选择,当然,主题内容是不能违背的。而主持编纂者的人数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细化到每个书本的章节段落的。由此决定抄写者在完成《永乐大典》整体上不可忽视的作用。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收藏地点、方式、主管人等也很重要。《永乐大典》正本编辑时间长达5年,成书于永乐六年即1408年12月14日,藏南京文渊阁;13年后即1421年随迁都藏北京皇宫文楼;隆庆元年即1567年,《永乐大典》正本又回归南京文渊阁,其时已过去了整160年。而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迁移变化情况,《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甚至清修《明实录》《明史》,都没有明确记载。但具体主管人员,具体监守者,或是可以从宫廷权宦中分析的,收藏问题则可以从明宫廷内则、《大明律》以窥端倪。《永乐大典》22879卷,11095册,3.7亿字,收宋元书籍8000余种,且体制不小,外表硬纸框黄丝包裹,全书高52厘米,宽32厘米,各册30页到50页不等,总体积据说要今天的两台大货车,故对收藏地点是有相关要求的,而对收藏保存技术也会很高,没有专门技术人才参与,是无法完成的。当然,皇帝更替,或者荒政殆政,宫廷权人是可以作主,但要运出宫廷,没有主管政事的首辅同意,也不可能达到。只是由朱元璋开始的明廷即是明家观念,加之皇帝独揽大权惯态,其它人是无法插手的。所以说,《永乐大典》正本成也在明,毁也在明,失也在明。确切地说,朱明王朝及其宗室对国宝《永乐大典》正本的遗失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罪在不赦。 最后,明朝嘉靖当是正本《永乐大典》遗失疑案的疑中之疑,案中之案。而根据明撰《永乐大典》正本距今已达612年之久,即使尚藏世上人间,也或到了它本身材质的收藏寿命,考古上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女尸现象,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龙髓凤肝。所以,就时间而言,寻找《永乐大典》,是急不可待的;而又由于电脑高科技卫星地球扫描等技术的发展,寻找正本《永乐大典》,更是机不可失。总之,寻找研究《永乐大典》正本,是利国利民的文化大事,是一项系统工程,亟求有司和明史专家、收藏爱好者,建立常设机构,统一行动,分兵合击,全力以赴,方可臻达此目的。 ![]() 明太祖《洪武正韵》书影图览(百度)
(公元2022年6月16日星期三农历壬寅夏旬易律夫撰) |
|